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10-20王晓娇
王晓娇
〔摘要〕活动和体验是心理课堂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决定了心理课堂的成败,因此,活动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活动素材的使用出现了拿来就用、反复使用等偏颇情况,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活动素材推陈出新,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课例,挖掘生活中的活动素材,改编创新,提出了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柔克刚等有效运用活动素材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课;活动素材;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8-0023-03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心理课堂中活动和体验是两个核心要素,任何精彩的讲授都替代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杜威也曾经说过,只有当一个人亲自考虑问题的种种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是真正的思维。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决定了心理课堂的成败。因此,心理课堂中活动素材的选择和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活动素材的使用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拿来就用、反復使用等偏颇情况,偏离预定的辅导内容和目标,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心理课堂的活动素材推陈出新,势在必行。下面结合课例,谈谈活动素材的创新与运用。
一、心理课堂活动素材运用现状
(一)同一素材,不分对象,反复使用
部分心理教师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抱怨:“这个游戏没意思,我早玩过很多次了。”原因就在于同一个游戏,小学在用,到了高中,还在使用。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体验过多次的学生提不起兴趣,觉得索然无味,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
【例1】以调节情绪为主题的心理课堂,心理教师常用“老奶奶的烦恼”这个故事来引导学生感悟换个角度想事情,心情会有大不同。而这位晴天担心卖雨伞的大女儿,雨天担心卖草帽的二女儿的“老奶奶”不仅常出现在小学生情绪辅导课中,也时不时在高中心理课上反复使用。
(二)一些故事,直接拷贝,效果不佳
有时候课上难免听到学生大声说:“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这个故事了。”可能有一些富有寓意的故事讲了开头,学生就知道结尾了。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广,涉猎范围不小,如果不改编与创新一些故事或案例,学生没了期待,降低了兴趣,注意力也很难集中,没有热情再去深入探讨。再比如,一些经典名人故事直接用、反复用,其实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实在太远,效果不佳。
(三)部分活动,形式雷同,作用单一
这一点在心理课堂的开场热身游戏上特别突出。有一些游戏仅用来热身,虽然起到了提高注意力、活跃班级气氛的效果,但是与整体辅导目标和内容无关,难免会影响到活动的整体感。
【例2】“别样报数”游戏常在热身时用,它确实能提高学生注意力,活跃氛围,但是除注意力训练相关的辅导主题之外,其他辅导内容很难与其有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在使用时仔细斟酌。
(四)游戏串联,简单堆砌,体会不深
有些心理课堂直接将四五个简单游戏串在一起,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欢乐的,玩了一整节的心理课,气氛特别热闹,好似全班都很投入,但是,安排过多的游戏肯定让学生深入体会的机会和时间减少了,很容易导致各个游戏都只停留在表面,不利于学生内心的思考与成长。
二、心理课堂活动素材的来源与创新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广纳素材
其一,来源于直接的生活经历。“近水楼台先得月”,活动的素材可以直接从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中积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从学生身边事发现。
【例3】在小学二年级开展以保护好自己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时,涉及交通安全教育,我根据学校小交警特色,就地取材,邀请几位四年级的小交警身穿制服,走进心理课堂,分享自己的感受。这种直观的就在身边的大哥哥大姐姐的示范给二年级小朋友带来了别样的感觉。他们课后反馈,小交警的英姿深深印在他们的心中,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决心在生活中时刻牢记交通安全,还表示愿意主动去提醒身边的大人。
【例4】作为有孩子的心理教师,与自己孩子平日里的交流与沟通,同样可以加以利用,变成心理课堂中鲜活的案例。有一次,我家五年级小表妹抱怨父母太唠叨,跟我吐露心中的烦恼,当时我正拿着手机,无意间点了录音按键,后来发现了转念一想,是不是可以用在亲子辅导课上呢?于是,我与小表妹商量,表示学生中有不少人也与她一样有这般感受,不妨借用她的例子,让学生一起集思广益,说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技巧,再把他们的建议反馈给她。她明白我的意图后表示愿意作为引子,当然在实际使用时我也会再加工,保护她的个人隐私。课后学生反馈,课堂上的例子很真实,让他们很有感触。
其二,来源于间接的生活经历,包括课本、书籍、绘本故事、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方面获得的人和事。
【例5】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奇葩说》中的选手口才出众,辩论观点独特,吸引了不少高中生在学习之余开始辩“最会说话的人”。心理教师何不从中探索,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选择合适有趣的富有意义的辩题,如“学习成绩对就业重不重要”“交朋友要不要门当户对”“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认识自己,学会交友,增加与父母的沟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例6】处在“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发展迅速,在自我意识发展高峰期的他们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感恩孝道教育一直是必修课。真人秀节目《旋风孝子》,以“孝”为切入点,邀请明星嘉宾与其父母共同参与。我在观看时,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想到让学生付诸行动,在行动中感受,在行动中见到父母的笑,见笑也就见孝了。
