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团参与对大学新生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2017-10-20袁雯雯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新生社团量表

袁雯雯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7)

社团参与对大学新生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袁雯雯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7)

采用多维无聊状态量表及生活目的测验量表对福州市部分高校40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了解高校新生的状态无聊感和生命意义感现状,以及社团参与对大学新生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生的状态无聊感水平显著高于整体大学生,男性新生状态无聊感高于女性新生,参加社团新生在注意缺乏、时间知觉、高唤醒、低唤醒四个因子及总体状态无聊感得分上显著低于未参加社团新生;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总体均分小于92分,缺乏生活目标和意义;参加社团新生的生活目标因子分显著高于未参加社团新生;参与社团活动的频率和数量对生命意义感、状态无聊感影响差异显著;状态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生命热忱、自主感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目标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新生参与社团是状态无聊感的显著负相预测源,是生活目标的显著正向预测源,生活目标在参与社团状况与状态无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社团参与; 无聊感; 生命意义感; 大学生

无聊情绪已经在大学生中蔓延,成为常见的心理状态[1-2].心理学认为无聊感是个体面对贫乏的内外刺激时,无法体验到充分的需求满足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通常分为状态无聊和特质无聊[3-4].国内外关于无聊的研究起步较晚,有限的研究资料表明,无聊感能使个体体验到较多的孤独和无助感、焦虑和抑郁,降低幸福感;无聊感与大学生学习适应、人际关系呈显著负相关,与辍学率、自杀意念等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个体的无聊感状态可以预测其网络成瘾、酒精依赖、手机依赖、药物成瘾、攻击等不良行为[5-14].

近年来,大学生的无聊因其消极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江帆等通过无聊症候群问卷调查显示,大一、大四学生的学习无聊表现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女大学生意志无聊表现显著高于男大学生[15].高健根据东方文化特点自编大学生无聊状态量表,并对天津市大一至大三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无聊感总体状况良好,大二学生的无聊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并认为可能与大二学生的人生目标缺失有关[16].姚向颖等使用休闲无聊和无聊倾向量表调查显示,大一和大三学生的休闲无聊感高于大二学生[17].黄时华等也使用无聊倾向量表调查发现,高职大一学生的无聊感高于本科学校,而其他年级无差异,认为这可能与大一新生处于适应期有关[18].纵观以往研究,还发现一些不足,如:研究者大多采用无聊倾向问卷考察特质无聊,极少研究无聊状态量表;个别研究者,如高健虽然使用了无聊状态量表,但仅在天津市取样,且问卷是参考日本学者理论观点而编制,是否适合中国文化背景有待进一步检验;在年级与无聊感水平关系方面,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也出现了不一致.

大学新生由高中步入大学初期,往往面临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适应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出现适应不良综合征,需要较长的适应调整期[19].测量新生的无聊状态感水平,有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新生的心理状态,尽早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调整期,更好地应对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而目前国内文献未有涉及这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多维状态无聊中文版作为量表,该量表被刘勇等在黑龙江省及河南省多所高校的大批量学生中进行验证,均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使用[20-21],并将调查结果与刘勇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

Frankl认为生命意义感是行为、工作和创作中发现的生命意义,个体存在的基本动机就是对生命意义和目标的追求.大多数学者认为生命意义是个体对生命意义和生命目标的一种直觉或感受[10].对于无聊感产生的原因,存在主义学者认为生命意义感的缺失会产生无聊,无聊也能反过来预测生命意义感水平,两者关系密切[22].彭维等采用无聊倾向问卷研究得出特质无聊与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22-23].

通过活动来减轻无聊感和增加内部愉快体验的过程称为无聊应对[24].在无聊应对方面,励志教育和课外体育锻炼被证实是应对大学生无聊的有效策略[24-25].高校社团通常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大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自主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国内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参与社团比例达70%以上,其中大多数在大一期间加入,参与社团已成为他们在校阶段的重要事项[26].研究发现,社团活动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就业力等,但社团活动是否会影响无聊感、生命意义感尚未有研究涉及[27-29].本文选取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与生活目的量表,了解高校新生的状态无聊感和生命意义感现状,以及社团参与对大学新生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被试

选取福州市6所涵盖专科、本科、公立和私立层次的院校,每个院校随机抽取2个新生班级,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其中,男生267人,女生135人,参加社团的有203人,未参加社团的有199人,社团种类涵盖文体类、娱乐类、竞技类、公益类等.

