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2017-10-20赵红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

赵红

我国卓越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这“六大解放”,凸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使每个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感悟、创造,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学生。“六大解放”所蕴含的思想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我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不断创设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开放型的历史课堂,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具体尝试如下。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他们敢于动脑、敢于提问

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善于动脑。在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里,教师被认定为课堂的中心和主宰者,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种依赖,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他们习惯了从老师那儿接受“是什么”,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严重的压制,这在历史课堂上较为突出,学生大多只会跟着教师的讲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点,重点的画下来背背,考试即可过关。但在新课程要求的素质教育下,历史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识记之外的质疑发问能力。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敢于动手、善于动手

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传统教育只要学生规规矩矩,不准学生“乱说乱动”。行知先生为此呼吁解放学生的手,使他能干,使手脑平衡发展,身心平衡发展。历史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活动同时进行的,手脑和身心平衡发展。

例如,我们在学习必修1、必修2时,关于红军长征路线图和15世纪欧洲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图,可以由学生自己画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数学坐标轴的方法画出来,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展为纵坐标。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与感悟,形成历史意识。

又如,我在讲授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8—61的文字内容,包括图片和地图,并思考几个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2)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思考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3)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有哪些影响?这几个题目涉及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我让学生自己把课本上的地图先找出来,然后让他们尝试把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画在作业本上,再拿到讲台前的展台上用投影放出来,最后请学生投影电脑课件上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图:1980年经济特区—1984年沿海开放港口城市—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内地。这样,学生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就深刻地记在大脑中,而且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鼓励他们敢于看书、善于看世界

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看书,善于看世界,即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

例如,我在讲授必修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P42的第一段文字和“学思之窗”,对1787年宪法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用课件展示了几段补充材料:马金·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西迁运动、女权运动等,并让学生结合其了解的时事政治来看待这部宪法的影响。结果学生抛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是否意味着黑人在美国已经具有和白人相等的权利”“希拉里·克林顿落选是否意味着美国社会对妇女权利仍旧不够重视”“希拉里会是美国第一位女总统吗?美国的第一位女总统是谁”等诸多问题。尽管这些问题,老师不能立即回答,但反映出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去质疑了。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辩论

解放学生的嘴巴,即把言论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敢讲敢问。这在历史教学中其实很容易做到。

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有关对辛亥革命怎么评价的问题老师给出一个讨论题: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又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为什么?请说出理由。可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进行讨论、辩论,提醒学生评价时,注意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学生个个积极发言,见解也一个比一个新颖。在这个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进一步得以培养,独特的品质和风格,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逐渐形成。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鼓励他们敢于去获取丰富的学问

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行动,善于思考。社会是学习历史的广阔天地。

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13课《抗日战争》这一课时,针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种种否定历史的行为,可组织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走访老革命、参观革命纪念馆等各种形式了解抗日战争,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内幕,并写出各类文章,比如小论文、心得、反思等。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历史,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21课《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子目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时,书本上关于“文革”的史实比较少。为更好地让学生对“文革”有更直观的了解,在上课前,我便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去采访身边的老革命,并把采访的内容录下来最后写成采访录。上课时让学生把自己采访来的成果展示出来并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的成果得到认可,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乐中学,同时进行了革命洗礼的教育。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鼓励他们敢于去支配业余的时间

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鼓励学生敢于玩耍,善于支配。

时代要求把学生从片面追求升学率中解放出来,要给他们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要学的东西。

历史学科,识记很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一课时,要告诉学生,我们学习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战争要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即与战争有关的几个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这样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其他战争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了。再如,《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可以简单记忆为割、赔、开、商(厂)。《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谐音记忆为钱、禁、兵、馆、外。这样记忆历史知识,有兴趣,还有方法和技巧,历史学科自然不会占据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学生自有时间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凸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使每个学生自己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感悟、主动创造。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思想,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打造历史高效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历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美在课堂花开
新历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