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
——挖断穷根的持锄人
2017-10-21文丨朱
文丨朱 穆
山村教师
——挖断穷根的持锄人
文丨朱 穆
2017年9月13日,陪同局领导用时9小时深入桐梓县黄莲乡5个贫困村9所学校(教学点),实地调研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教学现实情况。
今天一个朋友圈里的年轻人,看见我在贫困村随手拍下的照片后,惊呼“居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我在为这种城里长大的孩子感到着急之余,也只好无奈的承认,是的,的确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而且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你没有见到!
黄莲乡,贵州省深度贫困乡村,平均海拔1400米,自然条件优越但土壤贫瘠,生态环境优美但交通极为不便,这里集中了高寒、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所有的特点和困难,是一个特色鲜明、特点突出、特征显著的地方。
离不开手机的你,能想像到,现在还有没有移动通信覆盖、没有通固定电话,更谈不上网络的村寨么,这里就有!你能想象,在四季气候适宜的遵义,黄莲乡一地却年平均气温只有13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1摄氏度,全年雨雾天气300天,凝冻天气50余天。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10月份就开始下雪封山,这里的村民每年只有16天,能看见艳阳高照。这样的地方,连看天吃饭都只是奢望,更不谈其他的经济生产方式,大山深处的山产,就是村民们几乎唯一的额外收入,但把特产送出去换钱,也是一件殊为不易之事。
黄莲乡,正如他的名字的含义一样——大寒大苦。穷,是这里村民曾经唯一的生活导向。当地的村干部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有一项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就是在婚丧酒席上,衡量一个家庭的富与穷、大方与抠搜,就是吃。主人家有多少男丁就杀多少羊来招呼客人,客人中关系近的且宽裕一点的,也要牵头羊来现场宰杀,现场烹制。杀羊和吃羊的数量,直接彰显了主人家的盛情与大气。宾客们也放开肚子吃,必须吃完,而且一定吃完。因为敞开肚子吃肉的机会实在难得碰见,大多数村民办的酒席上,肉还是不多的。
正是因为穷,村民们对外面的世界,天生存在着极端的不信任感。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市里,县里来的干部想尽一切办法想让村民们搬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到城里进行集中安置,并针对每家每户制定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解决未来的生活问题。同时,希望通过集中安置,改变山村居住分散,造成扶贫资源重复浪费的情况,比如要开山劈石为村民们修建通村通组的宽敞道路;比如要为村民们修建学校,哪怕一个村只有十余个学生上学,也要修建学校,配齐教育教学设备,配齐电脑,配齐信息化设备,配齐图书室,配齐体育场所,配齐食堂,配齐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各学科教师。但村民们不愿意,因为山外的世界,对他们来说还是过于陌生,总不如山里的一草一木看起来熟悉。
村民们的执着与固守,让扶贫干部们绞尽了脑汁。有水的地方养鱼,没水的地方种竹。山好水好就搞旅游,搞农家乐。花多就养蜂,把专家请进来教……工作细致入微,令人钦佩感叹,但也让人深深感叹驻点扶贫工作的不易与艰辛!
还好,我们看见了希望!因为,在当地,我们看见了一批根植山村,在大寒大苦之地苦干实干,播撒文明之花的乡村教师,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叹,他们的教育情怀令人汗颜。为学生上课,骑摩托车摔伤是常事;为学生上课,徒步穿越原始森林,已是家常便饭;为学生上课,上成全国优秀教师却依旧解放鞋、挽裤脚,朴素依然,并大呼,要是城里的名校校长,教师们能多来给我们上上课就好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未来的希望,数据已经显示,村里的孩子们,在他们的教育下,一年比一年多的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走出了令人窒息的大山。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坚信,这里的穷,不会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总有一天,穷根,一定会被挖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