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三个辩证关系发挥校训育人功能
2017-10-20熊四皓
■ 熊四皓
准确把握三个辩证关系发挥校训育人功能
■ 熊四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大学校训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载体作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多次强调校训育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很多高校的校训和传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校训要落到实处、起到作用,就要贯穿高校治理各方面,营造校训所指向的校风和学风”。探究如何做好大学校训育人、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校训内涵的“变”与“不变”
大学校训,往往是一所大学价值坚守的集中反映。准确把握校训内涵的“变”与“不变”,既要着眼于大学历史整体脉络,也要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的责任担当,做到以变求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一是要把握校训内涵的“变”,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学校训是历史过程的结晶,只有保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始终有效引领师生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一方面,校训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以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为例,上世纪五十年代,哈工大自觉参与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明确了“规格”和“功夫”主要是保障“为新中国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的重要任务;新的历史时期,明确了“规格”和“功夫”主要是保障为航天、国防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其“规格”要求更加全面,“功夫”要求更加深厚。另一方面,校训适用范围随着学校改革发展得以全面拓展。以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为例,上世纪五十年代,“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主要适用于教学领域,提出对学生要做到“不能因人而异、绝不降低标准”,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全力辅导、讲求方法、力求高成才率来保证毕业生质量”;新的历史时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已经渗透到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办学治校各环节,形成了方方面面有规格、讲规格,人人事事下功夫、传功夫的局面。
二是要把握校训内涵的“不变”,在时代发展中坚守办学底色。大学校训内涵固然可以不断深化,但岁月洗礼却使其磨砺出了牢固的秉性气质,成为了一所大学历经时代洪流仍能岿然自立的重要精神砥柱。哈工大校训的坚守与传承就是生动的例证。一方面,蕴含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中的“严”和“实”从未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哈工大就提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面对工程实践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培养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工大再次明确了“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坚实、思想朴实、作风踏实、创新求实、创业务实”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准,贯穿校训之中的“严”和“实”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另一方面,蕴含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中牢记嘱托、矢志报国的本色没有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哈工大牢记邓小平同志“大厂大校要主动关心国家命运”的嘱托,瞄准“高、精、尖”规格和标准狠下功夫,建立了与新中国工业体系完全匹配的学科专业格局,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仪器系、第一个焊接专业,研制出了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计算机,刷新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若干“第一”;新的历史时期,哈工大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超前谋划、大力协同、攻坚克难,创造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小卫星等国之重器,“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校训的不变底色。
二、注重发挥校训育人的“软”约束与“硬”要求
校训要“落到实处、起到作用”,关键是要把校训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既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软约束,也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硬要求。
一是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注重发挥校训育人的“软”约束。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弘扬校训精神的生活情景和文化氛围,使校训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润物无声地给师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一方面,注重发挥校史馆、博物馆等“静”的熏陶影响功能。校史馆、博物馆等载体是学校历史的重要保存者和记录者,是传承和体现校训传统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近年来,哈工大通过建设以博物馆、航天馆、航天园为主体的“两馆一园”校训文化育人基地,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广泛搜集实物、精采细挖蕴含其中的精神传统,设立了“共和国的工程师摇篮”等4个主题校史展和“光荣革命传统”等3个专题成就展,并以百年地砖、百年墙裙、百年铁艺、百年地板和老吊灯、老钢琴、老桌椅、老照片、老校徽等细节呈现大学精神,使“两馆一园”成为百年树人的历史见证和师生入校的第一课堂,也成为展示学校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校友等“活”的示范影响作用。教师、校友是校训的受训者、学习者、践行者和感悟者,他们经过学习、工作和实践,对校训的内涵往往有深刻的、独到的理解和感悟,在校训传播、弘扬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哈工大通过面向师生群体分层分类开展“哈工大规格”“哈工大功夫”大讨论,面向领导干部开展“哈工大规格”“哈工大功夫”专题培训班,全校广泛开展“老教师话传统”“名师小班行”“校友说校训”等丰富多彩的校训育人活动,着力营造校训所指向的校风教风学风,潜移默化引导、规范师生行为。二是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发挥校训育人的“硬”要求。校训要发挥育人实效,就要将校训外化为基本规则、固化为办学制度,完善体现校训要求的校规校纪、教师手册、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校训成为师生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一方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从教师“严”起。