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的产业化保护路径初探
2017-10-20唐弋姁潘雨佳
唐弋姁 潘雨佳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回忆,它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软实力,但由于其活态流变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本文以中国“非遗”数量最多的浙江省为例,对“非遗”活态保护形式之一的产业化保护路径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我国“非遗”的产业化路径,实现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非遗”的目的。
【關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路径;浙江;东阳木雕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共有2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入联合国名录,中国便有34项,约占15%,“非遗”资源相当丰富,是重要的文化与精神财富,而具有经济、文化利用价值的多数“非遗”资源尚未被充分地挖掘,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近年来,虽然国内不少企业纷纷加入到“非遗”产业化的大潮中,以期通过产业化的路径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并且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非遗”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现产业化的寥寥无几,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非遗”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固有的文化蕴涵退化;产业化发展遭遇瓶颈;违背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原则,甚至造成开发性破坏,导致其消亡的灾难性后果。
浙江省有地市以上非遗项目7000多项、省级非遗项目78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17项,非遗项目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省遗项目和国遗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同时,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也较早地开始了“非遗”的保护与产业化,但有些项目并没有合理地发展,或者即使在初步产业化后,也遭遇了瓶颈期。因此,本文拟以浙江省为例,对中国非遗产业化路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浙江省“非遗”产业化所面临的困难
首先,是非遗的普遍性问题。虽然已被评为非物质遗产,但仍未能得到很好保护的非遗项目不在少数。非遗的基础性保护不到位,传承都很困难,更不必说产业化发展了。国务院自2006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又于2008年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部先后设立了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多个相关组织机构。由此可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一直都是持重视的态度。然而现实是目前仍有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的保护不到位、传承困难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有所不足,当地的非遗研究所很难得到的政府的扶持,主要靠非遗传承人等民间力量来维持。其次是知识产权的保障问题,非遗传承人的研究和创新成果得不到保障。
李湘满先生是浙江的仙居无骨花灯手艺传承人,也是第一批国家级继承人之一。李先生曾带领学徒创新了一种新的无骨花灯,但却被其他人抄袭申请了专利,这极大地打击了非遗传承人的热情,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此外,要想掌握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或技艺,需要十几年相对枯燥的磨练时间。在心浮气躁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宁愿直接走上社会去打工,也不肯潜下心来,花上十几年的时间学习这样一门手艺。况且要想成为“非遗”传承人,前期磨练时间长,学成之后能得到的回报也极为有限,而这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扶持问题。
其次,由于非遗的三大性质,某些非遗的产业化难度加大。
在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类别的非遗,由于制作工艺的特殊,无法进行批量生产。例如温州发绣,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其制作工艺复杂,耗工惊人,是一门技术技巧要求很高的中国民间艺术。首先头发经过收集、洗染和化学处理之后,被發绣艺人用之为线;因头发有粗,圆,不服帖等特点,要让作品达到“平,亮,均匀,自然”的效果,仅艺人们所用的针法就达近十种;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一幅发绣作品。因此,无法适应批量生产性质的产业化方式。
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技艺可以做成产品进行售卖,传统医药更是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造福人类。而传统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传统文学、民俗等非遗项目,由于形式的特殊性,使产业化的难度加大,普通的产业化方式与之不适,需要另辟蹊径。例如兰溪摊簧,兰溪摊簧属南词摊簧是浙江省古老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它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唱曲形式,以其脚本文辞典雅,唱腔细腻婉转见长。这不仅给创作、表演和普及增加了局限性,也对其产业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在历史上,曾具有一定的生产性、生活性的需求。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产业的消费市场,受众面较为狭窄。例如仙居花灯,在古代,既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也能满足艺术欣赏的需求。而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花灯的需求已不再像古时候那么大了,花灯的市场开始急剧缩小。
