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注重考查核心素养
2017-10-20吴庆才张志华
吴庆才+张志华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2017年全国各地思想品德中考试题,都较好地注重渗透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对思想品德课教和学起到了有效的引领作用,对学生现实生活、后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挥了奠基功能。下面以几道经典试题为例,与大家一起品读。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调适能力
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只有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积极适应复杂环境,才能体会成长的美好,正确解决成长中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即调适能力。
调适力是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学习了思想品德学科心理、法律、道德和国情等相关内容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正确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例1.(2017·山东泰安)“五一”假期,爸妈回老家照看生病的爷爷奶奶,小杰独自在家,经历了若干事件,其中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的是( )
①突然接到妈妈手机发来的短信:儿子,尽快将家中的钱汇给我,账号是×××××。小杰毫不犹豫地把家中仅有的5000元现金立即汇到指定账号 ②一位自称水电维修工的叔叔敲门,小杰未发现有什么需要维修,便拒绝开门 ③小杰与同学到附近的风景区游玩,为图方便,在路边搭乘了一辆“黑出租” ④与同学外出游玩时口渴了,正巧一陌生阿姨递过来一瓶可乐,小杰说:“谢谢阿姨,我不喜欢喝这个。”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①③
【品读】本题以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汇款前应核实信息的真伪,不能轻信;外出要乘坐合法运营车辆,不能搭乘“黑出租”,①③是缺乏防范意识的表现;②④做法正确,体现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该题选择肢创设了几种社会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所给情境材料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社会,从而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出正确的抉择,进而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例2.(2017·安徽)【忆海拾贝 提升素养】
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捡拾过去,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下面,让我们来扫描小米的记忆碎片……
学校篮球决赛中,我们全队相互传球,每个人都能分享球权,配合如行云流水。经过全体队员顽强拼搏,作为弱队的我们最终夺冠。
(1)请你从合作的角度,写出从此事中获得的感悟。
有一次,我经过反复验证,确定老师出的题目有问题。放学后,我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承认自己题目出错了,还对我进行了表扬。从此,我喜欢上了这门学科。
(2)小米这段经历,启发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该如何做。
【品读】本题以小米初中生活的两个片段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学会合作”、“学会和老师交往”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老师、同学交往,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品质。第(1)问,篮球赛夺冠体现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善于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第(2)问,材料中小米发现老师的题目有问题后,反复验证,并在放学后与老师进行交流,说明小米能正确对待老师的错误,既敢于、善于质疑,又注意了交流沟通的方式,是尊重老师的表现。
二、巧用多种形式,激活学生思辨能力
顾名思义,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思辨力是学生运用所学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思考、分析、比较、辨别和解释社会现象,或者列举事件、现象、案例等解释、说明观点,进而形成对社会正确认识的能力。思辨力包括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比较选择能力、观点认知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
例3.(2017·山西)请根据下列分析说明题的设问,选出适合用“辩证思维”来说理的一组( )
①山西“精准扶贫”的八大工程有何积极意义?
②如何看待“手机阅读”现象?
③你是否赞同“半军事化”的学校管理?
④如何看待盲目攀比消费的社会现象?
⑤中国为什么要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④⑤
【品讀】本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指向明确,特色鲜明。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辩证思维”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②中的“手机阅读”和③中的“半军事化”的学校管理,都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需要学生辩证地分析看待。①④⑤都仅要求分析问题或现象的一个方面,不需要辩证分析。
例4.(2017·江苏连云港)2016年9月,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今后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紧扣其中“文化基础”、“社会参与”等内容,思品老师从“今日头条”辑录了下述两段相关文字:
今日头条 片段一:“法治素养”不同于以往的“法律素养”和“法制素养”,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公民法治素养应当是法治角色、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文化等方面的高度统一。
片段二:习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强调,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初中阶段法律知识的学习,我们在今后“社会参与”中应体现出哪些基本的法治素养?endprint
(2)读了片段二材料,有同学认为:坚持不断创新,就能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请你评析这一观点。
【品读】本题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关内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法治素养和对“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义文化”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在审题时要抓住“通过初中阶段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从学法、懂法、知法、用法、护法等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是一道评析题,需先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再说明理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坚持不断创新,还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等。因此,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可从创新的重要性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回答。
例4.(2017·山西)“質疑”和“创新”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请从下列两道题中选作一道。
选作题1
刀枪不“入”
传说古代武林高手快速舞剑时,能挡住对面百米外同时射来的乱箭。是真的吗?央视对此专门做过一个实验:请一位武术冠军到演播室,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舞双剑;让数位射箭高手从对面同时射箭(如图所示),发现武术冠军的快速舞剑根本挡不住雨点般的“乱箭”……
结论:这个古代传说不可信。
你认可央视的这个结论吗?
