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0-20王丽红
王丽红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的关键。本文以黑河学院一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
引言:黑河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面临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重大机遇,在专业建设水平上就要更上一个新层次,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和精品专业课程,构建专业特色体系。在实施工业的同时,我们必须探讨如何基于能力和成果来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开展校企共建新工科专业模式,探索出了一套地方本科应用型大学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模式。
1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黑河学院在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行业需求进行办学,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社会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物联网工程专业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企业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
2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全过程
工程教育的目的是为工业培养人才,工程教育服务于工业的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尤其新工科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因此新经济条件下,要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毕业生。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要依据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程体系,依托高校教师资源,利用企业实践平台共同搭建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实习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校通过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致力于辅助大学生进行科技成果孵化,围绕科技创新、资源利用进行成果筛选、市场评估、成果推介等活动,开展创客训练,极大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3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提升服务产业水平
通过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实现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对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靠师资队伍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通过校企对接、人才引进、在职培训、企业挂职等多种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转型和升级。为改善师资队伍重学历、轻实践,工程能力缺失等问题,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软件开发流程,硬件设计流程,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服务于产业的水平。
教师的授课改变了一言堂的模式,将企业的真实项目经验、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项目分工、真实的工作环境都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大量项目实例和项目视频,教学效果大幅提升。
另外,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邀请同行知名专家教授来我校讲学、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选派教师参加行业前沿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结合校企合作,由中软集团针对高校教师制定持续的知识更新计划,包括课程体系的更新,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与替换;对教师进行再培训,保证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相同步。
4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与中软国际集团、沈阳东软集团、哈尔滨深港产学研基地有限公司、上海微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苏州英普思软件有限公司、甲骨文实训基地等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提供较强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实训“双基地”,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创造新的教育和工程教学模式,从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考虑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二是以创业为导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创新创业,可以依托中软国际互联网云众包平台Joint-Force在校内构建卓越开发者联盟和卓越开发者工作室,建设校内科技孵化器,逐步建设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软件开发项目交付基地。
通过企业建设的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创业的场所,方便创业者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展示、商务谈判,因此设置创新工作室、創业展示厅、创业咖啡屋来满足创新创业需求。
在市场和产业调研基础上,积极应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卓越工程能力的科技人才。坚持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强调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因材施教,培养既有个性,又能创新,具备潜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校企之间、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深度参与,切实把实习做好,做强,让学生学有所成,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达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