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古镇的文化变迁与未来发展

2017-10-20陆依洁

丝路视野 2017年15期

【摘要】在经济新形势下的今天,各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萌生,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江南古镇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且具有复合属性的资源正在崛起。从古镇特殊的历史文化入手,深入探究变迁中含有的参考价值,进行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统一的动态考察,构建江南古镇文化变迁及未来发展的综合框架。

【关键词】江南古镇;变迁过程;经济现状;未来机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蓬勃发展,江南古镇又以其悠久的历史风貌、独特的水乡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由此兴起的古镇经济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016年前三季度,浙江桐乡乌镇景区共实现营业收入10.28亿元,古镇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以乌镇为例,我将从历史文化、变迁过程、未来机遇与对策三个方面综合考察江南古镇。

一、历史文化

乌镇是一个有着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属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说起乌镇,印象中便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雕梁畫栋,石巷老屋的江南水乡特色。它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誉,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谈及乌镇的历史不可避免的就是小桥流水、名家大师、吴侬软语。

(1)小桥是诗人王心鉴在《乌镇行旅》一诗中写到的:“几度梦江南,小桥旧曾谙。白墙竹窈窕,黛瓦燕呢喃。红袖怡酒兴,碧水润琴弦。雨巷寻杏花,邂逅乌篷船”。有西栅双桥通济桥、仁济桥交相辉映,有翠云桥与定升桥、雨读桥和另一座无名桥组成了水乡少见的四桥相连。流水人家势必伴随着桥文化的兴盛,千姿百态里如一位位不说话的老人,毫不起眼地静静横卧在古镇的各处,见证这沧桑历史。

(2)自梁朝的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辗转文学巨匠茅盾政治活动家沈泽民,到今朝“你再不来,我就要下雪了”的木心。江南水乡的柔情似水孕育多情的名人大家荟萃。古镇风情,其文化底蕴是有目的地区分于其他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语言文化组织于巴黎发布了包括数百种国际濒危语言的列表,确认了吴语为严重濒危语言。这是基于吴语在当地社会、家庭的使用情况。语言的消失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消失,特别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团体。地方语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语言最像生物体,不会起死回生。糯糯暖暖的吴侬软语是江南古镇多使用的语言,对其的保护传承是未来谋求更深远发展的绝对基础。

二、变迁过程

山河风移,事物处于变化转移的过程中。现代城市化进程冲击下,打破了古镇的总体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新的经济因素进入原有的体制机制中,国家政策的完善优化势必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变化,带来全社会的进步:

(1)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雕梁画栋,石巷老屋,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传统的东西栅是流水人家,自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开发旅游资源始,原有的生存被打破,西栅古居见不到居民转而被旅游公司所取代。精良化的管理,统一的制度,古镇的美在商业化气息的笼罩下展现无遗。现在的乌镇是国家5A级景区、中国十佳古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

(2)利益的世俗化必然驱使社会的追逐,新经济下行压力大,富有智慧的江浙人民着眼于含有的古镇资源,因地制宜谋求发展,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未来机遇与对策

(1)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经济发展开足马力。江南古镇多位于海陆空交通便利处,依托现代交通运输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未来古镇必势不可挡。

(2)2014年11月19日始,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这样一个世界性互联网盛会,旨在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让各国在争议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合作、在合作中创共赢。2013年,几个爱梦的人“造”出了一个“乌镇戏剧节”以乌镇为舞台,上演世界级精品剧目以及年轻戏剧人的原创作品。乌镇的地位被抬高至此,来自中华传统的江南古镇的未来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孙克勤,孙博.探访美丽中国——古城古镇[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

[2] 阮儀三.江南古镇——乌镇[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3] 白落梅.乌镇年华[M].2014.

作者简介:陆依洁(1998.04—),女,汉族,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