最后,除了产业化初期时的问题,非遗的再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譬如已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的东阳木雕,眼下也处于再发展的瓶颈期。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东阳木雕的原材料多为椴木、白桃木、香樟木、银杏木等木材。因此砍伐树木是无可避免的。眼下,东阳木雕的木材大多取自安徽等地,因为东阳本地地域有限,没有足够的土地大面积进行原材料种植。实施产业化之后,对木材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长,而树木的生长周期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很难实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市场饱和,产能过剩。近几年,东阳木雕的市场饱和,需求有限,而厂家依旧在生产,导致产能过剩。东阳市已有多家木雕厂倒闭,而新的木雕城却还在建设中。现有的木雕城里每家店铺都堆满了木雕,每天又有新的木雕运进来。这种盲目的生产导致仓库囤货越来越多,而厂家的收益填补不了投资生产的缺口,最终只能倒闭关门。
模具生产,缺乏创新。目前市场上的东阳木雕多采用数字化生产,以机雕为主,手工为辅。机雕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了模具生产的弊端。同样的模具可以反复使用,生产出的木雕自然也就千篇一律。虽然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然而,这样极易引起消费者的审美疲劳,阻碍产品的销售。
二、“非遗”产业化措施及潜在问题
(一)政府扶持,构建良性生态系统
产业化的前提是传承,传承的关键在政府。政府颁布非遗的相关保护政策并贯彻落实,设立了相关组织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其得以传承下来。除了资金扶持之外,也应当加大对本地非遗的宣传力度,在民众间调动“非遗”意识,使非遗不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存在,而是融入平常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政府也可投资部分尚在起步阶段相关非遗产业,并给予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平台,为其打开一定的市场。浙江省曾印发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今后5年主要任务及保障机制。其中具体的保障措施有,要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全面落实相关条例;要健全合力推进体系,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等;要健全创新驱动体系,重视发挥高校非遗研究基地的作用等;要建立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非遗保护队伍;要健全宣传推广体系,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等。这些措施对浙江非遗保护意义重大。例如浙江海宁皮影戏抢救性保护工作就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共录制海宁皮影戏传统剧目92部、曲谱116首、曲牌84个,征集影偶道具1000余件,并予以全部复制,同时编辑出版了《海宁皮影戏(剧本、唱腔曲谱)》《海宁皮影戏(图文版)》等书籍,老艺人口中的皮影戏传统剧目也得到完整记录和保存。
除了政府扶持之外,非遗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坚持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走“绿色、环保、可持续”为主题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人、非遗、环境三者间良好的生态体系。在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技艺类非遗制作产品的过程中,要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集约型发展。例如东阳木雕,则可以选择生长周期短的木材进行生产,同时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减少边角料。
(二)路径创新,走创新发展道路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非遗需要创新。
由于非遗形式的多样,产业化难度也会不同。对于产业化难度较大的类别,则需要拓宽产业化路径。出版音像制品、书籍、制作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都是不错的产业化路径。此外,还有一些新形式的产业化路径。传统医药除了出版医书之外,还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制一些新药和新的诊疗方式,造福人类;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游艺和杂技,则可以结合旅游产业,融入旅游线路中,如杭州小热昏,可以融入西湖游览路线,加入演艺夜游活动。或者干脆以大区域为范围,规划出一条特色“非遗文化旅游”线路,丽水已将此举措付诸实际:龙泉“青瓷文化园区”、景宁“中国·畲乡之窗景区”被评为首批省非遗旅游经典景区,青田“中国市调文化之旅景区”、缙云“轩辕黄帝祭祀景区”被评为首批省非遗旅游景点;同时表演形式要创新,舞台表演要融入现代元素和科技。非遗项目还可以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参与电视节目的演出,同时还有利于宣传非遗;根据非遗保护前期完善的资料库,还能进行一些影视制作。如根据兰溪摊簧的历史沿革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制作电影、电视剧、动画等。传统技艺中,有些价值是非常昂贵的,如仙居的无骨花灯、温州的发绣,作为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进行出售,利润不会很高。此类非遗的产业化,则可以走定制路线,私人定制、高级定制、个性定制等。定制除了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充分發挥此类非遗项目的价值。
面对传统市场小、产能过剩的问题,非遗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扩大消费市场,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大幅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也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实际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文化消费需求庞大,也具有足够的消费实力。非遗可以此为着眼点,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发展文化产业市场,同时杜绝盲目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例如东阳木雕就通过倡导新中式生活方式,扩大中产阶层对中式元素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时,将更多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文化产品“嫁接”起来,以满足大众实际生活需求。
