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7-10-20张念祖
张念祖
摘 要:摘要赣南采茶戏一直是闻名与中国各地方的重要戏曲,曾经它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的繁荣昌盛,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和新媒体力量的大力传播,传承人的缺失以及传播方法的老化等等,都在无时无刻的影响和阻碍采茶戏的发展。
关键词:采茶戏;文化传承;遗产保护
一、赣南采茶戏概述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的起源地是江西安远县九龙山周围的传统戏曲剧种,距离现在大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它主要是把当地民间的采茶歌舞和当地的民间特色相结合从而形成为戏的。赣南采茶戏的形成主要就是吸收赣南当地的的民间艺术。它主要是流行在赣南、福建等地方曾经也传播到了广西。所以采茶戏具有非常的悠久的历史。
二、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过程
说起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我听过有一段关于采茶戏起源的传说是从一位资深采茶戏老者口中讲述。是在唐明黄时期,宫里面有一位姓田的乐师喜欢上了一位舞女,他怕这事情暴露后自己会死亡,所以他连夜逃出了皇宫,随着客家人一路南迁。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和历经重重的磨难,翻越过了一座又一座的绵延高山和淌过无数条大小河流,抵达了赣南安远县的九龙山。九龙山拥有着风景秀丽的山川和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还有这满山遍野碧绿的茶叶树,还有一群好客的客家人民以及当地淳朴的民俗民风,当时就深深的把这位乐师吸引住了,再加上当时他逃离到的安远九龙山已经离皇宫非常非常的遥远,不容易被发现和暴露行踪等等因素。使得这位乐师毫不犹豫的在此地安营扎寨。并且改名为雷光华。雷光华凭借着自己当年在宫中精湛的器乐演奏技术和才华横溢,很快就和当地的年轻茶农打成一片并且迅速的融入进了他们的队伍中去,雷光华教当地的茶农吹奏、拉弦、弹拨乐器以及唱歌等技巧,而当地的茶农便把种茶、制茶的技术教给了雷光华,他们的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和睦。慢慢的雷光华就变成了当地总所周知的传艺师傅了,并且被近现代的采茶戏艺人称呼为赣南采茶戏的创始人和赣南采茶戏的祖师爷。每个戏班都设有雷光华的排位,无论是专业戏班还是非专业戏班。他们每逢年过节和戏班演出的时候都有烧香敬拜,祈福戏班的演出可以平平安安和顺顺利利的进行。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使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讲的这个故事是当时的一位资深的采茶戏老艺人口头相传的事情,在经过后来的民间采茶戏学者的探讨探索中得到了证实。
三、赣南采茶戏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人的培养面临着很多问题。由于采茶戏的教学教育成本过高、并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时间比较长、毕业后将如何从事工作等问题的影响。全国各地艺校学习采茶戏的学生逐年呈下降的趋势,并且,人才的流失也比较严重,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是就业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而是选择了一些其他的行业。因此,在采茶戏的传承上非常缺少专业的年轻人才去接手和发展。
(二)传播的方式得不到改进和创新。在针对贵州省凯里市凯里学院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有大概百分之三十四的人了解采茶戏是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有百分之九的人了解采茶戏是通过家里长辈介绍,有百分之十三是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传播来了解采茶戏,另外有百分之四十四的学生将时间用在浏览新闻媒体资讯上。通过以上的數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在的大学生中,对于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工具了解的。但是根据以上图标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采茶戏的新媒体传播较少,大多数是通过传统媒体和家里长辈的口头介绍。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采茶戏的传播途径和方式需要改革和创新。
四、对赣南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一)保护采茶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重视和突出对文化精神的保护和传承,要从静态的档案式保护走向活态的档案式保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认为:“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而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所以国有待出台相关的专项条例,从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二)加强采茶戏的网络传播途径。在以后采茶戏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可以将采茶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和大力发展宣传。比如:采茶戏演出信息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宣传传播,让更多喜欢采茶戏的人可以加入进这个大集体中。另外还可以将采茶戏加入商业化元素,可以去各个地方演出,从而再进行网络媒体传播让更多人知道采茶戏,这样一来大家就能了解采茶戏,让更多人喜欢上采茶戏,再然后也可以加强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采茶戏是我国南方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茶戏是政府、采茶戏演职员、人民共同的责任。对于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也应该将其放到一个重要位置给予重视,尤其是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更尤为终要。再然后现在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通讯网络、通讯科技和通讯技术如此发达的一个网络时代。对于采茶戏的发展迎来更大的挑战,所以采茶戏要不断地前进才能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从而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基金项目:2016年度贵州省级重点支持学科“音乐学”项目《黔东南民歌的区域文化研究》研究成果[黔学位合字ZDXK(2016)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