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
2017-10-21陈素平梅雨晴
陈素平,梅雨晴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
陈素平,梅雨晴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从1996年学者吕可风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研学旅游”的相关论文开始,我国开始了长达近20年对“研学旅游”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跟不上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此,综合近20年我国学者对研学旅游的相关研究,聚焦研学旅游产品研究、市场分析、经营模式、概念界定、政策规范等五个研究焦点,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加强在研学旅游产品标准的界定、研学旅游资源的特性、不同主体的研学需求与动机、研学旅游概念研究、研学旅游基地的评选条件、研学旅游活动安全保障机制这六方面研究的建议。
研学旅游;研究综述;研究焦点;研究展望
我国最早的关于研学旅游的研究是1996年吕可风[1]对来华修学旅游学生教学方式的研究,其后的20年里,大部分的学者在研究中一直沿用“修学旅游”一词。直到2013年我国第一次于《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才开始使用“研学旅游”一词进行研究。追溯“修学旅游”一词的起源,杨生[3]等人在《日本修学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探究》中认为“修学旅游”一词最早被日本提出并正式纳入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实施。“修学旅游”“研学旅行”“研学旅游”在本质上几乎没有差别,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和保持行文的统一,将这三个词归并为“研学旅游”,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关键词。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4]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研学旅行发展”,[5]研学旅游逐步成为了我国落实素质教育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创造了研学旅游发展的机会,但研学旅游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研学旅游研究的总结,2011年沈晓春[6]教授在《广东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中认为当前研学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定义内涵和案例性研究,总体上存在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研究成果理论多于数据、概念多于操作等问题。有少数关于研学旅游的综述性研究,如,陈非[7]、苗小倩[8]、张其惠[9]等人从研学旅游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市场情况、产品开发等方面对研学旅游进行了综述,但缺乏全面分析和深入分析,无法为研学旅游的发展提供普遍的借鉴和指导。基于此,本研究统计、分析了中国知网中能找到的所有关于从1996年到2015年20年间与研学旅游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期对今后研学旅游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文献检索和统计
通过输入“研学旅游”“研学旅行”“修学旅游”这三个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索,发现最早的有关研学旅游的论文是1996年。1996年至2016年7月15日这20年间,研学旅游相关文献共196篇,运用分析归纳法对文献进行筛选剔除事件描述性论文后,剩余理论研究论文116篇,其中期刊73篇、硕士论文13篇、报纸论文30篇。
图1 近20年研究图谱及本研究筛选图谱
通过对筛选出的116篇论文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我国研学旅游研究主要围绕5个焦点展开,其中一半以上论文围绕研学旅游产品方面进行研究,其他4个焦点依次是市场分析、经营模式、概念界定及政策规范。
图2 近20年研学旅游研究内容与篇数
二 研学旅游研究的焦点
(一)产品研究
在检索到的文献中,91篇涉及到对研学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分为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和研学旅游产品营销两个方面。
54篇关于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中大部分只是围绕研学旅游产品应具有的教育性、针对性、文化内涵、主题化、体验性等特性来对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指导,但这些不足以构成研学旅游的产品标准。
其中12篇论文围绕地方特色给出产品类型开发建议,如,唐顺英[10]在研究曲阜市研学旅游开发时认为应充分挖掘孔子及儒家文化;汪季清[11]在研究黄山市研学旅游开发时认为应充分挖掘以黄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西递宏村和棠樾牌坊为代表的徽州文化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胡晚[12]认为重庆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充分结合巴渝文化和当地的美食文化;陈非[13]的《潮文化的修学旅游开发刍议》就专门研究了潮汕文化化遗产融入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中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邓明艳[14]给出了更加系统的研学旅游产品设计思路,她认为,研学旅游项目的主题设计有两条线索:以类型为线索和以地域为线索。以目的类型为线索,沈晓春[6]根据广东省的资源和市场情况将广东研学旅游产品主题分为8类:历史教育类、生态环保类、古人类文化遗址及岭南文化类、社会实践类、现代化教育类、主题教育类、宗教文化类、名校交流与观光类。