选作题2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实为古代计谋集大成者,难免过度放大勾心斗角、彼此猜忌、尔虞吾诈,真诚与信任变得遥远,感化心灵的人文情怀成为稀缺资源。
诸葛亮始终以正面形象定格于历史,但“蜀无大将”,显然与他的用人有关;同时不顾国力,多次北伐,劳民伤财,导致蜀国衰落,成为史上最大的“政绩工程”。
据此,请你对《水浒传》或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作出富有新意的批判性评价。
【品读】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试题。要完成这道题目,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是阅读与提取信息能力——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比较选择能力,学生需要比较实际情况或两则材料,分析其异同和特点;最后是分析评价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学生需要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的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知识对材料进行综合认识和有效评价。
三、践行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信念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信念力也是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信念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相关知识,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将外在的理念、知识、技能内化为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包括国家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等。
2017年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都十分注重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引领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5.(2017·山东东营)2016年度东营市第三届“最美人物”牛凯,是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倡导互帮互助,实行特殊群体人员免费乘车,坚守诚信经营、精细服务行业道德,表现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牛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
①平等法治 ②自由公正 ③诚实守信 ④爱岗敬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例6.(2017·湖南长沙)“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展示了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孙中山将它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的技术道德规范。在今天,“工匠精神”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
A.敬业B.诚信C.爱国D.友善
【品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信仰认同。解答这两题关键应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然后找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的知识点。例5题干材料中“坚守诚信经营、精细服务行业道德”体现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例6中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都体现了对待工作和自己职业的认真,因此“工匠精神”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要求。
四、融“法治”入题,弘扬法治精神
将宪法法律纳入升学考试,有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有利于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真诚信仰宪法、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地涉及法治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者都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实践活动素材,结合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和重要法律基础和知识,考查学生对宪法和法律知识、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内容的理解,以及现实生活中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做懂法、守法、护法的中学生。
例7.(2017·山东济宁)☆走进微信空间
“微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手机微信成为大众交流的平台。下面是九年级孔梦同学微信朋友圈的部分内容:
“微新闻”—— 2016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被不法分子冒充教育、财政部门工作人员诈骗9900元,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死亡。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涉案的8名犯罪嫌疑人悉数归案。此时“精准”诈骗案中至关重要的“个人信息”,是犯罪嫌疑人从网上买到的。
(1)“徐玉玉案”的发生给我们青少年什么警示?endprint
“微剧情”——当代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获得前所未有的高收视率和高口碑。剧中的陈老当了一辈子的检察官,退休后为大风厂的工人权益日夜奔走,两袖清风,获得老百姓的肯定;侯亮平为寻兄弟车祸真相,冒着可能被暗算的风险只身进入水深火热的“京州”就职办案。他们带着人民的名义宣誓,从一开始就做好了践行誓言的准备……
(2)请从法律的角度,谈谈剧中的陈老、侯亮平是如何践行“人民的名义”的誓言的?
