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价值之探:求真·求通·立德

2017-10-20王金柱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9期
关键词:求真罗斯福新政

王金柱

历史是一门很有底蕴的学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从求真、求通、立德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彰显用历史教书育人的价值。

一、求真是追寻历史价值的基石

“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我们应该“立足真实”“追求真知”“体验真诚”,还原质朴的内核,让历史课堂达到“真水无香”的境界。

历史是客观的,但认识历史是主观的。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体验、知识、爱憎、要求来认识和评判历史,这就形成不同的历史观。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民族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当代国人如何去看待辛亥革命?面对不同,只有求真,只有把辛亥革命放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去审视,考察孙中山等人为什么要革命,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择革命。我们应回到当时状态下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理解前人是怎么思考和选择的,理解他们为什么在有多种选择的时候,却毅然决然地选择革命。

历史教学的“求真”要坚持“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历史教学如果不存在真史料,学生不能以真为据、依据而实、据实而言,对历史的解读就难免不存偏见。因此,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言,历史教学理应引入史料,并使其意义化(不仅要去伪存真,还要有学的价值)、理性化(不仅要投入情感,还必须掺加理智)和内化(不仅要生动有趣,还需要渗透反思),不能只教教科书。

二、求通是追寻历史价值的路径

“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历史有着内在的发展规律,对历史的认识也要遵循历史的内在逻辑,追求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求通是育人的路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的结果,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抗拒的历史逻辑,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态被打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向何处去?要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这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历史选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以后,在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各种派别展开“制度之争”。有的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有的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要把西方的议会政治搬到中国来,结果彻底失败。而代表大财团大地主利益的蒋介石攫取了政权,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政治诉求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化为泡影,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独裁政府展开了较量。历史和实践证明移植他国的制度在中国行不通,必须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建设道路。

以上“史实”推导就是求通 ,就是要确立无征不信、孤证不立,因时因地、通古论今,鉴往知来、明辨事理。

三、立德是追寻历史价值的灵魂

“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美国著名哲学家、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道德遗产。”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立德?要基于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在学术上应树立证据意识和兼容意识,在胸怀上应树立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在立场上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格意识。

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从课程标准来看,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国家干预经济”。由此,学生应该理解,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发展模式的重要转折点,体现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艰难与智慧。同时,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的逐渐融合与互补也由此而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扛”,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政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如果从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罗斯福新政,它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似乎不是问题的根本,而理解它对人类文明发展到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值得后人纪念才是教学目标。从这则材料能看出来的是:当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罗斯福新政的反对声音非常大,时代认识的局限越加反衬了罗斯福突破传统的勇气和智慧。

責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求真罗斯福新政
张锦绣
“新政”爆款第一车?
关于新政的思考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