对于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学者们准确把握“研学”特性,逐步成形设计思路:以研学旅游类型的市场需求为依托和以地域资源特色为思路,但在产品的内容挖掘上思维较局限。其实,具有教育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典型资源都可以就某一专题开发成研学旅游产品,但在进行开发之前一定要明确研学旅游产品的标准,因此,对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重点是解决研学旅游产品标准的制定,之后才是解决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的典型性、“研学”性和专题性的问题。
37篇文献是关于研学旅游产品营销的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各个学者主要是运用4P理论对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学者们对产品定价分析不多,大部分还是希望政府能提供优惠政策。但是,曹会林[15]提出研学旅游产品的价格应根据产品质量以及与同类产品相比的价格竞争力来定。同时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也不应贪多求大,因为这样产品价格可能会随着项目量的增多而增加最终超过消费者的预期,一旦超过消费者的预期,再好的产品也难以顺利进入市场。
北京京华教育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传骅在接受赵垒[16]的采访时表示从营销渠道来看,应该对地接社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培训来对研学旅游活动的进行保驾护航,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营销渠道。
各个学者研究最多的是研学旅游产品的促销手法: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打造研学旅游品牌,提升品牌的认识度和美誉度。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客户数据库,[17]有针对性的开展研学旅游产品的宣传活动。如:针对青少年学生可以通过自愿报名网络投票的方式选拔青少年推广大使、举办校园征文等系列活动,扩大研学旅游产品的宣传并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针对学校[18]可以与学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校进行口碑宣传,增强研学旅游产品的可信度提升旅游企业的形象;针对家长群体可以设计研学旅游体验产品并在学校官网上发布广告鼓励家长体验研学旅游产品,并在活动过程中邀请著名学者或教授为体验者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19]同时邀请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针对社会大众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增强宣传力度,还可以组合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促销方式创新宣传,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人员密集地区建立特色门市,[20]通过鲜亮的橱窗、多彩的霓虹将研学旅游的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针对中间商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展会或者组织研学研讨会和讲座,不仅能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还能以此进行联合对外宣传促销。
(二)市场分析
63篇关于研学旅游市场的论文均比较简单的把研学旅游的市场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研究发现,入境研学旅游市场始终是研学旅游的黄金市场,客源地域主要有日韩地区、欧美地区及港澳台地区。对这个地区成为中国研学旅游市场的原因分析认为:日本和韩国都重视研学旅游的发展,日本已将研学旅游纳入法律规定;我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儒家文化是吸引尊崇儒家文化的日本与韩国研学旅游的主要因素。欧美地区与我国之间文化差异较大,探索东方文化的神秘性是西方国际研学旅游的基本动机。还有一些学者主要研究留学生市场。如,胡晚[12]和梁俭[21]都对重庆市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进行研究,分析了留学生来渝开展研学旅游的动机以及影响留学生来渝开展研学旅游的因素,然后对留学生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提出留学生研学旅游市场的开拓方案。
对国内市场的研究发现国内市场发展始终缓慢,到2014年底,我国在校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人数共约2.1亿人,但中小学研学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基于此,在研学旅游国内市场的开发方面出现了青少年研学旅游市场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和大学生研学旅游市场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22]研究结论得出,虽然旅游的主体都是学生,都以“学”为主,但这两类学生的属性略有不同,因此在研学旅游的开发上就需要区别开来。
