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
2017-10-20郑英杰
郑英杰
【摘要】本文从改革开放红利递减、供需错配、结构性问题凸出以及需求管理政策边际效益递减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通过结合我国国情和充分吸收我国历史经验与教训,突出强调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着重阐述了供给倒政策的实施以及由此对我国经济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供需平衡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疲软,全球需求呈现出断崖式下跌,由此导致中国经济的外需拉动力严重衰竭。在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成本上升,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生态恶化,治污成本提高;金融系统结构性缺陷,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加重了要素成本负担。在内外交瘁的情况下,结合国际经验,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旨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一、我国经济亟需供给侧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的原有优势逐步失丧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表现出“低成本、高能耗、高投入”的特征。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等价格成本低廉,导致低廉的劳动密集型產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得到改善,物价指数随之上涨,人们的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而且由于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再加上用地日益紧张,房地产泡沫导致土地价格上涨,这一系列都最终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两高一低”的发展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原来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我国经济的发展亟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供给侧与需求侧错位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从需求侧来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明显日渐乏力,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不足、出口萎缩,依靠需求侧短期刺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达到瓶颈。从供给侧看,一方面,产能过剩严重。前几年,房地产、钢铁煤炭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低端供给相对过剩,中高端供给相对不足。低端供给相对过剩表现在生产要素较难从无效需求领域转向有效需求领域,无法从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配置,亟需通过供给侧改革缓解当前经济结构性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最终促进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
(三)结构性问题凸出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产业结构方面,低附加值产业与“三高”产业比重高,中高端产品相对不足;投入结构问题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土地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造成房地产经济泡沫严重,而对于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区域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排放结构不科学,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重偏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加大了环境治理成本;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需要明确。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只能够熨平短期宏观经济波动,对于长期经济的发展只靠“三驾马车”是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分配结构不合理,我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行业收入差距都比较大,少数地区、少数行业掌握了过多的财富。
(四)需求侧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需求侧管理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些政策在初期取得了显著效果,如四万亿投资推出后,GDP增速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5%到2010年同期的12.1%,但在此之后的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的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的12.1%震荡下降到2016年三季度的6.5%需求侧管理政策对经济拉动力明显不足,依靠供给侧刺激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达到瓶颈。
二、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一)明确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高层次的供需平衡。
(二)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激发市场活力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把权力放到位,减少对企业的干预管制,让企业内部形成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通过企业创新,产生新的供给,形成新手的需求,提高中高端供给能力,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利用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从而更好地激发我国内生经济增长力,进而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中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实现高层次的供需平衡。
1、政府要“有所为”,做好改革的政策引领。运用经济手段适度扩大总需求,给供给侧改革托底。尽管凯恩斯式的需求管理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短期的,但是有利于当前宏观经济的稳定,确保供给侧改革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努力推动国有企业及垄断领域的改革,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改革政府政绩考核体制,让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继续加大对我国科研的投入力度,完善金融风险投资体系和创新激励政策与机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政府要加大力度进行结构性减税,刺激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政府要完善区域发展的相关制度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政府要“有所不为”,激发市场活力。政府“有所不为”,要给企业“松绑”,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从微观主体上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转变职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不破坏市场竞争机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严格遵守市场竞争原则机制,通过多方社会资本的参与,从整体上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对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进程,综合利用市场的各种机制,促进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从供给相对过剩领域转移到供给相对不足的领域,利用市场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三)企业应因势利导,积极响应供给侧改革
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对企业内部转变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强化市场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宏观经济上中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缓解了中高端产品供给相对不足、需求相对过剩的局面。企业应强化环保意识,增加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投资,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我国经济走出当前经济发展瓶颈,解决当前我国的经济难题,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这将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对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深刻的;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扭转经济结构性失衡与“供需错位”的局面,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革有助于尽快淘汰过剩产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让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化;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供给侧改革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三农”政策的实施,同时缩小城乡区域的差距,推进城乡区域制度机制的完善,有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供给侧改革也可能遇到阻力:与凯恩斯主义不同,供给侧改革的效果不能马上显现,供给侧改革要求的是伴随阵痛的结构性调整,改革阻力大,持续时间长,不能立竿见影;另外,伴随着减税和国家对高新科技产业扶持支出的加大,供给侧改革会造成我国较大的财政赤字。我国供给侧改革就是在总结国际理论经验,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必将为国际上其他国家在面临类似经济状况时,提供很好的经验借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