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投资力促首都发展
2017-10-20王漪
王漪
如今,当人们从首都机场乘坐飞机,经过北京南部上空时,能俯瞰到正在建设中的北京新机场整体轮廓,三纵一横的跑道布局与航站楼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再过两年,这座远期规划旅客吞吐量达7200万人次的新机场便将建成通航,届时北京将在这里开启与国际交往的新航程。
而这只是北京人在近五年感受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见证新机场、城市副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程,还是切身感受到北京在能源、交通、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提升,北京人所能感知到的城市巨变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密不可分。根据数据统计,2012-2016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万亿元,为2007-2011年的1.6倍。
回顾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五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以“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为方向,改革创新、主动调控、定向发力,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支撑首都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调整结构
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首都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繁重任务,北京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牢牢把握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着力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治理“大城市病”等重点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在稳定经济增长、优化城市布局、强化功能补充、建设生态文明、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有效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2012-2016年,北京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万亿元,为2007至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8.1%。截至2017年7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5.2亿元、同比增长5.3%。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大课题,不仅要符合首都发展战略定位,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又要立足京津冀三位一体的更大空间,进行谋篇布局,做到“有进有退”。
“在近五年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产业投资发挥了重要先导作用,为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2016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712.8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20.1%提高至2016年的26.9%,支撑了全市产业结构逐步走向高端;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3万亿元,为2007至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8.9%,高于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全市和三产投资平均增速,中科院化学所分子科学创新平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北航南区科技楼等科技服务项目投入运营。
从投资布局上看,北京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重心已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郊区转移,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投资比重不断增加,城乡协调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新区五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6219.4亿元,占全
如今,当人们从首都机场乘坐飞机,经过北京南部上空时,能俯瞰到正在建设中的北京新机场整体轮廓,三纵一横的跑道布局与航站楼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再过两年,这座远期规划旅客吞吐量达7200万人次的新机场便将建成通航,届时北京将在这里开启与国际交往的新航程。
而这只是北京人在近五年感受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见证新机场、城市副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程,还是切身感受到北京在能源、交通、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提升,北京人所能感知到的城市巨变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密不可分。根据数据统计,2012-2016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万亿元,为2007-2011年的1.6倍。
回顾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五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以“疏功能、轉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为方向,改革创新、主动调控、定向发力,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支撑首都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调整结构
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首都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繁重任务,北京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牢牢把握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着力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治理“大城市病”等重点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在稳定经济增长、优化城市布局、强化功能补充、建设生态文明、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有效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2012-2016年,北京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万亿元,为2007至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8.1%。截至2017年7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5.2亿元、同比增长5.3%。endprint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大课题,不仅要符合首都发展战略定位,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又要立足京津冀三位一体的更大空间,进行谋篇布局,做到“有进有退”。
“在近五年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产业投资发挥了重要先导作用,为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2016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712.8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20.1%提高至2016年的26.9%,支撑了全市产业结构逐步走向高端;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3万亿元,为2007至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8.9%,高于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全市和三产投资平均增速,中科院化学所分子科学创新平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北航南区科技楼等科技服务项目投入运营。
从投资布局上看,北京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重心已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郊区转移,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投资比重不断增加,城乡协调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新区五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6219.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3.2%,比上个五年增长7.4个百分点。生态涵养区累计完成投资388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0.4%,比上个五年增长2.1个百分点。
随着投资持续向郊区转移,过去城区与郊区投资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彻底改观,有力推动了城市功能疏解,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惠及民生
创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生活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持续增长的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提升优化城市功能,最终带来的是城市面貌与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五年来,北京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围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发展中的短板,加大对城市治理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治理生态环境,提升市容环境质量,着力完善供给、补齐短板,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为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支撑。
能源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水电气热供给能力全面提升。2012-2016年,全市能源领域累计完成投资1484.1亿元,年均增长19%。先后完成大宁调蓄水库、郭公庄水厂等南水北调干线及配套工程。基本建成小红门、高碑店、丰台河西等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初步形成“外围成环、分区供电”的电力主网架;天然气陕京三线等外部气源工程顺利完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基本建成。2016年,全市天然气供应总量达到166亿立方米,比2011年增长1.3倍;供热投资275.7亿元,年均增长27.3%。