其中,有26篇文章通过对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研学旅游的市场变化情况。分析研学旅游的发展进展、呈现问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以年份为序列梳理文献发现,2000年以前我国研学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对研学旅游现状的研究较为匮乏。2000年至2015年这16年研学旅游的发展情况大同小异,处于起步期,对研学旅游现状的研究较前一阶段丰富。起步期研学旅游现状的基本特征是:入境研学是黄金市场;出境研学旅游活动广受追捧,但研学旅游产品价格偏高且脱离了研学旅游“学”之本意;国内研学旅游发展良好,但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高;虽然总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上海成立全国唯一的“研学旅游中心”,2009年潮州市选取潮州淡浮院等5个单位作为当地的研学旅游基地,数量上有了扩充和发展,2013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决定在苏州、合肥、西安等城市的中小学生中间开展研学旅游试点工作。这表明各地研学旅游发展从上海一个城市继而在潮州开发同类产品,再到全国推广发展,研学旅游无论是市场认可还是政府支持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对不同时期研学旅游的现状分析不仅能了解当前研学旅游的发展进展和呈现出来的问题而且能从一连串时间链的分析中找寻研学旅游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利于把握研学旅游的市场变化情况,从而对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三)经营模式
在检索的文献中有35篇涉及到研学旅游经营模式,合作经营是学者们普遍认为的较好的模式。
以陶友华[23]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校企结合的模式应当成为主流,学校和旅游企业在研学旅游的开发的过程中各有优势和劣势。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能够直观的把握作为研学旅游活动主体的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但学校对本地的历史文化等资源的了解程度和在旅游产品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活动的管理上都没有旅游企业专业。旅游企业虽然掌握大批优质资源、优秀导游人员但对学生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甚少,无法针对性的对研学旅游进行开发。因此,校企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开发模式。
在校企结合模式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校企银合作模式[21]和政、企、校合作模式[24,25]。校企银合作模式就是将银行纳入校企合作中来,银行定期代扣学生部分生活费作为一笔研学旅游储蓄的合作模式。政、企、校合作模式是建议政府服务推动研学旅游的发展,如林杜鹃[26]提出的公益模式就是需要政府的支持来减轻部分家庭开展研学旅游的经济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区域合作[27-29]的开发模式。徐速等人认为,之所以要加强区域合作,主要是因为单凭学校或是旅行社的力量无法形成规模[17],因此可以借鉴日本的友好城市互访模式、姊妹学校交流模式、小学生就近参观模式[27]来解决我国区域合作问题。
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将研学旅游课程化。北京京华教育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传骅在接受张宇[20]的采访时提出课程化研学的模式应要求有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评价。
(四)概念界定
28篇文献对研学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关于研学旅游的概念,每个学者均因其研究需要各有说辞,因此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纵观各个学者的研究发现,引用最广泛的概念是中南林学院文红[20]提出的“修学旅游是以一个专题为目标,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等其他人员为补充,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这一概念涵盖了广义和狭义的主体,且突出了研学旅游与其他旅游活动在“学”上的区别,因此也最具有代表性。除了文红之外,陈建南、赵锐、陈非等多位学者也对研学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定义,通过对各个学者的理论观念进行详细的分析,大致可以把研学旅游分为泛游、行游、研游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泛游”,即以观摩为主要形式开展的研学旅游。这一层次的主要代表是陈建南[31]提出的“所谓修学旅游,是旅游者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为目的而形成的旅游活动”。发展到第二个层次“行游”时,则由原来的观光游览变为了以体验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的旅游活动,是对观光泛游的深化。这一层次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赵锐[32]等人在《青少年研学旅游发展初探》中给出的概念,他们认为“研学旅游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由青少年学生作为旅游主体而开展的具有获取知识、体验生活的校外集体活动”。到了第三个层次“研游”时,研学旅游的娱乐性逐渐弱化,学习性逐渐凸显并上升到了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高度。如,韩山师范学院陈非[7]认为,研学旅游应当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旨,以一定的修学资源为依托,以特定的旅游产品为载体,以个人的知识研修为目标,以旅游为表现形式的市场化的专项旅游项目”。
综合分析后发现,研学旅游的概念之所以没有形成统一定论是因为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往往拟定一个符合自己研究需要的概念,而不是从研学旅游本身应具备的特性或是针对的主体出发来进行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定义。因此,这些概念往往使研学旅游偏向于观光游或是一般的体验游,并不能体现其应具有的学习性和专项性。且学者们普遍给出的主体范围为中小学学生,虽然这符合当前国家政策的界定范围,但从长远来看研学旅游的市场范围必定会延伸至大学生及成人市场,所以研学旅游研究的客源范围不应局限于中小学生。
(五)政策规范
