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流共融

2017-10-20林虹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7期
关键词:策略

林虹

【摘要】我校位于蓬江区旧城区与北新区的交界,接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据学校近年的招生资料分析,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主要来自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的偏远山村,从每学期的外地学生入学学业水平调研结果来看,总体学业水平与本地学生差距比较大。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学校里大力推行班级融合教育,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班级融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018-02

目前,随着江门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各地务工人员涌入寻求工作岗位,进入蓬江区的务工人员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务工子女的数量也随之攀升。我校位于蓬江区旧城区与北新区的交界,接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据学校近年的招生资料分析,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主要来自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的偏远山村,从每学期的外地学生入学学业水平调研结果来看,总体学业水平与本地学生差距比较大。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学校里大力推行班级融合教育,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城生活、学习存在的困难

生活环境的频繁更换、城乡的文化差异、课程进度难度的不同等方面因素,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学习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由于生活习惯地域差异大、文化背景的不同,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的各种生活习俗、饮食爱好有所差别;(2)虽然大部分外地学生都能说普通话,但由于方言语音、语调的不同,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语言沟通存在障碍;(3)一些外地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跟不上而造成学生的自卑及其他负面情绪。

二、实施班级融合教育的策略

班级融合教育,其核心思想是教师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教学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班级的学习环境,让这些学生对就读班级有归属感,感到被充分接纳,享受到公平待遇,并获得充分发展。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合作、融洽和谐的班集体,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班生活、学习融合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在班级融合教育中,我们非常注重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融合。实践表明,在一个关心他人、与人为善的集体里,人的内在积极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小在农村长大,当他们进入新的环境生活、学习时,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平等对待和热情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彼此接纳和认同,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人交往的频率以及他们将来的社交能力。只有在温暖、和谐的班集体氛围中,外地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1.教师是班级人际融合的主心骨

作为班级学生的组织者和带领者,教师在班级融合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外地学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就能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见解、缺点,甚至是错误;教师把外地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真情、真爱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不歧视、不嘲讽、不抱怨、不抛弃,用真诚的微笑拂去学生的不安,用宽慰的拥抱传递温暖。当外地学生切实感到教师是诚心诚意地爱护他们时,他们就会自然地喜欢教师,接近教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

2.班干部是班级人际融合的沟通桥梁

班干部是班级中品行端正、积极进取、学习优秀、乐于为同学们服务、活动能力较强的一部分学生,是班集体的领头羊,是教师与外地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新的学校生活和环境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产生许多的不适应,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之间会产生多方面的矛盾。这时,班干部就可以及时发挥自己的桥梁沟通作用,客观公正地向教师提供相关信息,使教师做到“兼听则明”,更好地帮助外地学生解决他们的困难。

3.同桌是班级人际融合的加油剂

由于对新环境的不了解,大部分外地学生缺少班级的归属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的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同桌,开展互帮互学“一帮一”的活动,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生活上,当外地同学遇到的一些问题、产生烦恼时,同桌可以作为倾听者,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所说所想,让他们发泄心中郁积的不好情绪;学习上,同桌可以当“小老师”,辅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实行“一帮一”活动,让有能力的学生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加速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来。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促进交流共融

由于教育背景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刚开始存在时间观念、卫生习惯及文明礼仪等相对欠佳的问题,但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动手能力强等可贵的品质正是城市学生普遍缺乏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班集体活动,展示学生的长处,可以促进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1.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增进地域文化交流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五湖四海,各地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开放性和兼容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针对性地将来自各地的家乡文化和江门本土的侨乡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让本地孩子了解外地的文化特点,也让外地孩子了解本地的风俗特色。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互相了解、互相学习。通过各自的文化对比,学生们可以深入认识和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和谐共处,有助于他们广泛吸纳文化的优秀成果,将来成为迎合时代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市民。

2.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促进集体交流

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全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还可以使全体学生的兴趣特长在活动中得以发挥,实现自我肯定。活动的形式可以包括文艺表演、趣味运动会、现场手工制作(包粽子、包饺子、制作各种小手工)等。由于全班学生共同参加课外活动,它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活动规则,活动中进行配合、协调和互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外地学生融入班集体大家庭的生活中,逐渐消除自卑心理,克服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樹立起与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促进外来务工子女融入班级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班级生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教师还要多动脑筋,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社会的融合,才能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才能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于秀花.融合教育,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新策略《大连教育》,2010/1-2

[2]探索融合教育 构建幸福家园——广州市萝岗区新庄小学《广东教育:综合版》,2015(10)

[3]朱喜红.让“流动的花朵”美丽绽放——浅谈幼儿园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融合教育《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3期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