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城剪影 之北京藏圈

2017-10-20徐文龙张婷婷

投资北京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行家京城物件

徐文龙++张婷婷

导语

在北京,每个人都和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一定带给过你或喜悦或悲伤的过往。北京像个巨大的记录仪,记录着这座城市中每个人的剪影。从5月开始,本刊“文化映像”栏目推出“京城剪影”系列文章,将与北京有关的方方面面,记录并呈现给您。或记忆或共鸣,或发人深省或抛砖引玉。第六期,我们谈“北京藏圈”。

二十年前的北京,谈起收藏,听到的大多数反馈的声音都是“有钱人的玩意儿”。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收藏已经见怪不怪,因为你身边一定有人揉着核桃,戴着手串,藏着文玩;你也一定见过两个北京大爷聊着“这手串根本就不是黄花梨,这不就是鸡翅木吗?”收藏已经走进了京城百姓的家门,俨然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了很多人的爱好。

一路走来的潘家园

聊起北京收藏,潘家园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它就像是北京收藏的见证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潘家园已经可以称为是北京收藏本身了。

彼时的潘家园如果用派系来分别,更像是水泊梁山派的。一个零散的市场,没有遮风挡雨的墙,更没有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方块,只是零零散散的摊位。最早的潘家园是“鬼市”,因为这里的物件都是倒卖的,也就是“投机倒把”,所以大家都凌晨三点多聚集到一起,待到东方露出了鱼肚白也就作鸟兽散,各自回家了。

那时候的潘家园也是京城“玩家”们最喜欢的,因为那时候“捡漏、淘货”的机会比现在多很多。靠着眼力在潘家园,一个“玩家”能花低价钱淘回一把明朝的椅子,捡着康雍乾的官窑,能扫到元朝的釉里红。而现在这里,摊主们嘴里要价三百的旧物件能砍价砍到三十块钱,且如果你有心撑到散市的时候,说不定另外一家摊主能用二十块钱的价格甩给你一个一模一样的物件。

二十一世纪初,潘家园整顿,坐商们一个个地起了门脸儿房,散商们也被规整到一个个方格子的摊位里,只是再逛潘家园,“玩家”们一定没有了当时的心气儿,因为货越来越规整,见不到扎眼的物件儿了;价格也越来越统一,没有砍下去的余地了。可这样的潘家园,正代表着北京收藏市场的规范化,也代表着收藏市场越来越火了。

资本一定追逐利益,市场大了一定会规范,潘家园跟琉璃厂看齐,更加标准化、商业化,正印证了这一点。潘家园现在的样子,正是这一点点变化的见证。

添砖加瓦的真行家

潘家园见证了北京文玩收藏市场的变迁,而这些变迁的诉说者,正是一个一个北京收藏市场的真行家们。片儿白、马未都、金运昌……每个名字都能在北京收藏圈里震倒一大片,他们是北京收藏的亲历者,更诉说着北京收藏圈的变迁。

从默默无闻的玩家,变成一个个的行家,再到各个电视台都争相邀请的大腕儿,这些行家里手们经历了北京收藏市场自冷至热的过程。彼时的马未都还不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拥有者,片儿白也还没出那本炙手可热的《打眼》,金运昌也还没掌管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部,他们都还是京城收藏圈的“圈内名人”,也完全没有火到今天这个地步。

但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北京的行家里手们从台下走到了台上。其中有的人站出来教那些新手們古玩行的“规矩”——古玩不能手递手,物件要一个人放稳了另一个人再拿,免得真磕碰了分不清责任;明码标价的物件儿看走了眼叫吃一堑长一智,不能反悔找后账,学艺不精怪不得别人;一件古玩,卖家必须开价,不能等买家开价;买卖双方谈价,第三方主动回避,不要探听成交的消息;买家不管买与不买,都只能探寻售价,不能探听进价……这些都是古玩行的规矩,经过这些真行家们的普及,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也是北京收藏市场越来越火的佐证。

除了教规矩,这些行家们也教收藏的门道,分辨真伪的技巧。怎么断代(判断藏品的年代),怎么看是真旧还是做旧,哪些痕迹是做旧的,是怎么做旧的。这是为了给越来越大的市场“普法”,也是在进行“行业洗牌”。这在之前是绝对没有的,因为这种科普工作,就像是变戏法的告诉观众,同行们到底是怎么把戏法变出来的,这是“砸人饭碗”的事儿。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迁,京城收藏圈越来越“规矩”,有些人的饭碗也只能被砸,皆因时至今日这已经是个大众市场,而不是三五成群的小圈子了。这也是京城收藏市场变迁的佐证,更是京城收藏市场走向正规的必须。

