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2017-10-20王超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交流教师

王超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試行)》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现在已经演化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学校教学过程中,成为学校自下而上实施新课堂理念的典范。一定程度上,它被认为是代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标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其实质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但是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是很难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与知识结合起来的。因此,建构主义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学习者要获取知识,不能离开他人的帮助,同时一定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将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构建。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讨论探究和交流:一是尽量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二是尽量让学生在合作质疑中,获得新方法,开拓新思路,寻找合适的机会,带领学生融入知识、发现问题、参与生活、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使学习过程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自我建构,教学过程由教师单向传授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和多向交流,有效实现教学中心由教师变为学生,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为自我的动力与行动,这也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回归学生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一、主题明确,重点引导,事半功倍

小组合作首先需要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要能结合课本知识,又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为学生所关注讨论,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据可证。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时,确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感悟中华文化的作用为主线,通过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发展现状、中外文化的交流等主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认领主题中的任务。课前组织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可以是制作的幻灯片、打印的图片资料、视频音乐等;课堂上各小组就本小组的主题,汇总归纳举例,说明相关主题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越能够结合自我的认知基础,越能够得到同伴师长的肯定,师生关系越和谐融洽,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和点评者,而是引导者和调控者。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敏感于课堂的生成,并随时依据小组情况调整原有计划,快速了解学生哪些知识错误率高、集中在哪个问题上,及时加以纠正和指导。对于大多数同学存在的共同性难题和不明确的地方,教师需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探索解决问题的规律。比如,对中外文化关系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从包容外来文化、抵制外来文化与认同感的关系,并通过包容促进文化发展说明包容外来文化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

二、重交流,重个性,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提高

学生的小组合作不能离开教师的问题导向。问题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既要考虑到设问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又要考虑问题的层次性;问题的设置既要高度浓缩,又要能够暴露学生的差距与误区;既要让学生有话说,又要融合知识、能力和思维的统一。这样才能使讨论不会拘泥于形式和固有的答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并说出一个所以然,从而得到梯度的发展,使学生既能从不同角度闪现思维智慧,展示不同个性,获得更广阔的情感或者知识体验,又能获得认知的满足感。比如,在讲解“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萨德事件”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1)你支持抵制“乐天”的爱国行为吗?(2)抵制“乐天”的爱国行为理性在哪里?(3)你希望看到怎样的中韩关系?(4)“萨德事件”中,我们除了思想上的抵制,更应该做的是什么?……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大国风范,区分狭隘的民族主义,理解爱国主义不单纯是口号更应该是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使他们产生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要使他们整个身心充满欢乐。要使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就需要从讨论的主题和方式角度入手,既要讨论得有趣又要讨论得充分。”小组合作的最大成功之处是使学生具有了发言权、讨论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智慧、想象、思维,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喜怒哀乐等,从而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交流教师
如此交流,太暖!
最美教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圆我教师梦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