(二)善用素材,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的创新是重要的,但没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没有了创新也就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在互联网推动、信息爆炸、更新快速的时代,学生的知识面不容小觑。他们独特的个性和求异的思维在影视、书籍、网络等的影响下越发突显,因此,作为辅导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打破思维定式,敢于创新,重新设计新颖有趣又富有意义的时代感强的游戏、活动和故事。endprint
【例7】《奔跑吧,兄弟》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在学生中掀起了热潮,引发学生常在课间玩起节目中的经典游戏“撕名牌”。不过这个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不仅时间有限,也有安全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将它与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请在我背上留言”相结合。以“改正缺点、完善自我”为主题的辅导课,辅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事先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优缺点,在全班活动时,学生可以将别人身上的一张缺点便利贴撕下来,然后在新的便利贴上写出自己建议的具体改变方法,再贴回去,也可以加上一张优点便利贴。经过改编后的游戏让学生更加愿意投入到活动中。
【例8】《奔跑吧,兄弟》里“胡辣汤蹲”游戏也可以改编用在小学心理课堂上。它的游戏规则是:游戏成员站成一排,听口令“X碗胡辣汤”,按顺序轮流下蹲,循环游戏,出错者受到惩罚。我曾尝试改编口令,将其中的胡辣汤换成苹果,在小学二年级学生中開展,效果很不错,深受学生喜爱。我又尝试准备了真实的小苹果让学生拿在手里下蹲,最后的胜出者可以与本组的成员一起分享苹果,出错的则需交还于我,用于接下来的活动奖励。可喜的是,这次尝试更加成功,小朋友们不仅认真玩游戏,提高了专注力、反应能力和躯体协调能力,还体验到成功后分享的乐趣和出错后的勇敢承担,这又能为后续的活动做铺垫。
三、活动素材在心理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一)以少胜多,深入挖掘
针对部分心理课堂活动简单堆砌的现象,我认为活动的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除开场热身游戏外,甄选一到两个有梯度的主题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讨论,挖掘本质,有利于把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带到深处。即使活动素材再好,若缺乏层次性,那也是多余的。
【例9】在“来,我们合作吧”心理课上,主题活动“系彩球”贯穿始终,从第一关小组随意系彩球,到第二关集体讨论制胜法宝,再次系彩球,继而总结合作妙招,勇闯第三关,全班集体合作系彩球,完成彩球拱门。这样层层深入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深刻体验后,促使学生心理和行为状态的改变。
(二)以小见大,发散思维
有时候一些活动素材可以运用在多个主题中,那么关键在于,运用要选好角度,注意提问的方式,生成点要围绕目标。不同的角度提问会将学生的讨论引到不同的主题上,因此心理教师的问题设计和引导相当重要。
【例10】在一位心理教师的“寻找微幸福”课堂中,通过一个公益广告《爱心传递》,引导学生意识到即使是面对陌生人,我们同样可以用自己微小的行动去传递这份幸福,在传递幸福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幸福。部分学生反馈:“生活中的微笑、微爱、微行动,短短的时间,小小的动作,也可以有长长美美的幸福”;“一直都存在的微幸福原来被我一直忽略了,我们要学会发现、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而温暖的微幸福”;“这节课我感觉自己感知微幸福的能力提高了呢,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和挫折”。
(三)以柔克刚,贴近心灵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写照。在心理课堂上,使用有效的活动素材,运用专业的辅导技术,能让学生的心柔软起来,促使学生的情绪化躁为静,问题的解决也就化繁为简了。
【例11】在“当愤怒来临时”心理课上,中心环节运用冥想,配合轻音乐,让学生在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允许意象或印象进入脑海,想象自己身处于美丽的大森林,感知自己的呼吸,体验平静的美好。这种静心训练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和改善自身状态。
【例12】一位心理教师在心理课堂上运用了“心灵图卡”这种表达媒介,活动安排分小组使用“心灵图卡”分享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种媒介有具体的影像,有助于学生投射式表达,呈现内心深处不被意识觉察的情感。这节心理课确实非常有成效,减少了学生的防御心理,增强了学生表达自己的动力,打开了学生之间表达与沟通的渠道,并且师生和生生之间多次共情,推进了后继活动的开展。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知识爆发的全球化时代,手机的普及使用和电视媒体的导向为活动素材的出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作为教育工作者,那些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材料,经过我们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增加了趣味性、生活性、针对性。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期待焕然一新的活动素材为心理课堂引入活水,让心理课堂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2]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赵俊萍.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8:22-24.
[4]钟志农.谈谈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发展进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7,(8):80-83.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云健小学,台州,318000)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