【品读】该题以“微新闻”、“微剧情”这两个版块为载体,一是通过展现“徐玉玉案”,引导考生密切关注电信诈骗这一社会问题,自觉运用所学教材基本知识分析、说明这些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问题,并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二是以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具体情节为载体,在展现我国所取得的反腐成就的同时,引导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例8.(2017·山东潍坊)树立法治观念 弘扬法治精神
2016年7月19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某校九年级(2)班为此举行了“中学生与法”主题班会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调查展示】班会课前,社会调查小组以此为专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下面是班会课上他们部分调查结果的展示:
(1)请你分析上面的图表,归纳其中蕴含的信息。(至少三条)
【提出建议】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
(2)班会上,大家围绕如何拓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途径展开了讨论。请你针对调查反映的问题,分别向学校、家庭、社会各提出一条具有创新性的建议措施。
【品读】本题以“树立法治观念 弘扬法治精神”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析图明理,知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解答时要注意分析设问的具体要求,弄清楚是“是什么”还是“怎么办”。第(1)问主要考查“是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图表归纳蕴含的信息,解答时要仔细分析“你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和“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这两幅图片,结合其蕴含的道理概括回答;第(2)问主要考查“怎么办”的问题,可针对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分别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角度提出创新性建议。
五、注重文化熏陶,提升人文素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曾指出:“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者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注重在试题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进而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例9.(2017·浙江杭州)“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天文知识与人文生活合一的文化技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目前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优秀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二十四节气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大力弘扬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品读】本题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天文知识与人文生活合一的文化技术,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符合题意;“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说明优秀的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③说法错误,排除;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例10.(2017·山东潍坊)传承中华文化 滋养人文情怀
小华从小就对诗词有着特别的情结。最近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大赛”初露锋芒,取得市電视台举办的“中华诗词大会”的参赛权。但是在是否参加比赛这一问题上,爸爸妈妈之间产生了分歧,并各执一词,让小华很为难……
【我的观点】(1)你支持上述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我的行动】(2)请谈谈你打算如何以实际行动做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品读】本题以“传承中华文化 滋养人文情怀”为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而以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解答第(1)问的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性,并辩证地看待学习与比赛的关系,且要紧紧围绕题意,说理充分、分析全面;第(2)问考查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做法和态度,务必要从“中学生”的角度,紧扣“如何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回答。
六、强化实践要求,提升探究素养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行动力(实践能力)是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者十分注重“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在命题中注重联系学生实践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素养。
例11.(2017·山东青岛)扬帆远航 共谱青岛新蓝图
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市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一次更加雄壮的远航,将在青岛开启;一个更加绚丽的未来,将在青岛绽放。
为深入领会和贯彻我市的这一目标任务,你所在的学校决定开展“宣讲·探究·践行”系列实践活动,请你参加下列小组活动。
【宣讲组】
(1)该组准备以“党是我们的领路人”为主题开展宣讲活动。请你续写宣讲提纲。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②
……
【探究组】
(2)该组准备围绕我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开展探究活动。请你运用思想品德课知识,从我市“宜居、幸福、创新、国际”的发展目标任选1个,写出理论依据。
我选择,理论依据:
【践行组】
我市在“宜居”的发展目标中提出,要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根据日前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再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未纳入分类的垃圾按现行办法处理。
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 易腐垃圾 其他垃圾
(3)该组准备开展“垃圾分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小组成员,你打算怎样从自身做起,做好垃圾分类?
① ②
【品读】本题结合当地时政,通过开展“宣讲·探究·践行”系列实践活动,综合考查考生对“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基本国策与战略”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和创新实践能力,并引导考生关心家乡发展,进而为家乡建设多作贡献。第(1)问要求拟写宣传提纲,学生务必要紧扣“党是我们领路人”这一宣讲活动主题,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先进性表现等方面回答;第(2)问首先在发展目标中选择一个比较有把握回答的,然后再结合所学“基本国策与战略”方面的知识回答;第(3)问通过“垃圾分类处理”这一抓手,帮助学生认识在生活中如何从小事做起,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如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类似经历,回答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启示学生今后一定要注重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总而言之,在中考试题命制中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这也启发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