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对教师要求“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也就把握住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把握住了行为世范的源头。哈工大通过明确教师要过好“师德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基本标准,设立教师工作部、师德建设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制定实施《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教师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师手册》,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课堂准入制度,把校训精神外化为教书育人各个环节的硬要求,切实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和“坚持教育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坚持“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学生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对学生的严格,是最大的“负责”。严格完善的学生管理服务制度,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哈工大全面推行结合学生出勤、实验、实习、课外作业、课程论文、平时测验等环节和大作业、小论文、口试、笔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累加式考试方式,持之以恒抓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消化、主动答疑、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基本环节,制定实施《本科生手册》《硕士研究生手册》《博士研究生手册》《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生考勤规定》《学生考场考纪和考试违纪处分规定》《学生作息时间表》《学生考试作息时间表》等制度规范,严格执行在学期间考核不合格课程学分累计达到20学分者予以退学、一年学年所取得总学分和低于培养方案规定应修学分数60%者予以退学等“红线”,将校训精神转化为对学生学习生活硬要求,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努力练就过硬本领。
三、统筹用好校训传承的“老办法”与“新办法”
做好校训传播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育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新形势宣传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做到新老相济、相得益彰。
一是要用好校训育人的老办法。在长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好传统,值得在校训传承中加以继承和应用。一方面坚持荣誉激励。荣誉表彰是古今中外形式有效的激励方式,虽然大多无物质或金钱上的奖励,但这种精神荣誉方面的鼓励和奖赏,却远远比物质和金钱上的表彰更具表现力和激励性,是对获奖者最大的精神激励。多年来,哈工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训精神传统的导向和以德为先、业绩为重的衡量标准,坚持开展“五四”优秀团员和团干部表彰、“七一”优秀党员和党组织表彰、“教师节”先进个人和集体表彰、“一二•九”三好学生和三好班级表彰,设立了院士墙、将军墙、大学校长墙、优秀校友墙、优秀教师展、优秀学生展等各类荣誉展示方式,开展优秀集体和个人与校领导合影、向获奖个人和集体家庭邮寄喜报等各类荣誉激励方式,推动全校形成尊崇校训、争当先锋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坚持典型引路。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要“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先进典型是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崇高的追求、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和感人的事迹,是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校训精神的生动写照。选树好典型并充分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对高校弘扬校训传统、发扬校训精神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哈工大连续13年开展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祖光院士学习的活动、传承马祖光精神,采取项目孵化、危机孕育、事迹报告、建立校院班三级榜样库、选留青年榜样任职任教、选任先进典型到重要岗位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一整套先进人物选育宣传关爱机制,每年组织二十余场先进事迹报告会覆盖全体师生,形成了学习典型、践行校训的浓厚氛围和先进涌流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主动探索校训育人的新办法。做好新形势下的校训育人,要始终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方面,善于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校训精神。从师生接受心理角度,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题材,摸索出一套让师生真心喜欢、真心接受的校训育人好方法,对传播好校训精神事半功倍。近年来,哈工大在原有先进事迹报告会基础上,组织创作剧本并联合中央电视台等单位拍摄了电影《马祖光的24个小时》,推出了原创纪念歌曲《你是光》并坚持每年传唱,制作了马祖光院士全身塑像,开辟了“马祖光院士纪念园”,建立网上纪念馆,每年举行马祖光院士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命名了“祖光路”,设立了“祖光杯”科技竞赛和“马祖光奖学金”,并将马祖光院士的先进事迹作为新生入学、新教师培训的重要教育内容,被称为“入口处的思考”,使得马祖光的故事常讲常新。“做人就做马祖光院士那样的哈工大人”已经成为一代代哈工大师生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善于用师生熟悉常用的渠道传播好校训精神。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塑造了一批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使得新媒体等成为了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把握好新媒体环境下师生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用好师生熟悉的新媒体等渠道,才能有效提升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校训育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来,哈工大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传播优势,坚持用好无人机采集、移动直播、H5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深入推进报、台、网、微融合发展,持续打造以哈工大官方微信、哈工大“联小络”“哈工大小O”等为主体的“自媒体矩阵”,探索试行“五四”表彰、“七一”表彰等校训育人大型仪式活动全网直播,抓住重要契机设计发布《哈工大功夫传承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青春哈工大》等一批校训育人微视频,吸引师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2017年新发布的《迈向世界一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上线首日播放量突破30万,广受热捧好评。
(作者系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书记)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