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精华的渗透策略研究

2017-10-20强燕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学生中学历史

强燕

教育部于2015年4月1日明确提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因此,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借助中学历史教学这一载体,探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历史教学在文化传承中的基本作用

我国历经五千年的发展,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对我们当代的社会建设与教化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检验传统文化优劣、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形式。因此发挥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历史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途径。历史与传统文化密切联系,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中是发挥传统文化价值的关键。

信息化时代,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但学生获得信息的质量却良莠不齐,他们的认知不成熟,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在大量信息面前需要正确的引导。而对中学生而言,对他们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而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洗礼与信念引导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育人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平台,为同学们展示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华的策略

1.巧妙设计课程内容,注意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深入剖析历史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而在教学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时,教师借助讲解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契机,向同学们介绍四书五经中的“四书”,通过《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德智兼修的人,并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成为一名立大志、有修养的正人君子。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就要充分研读教材,寻找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通过合理的安排教授学生知识,并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简单陈述传统文化故事,使歷史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需要经过教师用心的设计与备课。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在教学中应通过怎样的方式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收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等。只有经过巧妙设计的教学课程,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宗法制时,教师则可以着重强调宗法制的积极作用,挖掘宗法制对和谐家族关系、提倡尊老爱幼、形成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进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技术为历史课堂带来生机,注入了新鲜血液。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使历史教学更加直观化、动态化,并且拓宽了学习历史的途径。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书法、绘画、古代科技的专题文化课程。利用网络媒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同学们。全新的传统文化平台,不仅能够传播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扩大传统文化的接受面。

3.教师要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游刃有余地在历史课堂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教师在讲学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应创新教育理念,打破过去的教学方式,融入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有关太平天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在这一时期太平军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态度入手,在建立政权过程中,太平军极力排斥儒家文化,然而其建立的政权依然是专制制度的封建政权。这就促使学生去思考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我国历史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历史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拥有全面理解。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的生存态度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拥有丰富的资源。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要积极融入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将历史学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统一起来,打造现代中学历史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生中学历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历史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