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10-20王体迎王卓朱春侠范杰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7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王体迎 王卓 朱春侠 范杰

【摘要】高校工科大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关键领域应用型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本文以海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我国高校工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高工科大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方案和具体措施,为促进工科大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科人才 社会竞争力 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2016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hdjy163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221-02

1.工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人才的范围很广,一般意义上的工科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工科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科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1基本技能方面

(1)扎实的专业技能:工科毕业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较强的语言與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能使毕业生在工作中善于将工作思路及工程活动过程准确表达,为其就职单位获得项目机会和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

1.2综合素养方面

(1)具有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任何研发过程和工程项目都会涉及众多的人和事,这就要求从事工程活动的技术人员或组织管理者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及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

(2)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都是受诸多环境因素影响的过程。对于项目的组织者或参与者来说,既要接受枯燥的工作环境,又要对复杂社会环境及面对挫折乃至可能失败具备主动调节心理和行为的自适应能力。只有具备这样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工科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才可能具有持续的工作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通过对工科人才基本特征分析,我们知道工科毕业生要在社会上获得工作、持续工作并取得工作的成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创造力。

2.当前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目标和规格的方法或手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达成目标及培养方法方面和现代科技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2.1专业素养的达成

现今不少大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表层了解,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并灵活运用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且缺乏创新能力。

2.1.1课程设置方面

现行教学计划在每学期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具体体现为有些学期课程较少,有些学期课程特别多,课程少的学期也没有其它教学活动安排。其次在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现行计划中通常将选修课统筹为一个大的整体,要求不够细致。不少学生只为拿学分而进行选课,不考虑所选修课程的学科性和现实需求。

2.1.2学习成效评价方面

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由试卷分和平时分构成。平时分是由任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来评定,多数同学都能得到一个较高的平时分。学生只要期末分数过得去,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能否真正掌握了这门学科知识。这种考核方式形式大于内容。

2.1.3实践技能方面

在培养方案中,具体体现为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比例不足,未能将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纳入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并未真正建立。

2.2 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科院校的学生是通常说的理科生。这些学生由于我国高中教育的特殊性,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遗漏较多,如果大学不加重这方面课程设置的比重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健全人格、正确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方面将会有严重的缺失。

2.2.1综合能力培养方面

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教学计划中是通过素质发展分来实现的。但现行的教学计划只是把素质发展分统筹为一个较大的整体,并没有对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作具体要求。不少学生只为取得发展分而无目的去参加一些活动,而对诸如表达沟通能力、应用软件能力、职业资质等方面并未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种方式是背离设置素质发展课程初衷的。

2.2.2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具备厚积薄发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想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对于创新设计概念模糊,对创新设计的相关知识和过程陌生,从而导致多数学生创新意识淡薄,有了好的想法也不敢去尝试[2]。在这方面学校尽管做了许多工作,但未能形成常态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也未能创建全员参与的培养意识。

3.优化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以海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3.1现行课程设置计划分析

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课内和课外课程两大类,课内和课外课程均含有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学生具备从事车辆工程相关工作基本能力的保证,这方面在教学计划中是必须确保的。在此主要针对课内课程中的个性选修课程和课外课程中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予以讨论。

3.1.1个性选修课程设置

车辆工程专业的个性选修课程设置包括专业选修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英语拓展选修课、创新创业课。在这方面课程设置表中虽然对专业选修课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设置,但在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明确相关专业模块的构成,学生在选课时会挑选一些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不能构成一定的从业体系。其余的课程也只做了完成学业的学分规定,并没有进行具体设置。同时在现行计划中有些规定也阻碍了学生对某些工科生必备技能课程的选择。

3.1.2素质拓展课程设置

在车辆工程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毕业生要具备哪些综合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获取可以通过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来达成。在《海南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及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学生完成学业必须具备的素质拓展学分,以及具体的记分种类、项目要求、记分标准及论证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素质拓展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是由下设在校团委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组来具体开展工作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组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论证,至于具体活动项目的选择、组织、开展基本上是由学生自行完成的。这样使得大多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并没有通过活动使其综合能力得到针对性的训练。

3.2主要优化内容

3.2.1个性课程设置上的优化

建议把专业选修课进行模块分类,每一模块课程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具体优化后的部分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表见表1。

表1 优化后车辆工程部分选修课程设置表

其它的个性选修课程的优化在此只提一个优化的方向,见表2。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有相关部门联合研究实施。

表2其余个性选修课程优化方向

3.2.2素质拓展课程的组织管理优化

为保证素质拓展课程的真正实效,必须对活动的组织实施建立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1)希望将大学生素质拓展完成學分由现行的3 学分调整为4学分。并规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技能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四方面至少各取得1个学分。

(2)在学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之前,必须提交活动项目书,由相关部门审核后方可实施;

(3)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管理上要聘请相关教师为指导老师,由指导教师对活动负责,并计入指导教师工作量;

(4)在“文化艺术与技能发展活动认定内容”方面,除了必须具备相关证明材料外,此类活动还应有一个规范的活动记录表。

3.2.3 就业培训方面的优化

就业指导对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对就业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就业指导中心要将开设的就业指导训练课程作为计入学分的必修课。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要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及早对就业市场进行接触和了解,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

(2)就业指导中心和学校心理辅导部门建立联席工作制度,针对学生就业方面出现的问题,对就业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4.总结

高校工科教育侧重于学生必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未将创新创业、课外科技、社会实践等类课程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有效组织实施。因此这种教育不能有效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本文提出了要从完善个性选修课程设置,落实素质拓展课程的有较管理,加强心理辅导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等方面来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希望所提建议对我国工科合格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单青,王静欣.应用性本科院校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 价值工程,2011,(10):241-242.

[2]裴旭明,傅鹏立.工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分析与潜能开发[J].中国轻工教育,2012,(04):3-411.

作者简介:

王体迎(1966-),女,贵州贵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