曹晶晶[33]和王昆欣[34]认为研学旅游是一项准公共产品,其目的最终要实现教育性,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经营,而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方向指导和政策支持。在27篇政策规范方面的研究中,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声音:一是希望政府对研学旅游给予资金支持,实施优惠政策;二是希望政府明确研学旅游产品和服务规范,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在优惠政策方面提出的优惠方式:一是设立专项基金。[35]在开展研学活动时可采取“国内教育部门财政资助部分”“学生个人负担部分”“专项活动基金资助部分”“基金会筹措部分”的“四合一”方案,这样可以为困难家庭分担研学旅游的费用,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研学旅游中来。二是价格优惠政策。价格的高低虽然不会很大程度影响青少年对修学旅游的兴趣,却会影响青少年修学旅游行为的次数。[36]研究中建议,可以采取交通优惠,火车票半价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至居住地之间;住宿、餐饮优惠;景区门票优惠,对学生免费开放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37]三是对开展研学旅游项目的旅游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与国外相关部门的合作,尽量简化出入境研学旅游团的签证手续。[38]
武汉市在2013年底制定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并已经通过专家评审,由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成为正式的地方标准。这项规范对研学旅游过程中的安全、医、食、住、行以及服务方面都做出了具体且严格的要求[39]。这对于国家层面的研学旅游产品与服务规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结论和展望
综上所述,经过二十年的研究,研学旅游产品应具有的“寓教于游”的特点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没有对研学旅游产品标准进行统一界定、没有对研学旅游资源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不同主体的研学需求和研学动机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研学旅游的概念界定、研学旅游基地的评选条件以及研学旅游活动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如此,在研学旅游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传播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角度来对研学旅游进行充分的研究,增进研究的深度。
基于此,未来对研学旅游的研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1.研学旅游产品标准的界定。当前我国尚没有形成研学旅游产品的标准,也鲜少有学者对研学旅游产品的标准进行研究,在这样情况下设计出的研学旅游产品无法突出“研学”的特色,多是一般旅游产品与“研学”的简单嫁接,无法产生实际的研学效果,因此,学者们可以通过对日本等其他研学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的相关产品开发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研学旅游产品的标准进行研究,使开发出的研学旅游产品真正突出研学旅游的“研学”特性、发挥研学旅游应有的作用。
2.研学旅游资源的特性。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适合被开发成为研学旅游产品,研学旅游资源应是具有教育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典型资源,因此,要明确研学旅游资源的特性,因地制宜、适度开发,避免出现跟风开发的现象,对旅游资源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而且能够使研学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研学”作用。
3.不同主体的研学需求与动机。目前我国对研学旅游的主体界定为中小学生,未来的主体将不仅仅局限于中小学生,而会扩展到大学生、成人市场,同时,研学旅游未来的市场划分将不仅仅以年龄作为分类,而会细分到兴趣主题,因此,学者们应当对研学旅游主体的研学需求和研学动机进行分析,以期为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指导意见。
4.研学旅游概念研究。应对研学旅游的基本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归纳研学旅游的独特特点,使之既能与传统的校园春游、秋游相区别又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更易于被识别和研究。
5.研学旅游基地的评选条件。当前对研学旅游基地评选条件的研究相对较少,但研学旅游基地在研学旅游的开发中是必不可少的。研学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专业的研学旅游基地更有利于在研学旅游发展初期强化旅游者的“研学”感知,增强研学旅游的活动效果,引导旅游者深入了解研学旅游是个什么样的活动。因此,有必要对研学旅游基地的评选条件进行研究,它是指导研学旅游基地建设的标杆。
6.研学旅游活动安全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研学旅游的主体主要是中小学生,同时,通常由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集体的研学旅游活动,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应当对研学旅游活动安全保障机制进行研究,除了需要国家和地方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打造安全的出游环境,还应当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从内而外规避研学旅游活动风险。
[1] 吕可风.话题讨论式教学——来华修学旅游学生教学方式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6(1):60-6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Z].2013-02-18.