东阳木雕作为中国非遗产业化的成功案例,除了历史偶然,其在文化继承及产业创新上的成果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文化继承方面,政府成立专门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全面培养人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鼓励艺术专业学生报考优惠政策,提供稳定的后备力量;在产业创新方面,东阳木雕是以保护产业为主,产业做大了,技艺自然而然就保存下来。这种在产业发展中实现活态传承、以活态传承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是东阳木雕产业化模式中独特的一面;同时以商贸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商贸繁荣。例如中国木雕城既是一座大型的木制工艺品专业市场,也是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还与横店影视城、南马花园村等其他国家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优势互补,通过游购联动,为游客提供更多丰富的旅游产品;另外,发展“互联网+木雕”模式,东阳木雕城除了在“双11”期间整合红木家具开通淘宝网拍卖之外,还发布设计了一款“映像木雕城”APP。
(三)潜在问题
以上提了一些产业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这里还要补充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传统与创新的冲突。非遗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结合体,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迹和地域符号。在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有人认为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继承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而有些人則认为非遗要与则现代社会相适应,要创新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深刻,如何处理这对矛盾,目前仍是非遗产业化研究中一个争议点。
第二个问题:政府投资收益的使用。政府签订协议,投资企业,这里涉及到收益分红使用的问题。产业化过程中,无可避免会破坏了非遗的部分“本真”的东西。因此,产业化生产和研究所的研究创新,两者是需要齐头并进的。而研究所的研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除了国家拨款之外,政府投资于非遗企业的收益也应返用于研究所。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非遗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其更好的传承。
三、小结
目前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非遗的基础性保护不到位、非遗形式特殊难以产业化、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政府扶持,构建良性生态系统、路径创新,走创新发展道路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两大方向。
《非遗传承的三境界》一文中曾提到:“王国维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重之境界。非遗传承也是如此。所不同者,非遗传承的三重境界分别是纸上的传承、技艺的传承、精神的传承。这三重境界,也是一切成功的非遗传承所必然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重境界,纸上的传承,也是非遗传承的初始阶段,或曰初级阶段。技艺的传承,是非遗传承的第二重境界,也是非遗传承的中级阶段。精神的传承,是非遗传承的第三重境界,也是非遗传承的高级阶段。”
在时代浪潮的对比下,非遗作为传统文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正在努力地做出创新,但往往都会面临一个难题: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深刻,如何才能兼顾并存?从非遗产业化的角度考虑,我们正可以利用“还原传统本来面貌”这一点,以“原汁原味的传统”作为营销口号,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解决非遗创新发展的难题。但从长远来看,现代人是否会在某一天,也厌倦了浮躁喧闹的生活,想要返璞归真,享受安静优雅生活?那个时候,传统文化是否又会受到人们的追捧,重新焕发生命力,重复着历史的轮回?这也是未来“非遗”产业化研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雕城.“触电”淘宝拍卖开拓文化消费“新空间”[N].东阳日报,2016-7-1.
[2] 东阳市政府2011-2016年地方财政统计数据[Z].
[3] 管宁.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东阳木雕兴盛的启示[J].浙江学刊,2012(03):201~207.
[4] 孙娜.浙江省地域性传统工艺传承的产业联动模式研究——以东阳木雕为例[J].中国商论2015(22):125~127.
[5] 王春红.关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深入产业化的思考——以温州市为例[A].江苏商论,2015(04):21~24.
[6] 许海峰,杨毅.刍议东阳木雕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建设与传播的重要性[J].华章,2012(09):68~69.
[7] 许元,李勤.木雕人才培养与木雕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03):95~97.
[8] 徐建华.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之路[J].中国经济周刊
2012(11):70~71.
[9] 姚炜.东阳木雕工艺与数字化融合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技术2015(07):35~36.
[10] 钟朝芳.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78~82.
作者简介:唐弋姁(1997.04—),女,浙江金华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語;潘雨佳(1997.09—),女,浙江衢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