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从艺术欣赏课中找素材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学习兴趣

2017-10-20陈灿龙攀张海清黄璜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7期
关键词:提升创新能力学习兴趣

陈灿 龙攀 张海清 黄璜

【摘要】艺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审美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更是可以促进学生从中思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有意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作品来刺激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对有对比性的作品横纵向比较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理性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艺术欣赏课 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 提升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改创新课题:以人文艺术公选课程辅助推进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学生创新思维。项目编号:XCX1514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015-02

一、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内容、方式把握

教师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理性与感性两个层次,鉴赏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比较突出的艺术作品,从而启发其去思考,让学生对一些领域的内容产生兴趣,刺激其去产生完善型创新想法。另一方面,针对农业院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有意识多加入农业主题的作品,包括对自然资源、风光、人文农业题材的创作作品的欣赏以及对古代生产工具创造的了解,从而帮助其了解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与趋势以及古人的智慧,启发其在农业专业上创新。

(一)从理性与感性相两个层次欣赏艺术作品

艺术的鉴赏有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感性鉴赏讲究的更多的是艺术作品之于人们情感的传达或是人们对于作品的一种简单直观的美的感受,美的传递,这讲究的是感情刺激,心灵的体验。理性鉴赏则更多的在于分析,包括从创作的手法、技能上以及情感的传递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剖析。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进行横纵向的对比来刺激学生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来启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

1.选择有代表性的、有争议性的作品

艺术欣赏的第一层次是对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可以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或是一些知名的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也可以选择一些历史上或是当下比较有争议性的作品,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欣赏对象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心理感受,刺激其去思考去创造。

感性体验是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产生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对“美”的初步评判。当人们对作品有比较强烈的情感冲击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更有兴趣,更趋向于进一步去分析作品,促进其进一步思考,以进入“审美的快感”,加深和促进下一层次审美活动的发生。由此看来,无论是对于人们对特定审美对象的认识来说,还是对于人们长久的审美进程来说,人们初步的感性体验都尤为关键。

2.选择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因此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作品,将艺术性趣味性与专业知识融合,提升对农业的感性认识和探索兴趣。例如:近年来渐为推广的稻田画,它是以稻田为画板禾苗为画笔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采用紫、绿、黄三种彩色稻种组合创作而成,现已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稻田艺术画体现了农田自然美和设计者的智慧,表现内容丰富,创意经典,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图像资料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农业和农田的热爱,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在教学中引申出有关水稻形态特征、遥感技术用于农作物产量预测等农业相关的知识点。

3.选择有对比性的作品或案例

艺术欣赏的第二层次为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都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自发形成的而后者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这包括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

进行横向对比时,教师可以对相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学生对不同艺术品的认识与理解,并加强其对特定艺术家或是特定区域作品的认识。进行纵向对比时,教师可以将不同时期相似内容的作品比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针对农业院校的教学素材选取

为更好地将艺术和专业相结合,寓教于乐,在授课时可以结合时代特点选取不同时期的农业题材艺术品、样品、模型或图片,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艺术类藏品,开展教学活动。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不同农业社会生活,而艺术作品中对人文环境、民族精神等的刻画可以给学生普及农业的历史知识,帮助其理清中国农业进程的脉络与思路,把握农业发展的趋势,有所感悟和启发,从而滋生出一些新的创意。

二、怎样提升和创新课程教学

加强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人文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在第一课堂教学作用,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还必须很好地利用第二课堂,比如让学生参观校史馆、作物标本园、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土壤标本馆、蝴蝶标本馆等;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农业科学的专题讲座,丰富大学生的农业科学知识,弘扬民族人文精神,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一)将人文艺术类选修课与农业专业课相互渗透融合

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作为农业领域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先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以艺术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藏品“欣赏”为提升,更容易体会艺术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农业文明道德修养。

教师可在人文艺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涉猎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有效地引入到教学中去。例如作者2007年在湖南农业大学开设的公选课程“收藏知识与藏品欣赏”,最近连续6年成为学校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主要是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物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很好;课程利用不同的富含精神内涵的藏品和艺术品,对开展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展示一些涉及农业题材的艺术品或經典收藏品,通过“欣赏”这些藏品,发现和把握其中的农业文明,结合专业知识传达其精神文化内涵,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从艺术收藏品中了解一些农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其中凝聚的科学智慧;可以激励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在增长其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其思考能力,进而启发其创新。当然,仅仅将人文艺术教学交给几门人文艺术科学课程是不够的,要想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把人文艺术贯穿于教学事业的全过程中。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艺术氛围

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艺术气息很大程度的决定于周围的环境影响,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的知名学者、艺术家、企业家来校开公授课或讲座,及时让学生们了解专业前沿的最新科技成果与发展动态。另外,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书法绘画作品展活动、摄影作品展活动、室内设计作品展活动、与农业题材相关作品设计创新比赛、作物文化艺术节等;现在一些高等院校设立的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就是要求大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和创新设计,使学生们亲身融入有益活动,充分体味劳动、创作之美的同时,得以升华。在假期,学校组织学生下乡进行农村调查、室外采风、技术咨询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及人文修养。

人文艺术教学的提升与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塑造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艺术气质的大学生活、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使学生了解科学、人文和艺术的紧密关系,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给人以方向,艺术给人以联想。掌握力量、方向和联想,为构造美好蓝图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从艺术品中挖掘经典素材

平面艺术品中,除了邮票、烟标、票证、字画、老照片这类具有商品價值的藏品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中西方绘画的艺术作品,其中像西方艺术家对自然风光、动植物的描绘,以及国画中的乡村题材、农业题材、动植物题材的作品,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获取大量的与农业相关的自然与人文信息,帮助其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了解历史、学习其中的特别是农业方面的知识、智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从而更具有创新的资本与敏锐的洞察能力。

三、结束语

艺术欣赏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人类在一个不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精神活动过程中,认识自身,寻求自身的价值,并不断突破。艺术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师应该以展示的形式把艺术品的文化内涵表达生动地讲授给受教育者,使之从中感悟并真正理解艺术品的精神所在。艺术欣赏是教育中重要部分,开展艺术欣赏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能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评判、去创新。

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可以通过选取有代表性、争议性或创新性的作品提升学生的感性体验,利用横纵向对比的方式刺激学生进行理论鉴赏的同时去思考、去完善、去升华。而针对农业院校的学生,教学素材的选择可以多选取一些生态、农业的题材的艺术品作为艺术欣赏课的实体,真正实践美育,用“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鉴赏不仅能够丰富校园精神文明,而且也能增强精神力量,促进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高等农业院校将农业题材的艺术品文化与农业知识对接,是有效促进农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成为教学创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赵新雅. 探究现代性“美育”思想的中国化过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徐美君.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陈灿(1965年3月-),男,汉族;湖南长沙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农业。

龙攀(1985年12月-),女,汉族;湖南湘乡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张海清(1962年11月-)男,汉族;湖南长沙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物育种。

黄璜(1958年4月-),男,汉族;湖南益阳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农业,作物信息。

猜你喜欢

提升创新能力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