[3] 杨 生,司 利,张 浩.日本修学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探究[J].旅游研究,2012,4(2):25-2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4-08-2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5-08-11.
[6] 沈晓春.广东修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11,10(2):65-68.
[7] 陈 非.修学旅游初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8(4):88-91.
[8] 苗小倩.浅析修学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07(9):40-41.
[9] 张其惠,王鉴忠.修学旅游研究述评[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41-42.
[10] 唐顺英.曲阜:孔子家乡文化修学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5):95-98.
[11] 汪季清,李庆庆.黄山市修学旅游开发的原则和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6):60-63.
[12] 胡 晚.重庆留学生修学旅游市场开拓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13] 陈 非.潮文化的修学旅游开发刍议[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46-50.
[14] 邓明艳,汪明林.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120-123.
[15] 曹会林.我国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2015(1):62.
[16] 赵 垒,李志刚.研学旅行 拼的是技术含量[N].中国旅游报,2014-03-17(011).
[17] 徐 速.京津冀修学旅游协作发展问题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天津,2010.
[18] 卢爱华,王玉霞.论苏州修学旅游的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14,33(2):64-66.
[19] 黄 刚,李 莹.修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以舟山为例[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49-52.
[20] 文 红,孙玉琴.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5,24(1):50-54.
[21] 梁 俭.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来渝留学生修学旅游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2] 周艳春,汤敢峰.企校银合作 构建大学生修学旅游市场开发的全新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0):24-26.
[23] 陶友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地域文化修学旅游[J].科教文汇,2014(12):166-167.
[24] 郭又荣.浅析青少年修学旅游产品开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6):122-123.
[25] 张苗荧.研学旅行有望成为旅游创新发展的增长点[N].中国旅游报,2014-12-01(002).
[26] 林杜鹃.合肥市中小学修学旅行市场特征及开发策略[D].安徽大学,2014.
[27] 刘桂芬.东莞国旅青少年修学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广研究[D].中南大学,2013.
[28] 田江艳.上海拓展入境修学旅游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9] 胡亚琴.广东省发展修学旅游的优势及策略[J].全国商情,2009,(9):88-89.
[30] 张 宇.研学旅行,旅行社有份吗?[N].中国旅游报,2014-10-13(009).
[31] 陈建南.开发修学旅游浅议——以厦门集美区为例[J].福建论坛,1998(9):45-46.
[32] 赵 锐,关小凤,贾秋容.青少年研学旅游发展初探[J].旅游纵览,2015(10):29.
[33] 曹晶晶.日本修学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4):134-136.
[34] 王昆欣.国外研学旅游特点及启示[N]. 中国旅游报,2015-06-24(010).
[35] 雷 鸣.大环渤海圈的战略合作:中韩青少年国际修学旅游市场研究[J]. 未来与发展,2010(6):96-99.
[36] 丁 敏,杨 飒.论我国修学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0(17):118-120.
[37] 陈凯宏.辽宁省的修学旅游开发[J].辽宁经济,2006(5):48-49.
[38] 杨崇君.宜昌入境修学旅游开发研究——以汉语修学旅游项目为例[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112-116.
[39] 程芙蓉.让研学旅行不再“任性”[N].中国旅游报,2015-04-15(003).
AReviewofResearchon“StudyTourism”intheRecent20YearsinChina
CHEN Suping,MEI Yuqing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In 1996, scholar Lü Kefeng published the first paper about “study tourism”, then the scholars of China has begun the research on “study tourism” for nearly 20 years, but the current study can not keep up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form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cent 20 years’ research on “study tourism” by Chinese scholars, and the focus on five points: development of study tourism product, market analysis, business model, definition, policy guidelin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ix proposals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study tourism product stand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y tourism resources, the needs and motiva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definitions of study tourism, selection conditions of study tourism bases,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mechanism of study tourism.
study tourism; review of literature; focus; prospect
F590
A
1671-1181(2017)03-0016-06
2016-08-31
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育的研究与实践”(XJK014BGD077)。
陈素平(1971-),女,湖南湘乡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