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京城收藏圈的规范一定离不开这一个个的行家里手,最好的见证就是大爷大妈们也能时不时嘴里冒出几个术语,谈上一段怎么分辨器物的小知识。这些人都为京城收藏圈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成为了京城收藏圈变迁的见证人。

广而告之的收藏秀

刚刚谈到的几个大拿能够快速被广大京城收藏圈玩家们熟知,其实始作俑者是荧幕。您一定记得一档北京台的节目,一位手里攥着个明晃晃的瓜棱锤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几个专门鉴定节目展示出的藏品的收藏圈真行家,那些拿来被鉴定的藏品,真货留下,假的则被当场砸碎。也正是因为这档节目,京城收藏市场真的开始火了,马未都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成为了京城老少皆知的圈内大拿。

这是不是国内第一档收藏类的节目,笔者不知,但笔者知道其收视率之高、影响力之大,绝对无人能出其右。它就像是一次为京城收藏市场做的营销事件,更像是一次早有预谋且无比成功的媒体推广,而它收到的效果则堪称空前。

通过这档节目,京城百姓们开始对收藏市场有了一定的认识,风险和收益、规矩和技巧、历史和现状、空间和前景,人们通过它恶补了一次收藏知识,更对收藏市场有了全面且全新的了解。

时至今日,还有人在谈论当时节目里某个物件是不是砸错了,某个专家的某句话说得合不合理,某个藏家带来的某个藏品是何其惊艳……其余波阵阵,影响深远,而现在那一声声砸碎假货的清脆,现在听来,更像是全民收藏的发令枪。

一入藏门深似海

京城收藏圈真的热起来了,但这种热似乎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把不准脉。

手串火了,可等你戴了一胳膊手串的时候,玉石又火了,你藏了一屋子的玉石?真是不好意思,家具又火了。京城收藏圈一波又一波的热潮总让人踩不上点,而每一波热潮退去之后却总能让无数的藏家来一次集体“重感冒”。有的藏家说在北京玩收藏就像是炒股,京城收藏市场之飘忽可见一斑。

那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选定一个品类,不去追热潮。其实我们看得到的行家里手,大多都是精专某一个领域,他可能对各个小品类的器物鉴定都有一定造诣,但他也一定在某个领域里令人高山仰止。因为收藏圈实在太深,穷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把某一个品类吃透吃完,所以一个大拿一定有一个领域是精通的。

普通玩家更是如此,故而如果你不能找准一个你最喜欢,或者其市场最让你看好的品类进行专攻,那么你只能试着去踩飘忽不定的市场风口。但事实证明,这样的人最终都会被留下来,打扫那一地鸡毛。况乎话说回来,收藏本来就是一个需要钻研的领域,只跟着市场跑,能不能踩上点且不论,您能保证您藏的都是真东西吗?

除去选择某个领域进行攻坚,收藏很重要的一点是不一定非要藏那些贵的或是热的。京城有玩家专门藏城砖、藏花火、藏钢笔、藏缝纫机、藏自行车……这些也都是收藏,不一定非要买上一对鸡缸杯,藏上几个掐丝珐琅彩,收回来几个乾隆官窑才叫收藏。收藏本来就来源于喜爱,对于某段历史的喜爱,对于某些器物的喜爱,对于某种感觉的喜爱,这些喜爱造就了收藏,如果你一味追逐市场,这样的收藏也就是失去了它本身的乐趣与文化价值。

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您收藏什么,它都一定会牵扯到精神与物质投资。小到几百多至几万甚至上千万,都是一个藏品有可能摸到的价格线。可无论是几百或是那几千万,都来自于一个玩家判断它的一眼甚至一念之间,风险多大,不言而喻。所以本篇最后一句,特地奉上,诸君共勉:

收藏有风险,入圈需谨慎!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家京城物件
班门弄斧新传
五环再耀京城
老物件
小物件中的大历史
洛阳纸贵
男人的多种形式
呆若木鸡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京城:请听雕塑家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