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徐州市大学生创业现状调研
2017-10-20牛秀丽王树海李阳
牛秀丽 王树海 李阳
【摘要】“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如何了解“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新变化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文章从“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模式入手,对大学生创业路径的优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互联网+;徐州市
一、调研实施
项目组对徐州各大高校为样本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涉及多院校,多专业学生,特别是工商管理系、建筑工程系,化工技术系、信息技术系等专业在校大学生。为达到本次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项目组采取查阅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次问卷随机抽取600份调查结果统计,有效问卷598份,有效率为92.7%。
二、“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调查结果分析
(一)创业者构成及其专业
此次调查有30名在校大学生有过网上创业经历,其中男女比例为3:7,说明网络创业在性别上还是有差异的,女生多于男生,专业方面工商管理类最多,达70%,多半也是女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二)创业者团队情况
在徐州地区走访的一些创业团队反馈,大学生一开始创业人数大多是2人,占40%,其他的1人创业,3人创业4人及4人以上的分别占25%,15%,20%。调查得出,在大学生创业之初选择的伙伴都具有以下特点:(1)沟通方便,没有代沟;(2)共同爱好,相处融洽;(3)时间充足,搭配能够合理等。所以合作伙伴大都是同学或者朋友。数据表明,90%以上的创业者们在创业之初没有去雇佣其他人员,为的是减少成本和积累经验。
(三)创业现状
大学生主要经营的产品种类典型的分为三大类:服饰、美容化妆、食品类,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进货绝大多数是通过批发商提货快递发货,仅仅一小部分大学生能够自己生产再销售。由于大学生精力有限,绝大多数创业初期只有一家或者一种经营方式,极个别会有两家或两家以上网店。
(四)收入状况
大学生阅历有限,多半是去模仿别人,接触“互联网+”模式下创业也很少,所以盈利并不多,月营业利润在1000以下的占85%,在1000以上的仅占受访人数的15%。
三、大学生在“互联网+”模式下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经营管理经验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很多创业者都是学工商管理的,多多少少能够掌握一些比較实用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网店经营方面并不能够把自己掌握的发挥出来,不能够完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比如在开网店的过程中,对商品的定价,节假日的活动促销,人员工作安排,资金流通等不能够悉数掌握,可能会带来一些损失,导致失去信心,最后网店不得不倒闭。
(二)创业意识定位比较模糊
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可以试一试去做,但是做的过程中并沒有用心用力去做,面对失败他们又认为自己年轻可以经历失败,却不去总结一些能够让自己更成熟的创业经验,所以在商机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多问问自己要做什么,做的要像什么样子,给自己限定环境和时间,在具体去实施每一步计划。
(三)创业和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
有的学生为了在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去做一些新鲜没有尝试过的事,这是好事,但是有的却主次颠倒,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创业,这种得到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读书和创业都没有经营好。
四、“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一)培养大学生网络创业能力
国家机关及各高校相关部门要重视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引导,不但是知识层面上的教育,还要有思维上的培养,并且在创业实施的时候积极指导,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给他们做成事的信心。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中还存在大量不公平的竞争,给新兴的大学生创业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来保护新生的大学生创业。
(三)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该是书本化,更多的要在实践中检验,在以后遇到问题能够独当一面,独立解决,积攒部分财富的同时,也能为以后自己创业打下基础。
(四)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学生时代完成学业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本分工作,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Bill Gates那样,并且他本人觉得没有完成学业是种遗憾。更不要因为创业而承担创业失败的各种风险导致两耽误的尴尬局面的出现。
“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是充满魔性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好好把握国家政府给予的政策,在合理安排自己的情况下,用自己所学的,为人生积攒第一笔财富,为以后创业培养更充足的信心,也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吉.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
[2]王晓晔.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
作者简介:牛秀丽(1996—),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树海(1994—),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