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7-10-20王金花
王金花
摘要:教育并非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传递,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道德则是做人的根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道德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是一种渗透,用自然的形式穿插在教学内容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育唯一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为——道德。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从小就不能忽视。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这一阵地,积极发挥语文德育的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树立教师形象。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进入小学,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做好德育,没有树立教师应有的形象,学生还会有德行吗?为人师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仅仅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业务知识,还要不断进行学习、提升,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在学生面前,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了解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在语文教学中,要及时提出锻炼和表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内容中穿插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内涵有很多道理,有如诗如画的景物文章,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有宁死不屈的民族人物、爱国精神等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意,对学生进行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文中父亲地震后是怎样的?外貌衣着如何?得知儿子被压倒建筑物下面又是如何做的?語文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生字,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可以从文章的表面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进行点拨,让学生可以发言,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呢?通过自由发言,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再加以深入讲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明白亲清的可贵,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子女对父母要孝顺。
3利用课本插图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很多,教材插图不仅仅是静物,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色彩斑斓的图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材插图对学生陶冶情操、渗透德育教育同样重要。
例如,在讲解《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图中董存瑞手举炸药包站在暗堡下,笔直的站在暗堡下,透露着视死如归的神态。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看这副图画,观察这副图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带领学生通读全文,读过全文后,再次观察这幅图,引导学生理解图的深意,设置问题,他当时怎样想的?怎样的信念支持着他舍身取义?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4阅读写作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文章思想一般都通俗易懂,往往都是身边的小事,但是文中体现的都是大道理。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要穿插德育教育,使教学内容和德育有机融合为一体。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读物推荐,将正面的、合适的读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进行阅读,扩展知识面和字词。在阅读的同时,将好词好句、名言名句、小故事等摘抄到本上,为写作奠定基础。同学之间可以借阅课外读物和摘抄本,分享好词好句。
写作在语文中也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文能反映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活动等,教师可以在作文中获得信息,所以作文中渗透德育教育也很重要。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生可以一起看电视、新闻,开班会等,学生写心得体会,发表自己的内心看法,认识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并且为灾区奉献爱心,有捐献自己衣物、书籍的,有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关心他人,奉献社会。在8月8日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观看奥运会直播,关注中国运动健儿的赛绩,乒乓球、体操、跳水等等,都是中国健儿的强项,每每得分,都会齐齐欢呼。
5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语文课外活动是学生体现德育行为最直观的途径,也是养成良好品德的过程。行为习惯在不断实践中得到训练、提升。例如,可以以“我喜欢的一本名著”为主题,进行分组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进行评比。既培养了学生小组团结的合作精神,又能使学生受到书中正面人物思想感情的熏陶。教师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等,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渗透道德品德,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将语文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
结语: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紧扣教学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起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语文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各方面教材融合德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效果,利用可利用的一些因素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