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2017-10-20Lingxing
Lingxing
想象这样一幅场景,小屋在近山一带,除了树林、原野和少许的田地以外,周围一户人家也没有。每到积雪的时节,四面都是白雪,连个人影也见不着。人声、脚步声,自然也是听不见的。不像下雨,下雪是没有声音的。每到这时,待在屋里,感受悄然无声的世界,便觉得自己像聋了一般。尽管如此,偶尔还是能听见地炉里柴火毕剥的响声,以及水壶里热水沸腾的微弱声音。
这就是杨默涵和吉晓祥的大乐之野。两人从同济毕业后,杨默涵去了加拿大读书,在北美玩了个遍;而吉晓祥在上海浦东规划院工作了7年,在国内玩了个遍。玩得多了,也想在山里盖个房子。
吉晓祥和杨默涵在被大多數人遗忘的山间,花了大概半年时间,跑了很多地方,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望着漫山皑皑白雪,最终确定在莫干山的碧坞村。吉晓祥和杨默涵说:“要做梦,还得先有个舒服的枕头。莫干山,就是我们的枕头!”
莫干山的历史始于春秋末年,传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夫妇在此铸剑,这座山也因这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剑锋要清湛如水,剑气要纯粹明澈,必须借助上乘的山林、泉流环境,莫干之景色可见一斑。
大乐之野所在的莫干山碧坞村掩映在山林竹海之间,中间有一条小溪穿过。早上醒来或者夜晚入睡前,这里安静得只能听到鸟鸣和溪流声。这里都是典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浙北民居,大乐之野以现代建筑设计形式改造了这些老宅子,但又在每一栋楼里完整保留了浙北民居的木框架结构。改建过程中,大面积地用了落地玻璃窗,清澈透亮。希望来的人能够有机会在某天早晨打开窗,看到满眼的山景。
“引用‘大乐之野作为名字,是为了让人们在匆忙赶路的过程中,不要遗忘身边美好的地方,停下脚步,仔细享受生活的美好。”吉晓祥和杨默涵说。因为用心和专业的设计,大乐之野和裸心谷、法国山居一道成了莫干山甚至中国的新民宿符号。
虽然在十几年前,莫干山的老房子还无人问津,颐园民宿的主人夏雨清说:“2000年我来的时候,前门是锁着的。窗户掉了漆,破破烂烂。他从窗户翻进去。由于年久失修,雨水从顶上漏下来,一直漏到一楼的地板,踩上去很危险。”
但事实上,莫干山早在上世纪初就成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1891年,美国浸礼会教士佛利甲从杭州沿运河“游猎”至莫干山,当时正值盛夏,而莫干山上竹木遍地,清泉竞流,清凉幽静,他认为这里是天然“消夏湾”,将所见所闻刊发在英文报纸上,吸引来大批传教士,白鼎、伊文思、洪慈恩等开始在山中购地建屋。莫干山上现在还留有英国商人贝勒在1896年建造的别墅,也是山上第一幢别墅。据说贝勒不惜重金,所有的建筑材料都从英国进口,水路送至山下,再由人力搬到山上。当时,莫干山与上海、杭州之间虽然没有开通公路,但水路能够通达,算是比较方便,沪宁杭一带传教士、洋商等纷纷在此聚集。据《莫干山志》记载,1896年之前,从沪宁杭去莫干山,“需乘大船至塘溪,易桨舟,过德清,抵三桥埠,再雇挑夫、轿舆,经杨梅岭、新凉亭、乌程桥至庾村,经老路,登山至荫山街,历七日方达”。到1898年,外国人的“莫干山避暑会”成立,制定了详细严谨的管理章程,并大举建设山中道路和公共设施,后来山上礼拜堂、公葬所、网球场、游泳池、银行、旅行社、旅馆、商店、西餐馆、幼儿园、邮局、电报局一应俱全,连商务印书馆都来开了两家书店。著名画家丰子恺写的《半篇莫干山游记》,也足以为证莫干山在上世纪初的远近闻名。莫干山距杭州45公里,距上海190公里,距南京280公里,是人口稠密的沪宁杭三角地带难得的清凉地带。但是,从19世纪末传教士购地筑屋起,尤其是自“莫干山避暑会”成立,莫干山的部分主权长期被外国人占据,华洋之间的经济纠纷越来越激烈。一直到1928年,“莫干山管理局”成立,莫干山的行政管理权才被正式收回。外国业主纷纷转卖房屋,民国要员、富豪、买办、社会名流相继上山修建别墅。
其实一开始来莫干山的传教士没什么钱,建成的房屋也大多比较简陋,留存至今的不多。现存的200多幢老别墅,大多是1928到1937年间由中国人兴建,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色。一批传奇别墅也建于此时,比如蒋介石的结拜兄弟、民国元老黄郛的“白云山馆”,据说蒋介石和宋美龄新婚后曾在这里的露天圆厅共舞,现在舞池边还有一棵两人亲手种植的美人山茶;还有“皇后饭店”,曾是多位将军的下榻处,毛泽东1954年也来过。
时过境迁,如今,越来越多有着田园理想的城市人来到莫干山,构建自己的理想国。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