交通运输领域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的稳步增长则让城市出行更加便捷、城市环境更加宜居。2012-2016年,北京市交通运输领域投资累计完成3933亿元,年均增长4.9%。多条高速公路、城市干道与轨道交通线路建成通车,截至2016年,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6374公里,比2011年增加116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74公里,五年间新增202公里。同时,全面启动北京新机场、京沈客专、京张铁路等航空、铁路重大工程项目;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累计完成2600.2亿元,年均增长10.7%,园林绿化投资146.7亿元,年均增长46.6%。先后建成永定河园博湖等“五湖”相连的生态景观,建成11座新城滨河森林公园、88处中心城休闲森林公园,平原地区建成东郊森林公园等8個森林湿地公园,为市民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空间。
投资为惠民生发挥的关键作用也越发凸显。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任务,围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问题,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加大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社区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促进多元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城市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2013年底,作为民生改善工程的百万庄北里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这是北京中心城区首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今年年底,首批237户回迁居民即将搬入新家。
在日前举行的回迁居民开放日活动中,探访新家的居民代表看到棚改区内崭新的欧式风格高楼、宽大的楼宇平台,以及种满鲜花绿草的屋顶花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和过去破旧的低矮简易楼对比太强烈了,我现在只想赶紧入住!” 居民孙慧菊难掩激动的心情。而这一棚改项目不仅改善居民住房条件,还将进一步完善排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
而这只是众多投资惠民生项目的代表,根据数据统计,2012-2016年,北京在民生改善领域的政府投资达2149亿元,占全部政府投资的90%以上,年均增长超过8%,主要投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保障性安居工程让百姓获得更多实惠,五年间,北京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3986.5亿元,占房地产投资比重为超过20%,保障性住房累计新开工59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32.8万套。
聚焦疏解
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市的头等大事。对于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说,意味着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投资布局,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加快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全力推动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在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步伐的背景下,北京市近年严格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五环路内严禁新增建设用地,严格控制禁限领域投资增量。其中批发市场疏解力度加大,截至2016年,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8家市场主体撤市、2家完成升级改造,大红门地区16家批发市场完成疏解升级。教育医疗设施外迁建设有序推进,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天坛医院新院、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项目、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等一批项目正在抓紧建设。endprint
作为疏功能、促协同的重大项目,城市副中心的各项建设进展顺利也离不开各区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市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安排城市副中心市固定资产投资96.8亿元,同比增长94%。通州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4%,高于全市11.5个百分点,为全市促投资、稳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即将完工,位于通州区的环球主题公园开工建设,运河国际商务中心主体结构封顶,减河公园、六环西辅路景观提升工程等一批园林绿化项目开工建设,通州水厂投入试运行,张家湾再生水厂一期工程完工,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等4所学校通州校区实现招生,新华医院基本完工,潞河医院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
此外,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领域,各项投资建设均全面提速。在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方面,北京新机场、京张铁路、京沈客专北京段、京霸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新机场段、兴延高速、新机场高速等覆盖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的一体化交通网络正在加快构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等工程加大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度;在深入开展产业对接协作方面,曹妃甸示范区北京项目开工35个,新乐三元工业园、沧州北京现代四工厂正式投产,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累计吸引53家北京药企落户。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的投资认缴额分别为899亿元和1140亿元,同比增长26%和100%。
对于未来,投资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投资的导向作用,疏控并举推动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治理“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改革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固定资产投资往往需要数额庞大的资金支持,虽然政府部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民间投资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和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为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北京市在五年间持续开展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改革,进一步取消下放审批权限,精简审批事项,核准权限进一步下放,激发投资内生活力,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投融资改革文件,激发社会投资活力,鼓励引导社会投资参与本市重点领域建设。
在公共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国家确立的重大经济改革任务,不仅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也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对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此,北京市近年积极推广这一模式,出台PPP实施意见以及操作指南、合同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形成了北京市推廣PPP模式的框架体系,自2013年以来围绕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停车设施、水务、垃圾处理、供热、医疗、养老、冬奥会体育场馆等9个重点领域,共梳理推出140个PPP项目,总投资279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740亿元,截至2017年7月,已签约项目109个,签约率78%,总投资2034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131亿元。
根据统计,2012-2015年,北京市民间投资规模由2012年的1997.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134.4亿元,增长了近6成,占全市投资比重从2012年的32.9%提高到2015年的42.1%,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年均增速达到14.1%,高于同期全市投资年均增速6.4个百分点。加大民间投资开放力度,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等领域,不仅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优化了民间投资结构,还有力带动了北京市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可以说,2012-2016年,是北京市投资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投资体系加快构建,为今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北京的投资形势,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仍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方面,在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需要大量投资,包括城市副中心建设、大气环境治理、交通基础设施、新机场、棚户区改造、筹备冬奥会等,每个领域都有大规模的投资,而且都是有效投资,不会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强烈的投资意愿,特别是公共领域的民间投资十分踊跃。但与此同时,内外经济环境复杂,本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培育。
因此,未来北京市将把真实的投资需求与强烈的投资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四个聚焦”,即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与改革创新,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首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