1.2研究工具

1.2.1 多维状态无聊量表

采用刘勇等修订的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SBS)进行测试.该量表包括注意缺乏、时间知觉、低唤醒、高唤醒和脱离5个分量表,共24个条目,在我国大学生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信效度[20].量表总分由5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出,得分越高说明无聊感越强.本研究中五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克龙巴赫系数分别为0.775,0.754,0.781,0.880,0.864和0.900.

1.2.2 生活目的测验量表

采用宋秋蓉翻译的生活目的测验量表(PIL)进行测试.该量表共20题,包括生命热忱 、自主感、生活目标、未来期待、逃避5个维度.量表总分为20~14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命意义感越强.112分以上表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意义;92~112分表示对生活目标和生命意义不确定;92分以下表示明显缺乏生命意义.该量表在研究青少年意义感时的信效度良好[30].本研究中生命热忱、自主感 、生活目标、未来期待、逃避因子及总量表的克龙巴赫系数分别0.833,0.461,0.762,0.883,0.746和0.870.

1.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显著性标准,P<0.01为极其显著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新生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

研究结果发现,新生总体状态无聊感水平为75.30±21.39,其中男性新生为78.35±23.08,女性新生为69.27±16.01.与刘勇等使用多维状态无聊量表对中国大学生测量出的无聊状态均值分72.25进行单因素t检验,t值为2.86,P<0.05,即大一新生的状态无聊状态水平显著高于刘勇等研究的中国大学生水平[20].生命意义水平为84.19±7.67,生命意义和生活目标明显缺乏[30].

2.2性别、是否参与社团在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及各维度的差异

表1显示,不同性别新生在状态无聊感总分、逃避、注意缺乏、时间知觉因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参加、不参加社团新生在状态无聊感总分、注意缺乏、时间知觉、低唤醒、高唤醒、生活目标因子分上有显著差异;未参加社团新生的状态无聊感总分、注意缺乏、时间知觉、低唤醒、高唤醒因子分显著高于参加社团的新生,生活目标因子分显著低于参加社团新生;男性新生的状态无聊感总分、逃避、注意缺乏、时间知觉因子分显著高于女性新生.

表1 性别、是否参与社团在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及各维度的差异

注:X1生命热忱;X2;自主感X3;生活目标X4;未来期待X5;逃避X6;注意缺乏X7;时间知觉X8;低唤醒X9;高唤醒X10脱离;Xi生命意义总分;Xj无聊感总分.*代表结果显著,**代表结果极其显著,下同.

2.3参与社团的频率和数量对新生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表2显示,参与社团的频率和数量的不同在自主感、逃避、注意缺乏、低唤醒、高唤醒因子及状态无聊感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检测发现:1周多次参与社团活动的新生在自主感、注意缺乏、低唤醒、高唤醒因子分及状态无聊感总分上显著高于1周参与1次社团活动的新生,在低唤醒、状态无聊感总分上显著高于数周参与1次社团活动的新生,在逃避因子分上显著低于1周参与1次社团活动的新生;数周参与1次社团活动的新生在自主感因子分上显著高于1周参与1次社团活动的新生;参与4个社团的新生未来期待和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参加1~2个社团的新生;其他不显著.

表2 参与社团的频率和数量对新生状态无聊感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差异

表2(续)

2.4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表3显示,总体状态无聊感与总体生命意义感、生命热忱、自主感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目标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表3 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相关关系(r)

2.5生活目标感在是否参与社团与无聊状态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参加社团、生活目标和状态无聊感间三者存在显著相关性,为进一步探讨社团参与、生活目标、无聊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层回归分析.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检验方法,探讨生活目标在社团参与与无聊状态间的中介作用.该方法能有效降低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率之和,既可以做部分中介检验,也可以做完全中介检验[31].具体步骤为:① 自变量社团参与对因变量状态无聊感的回归,检验系数为c;② 自变量社团参与对中介变量生活目标的回归,检验系数为a.③ 自变量社团参与与中介变量生活目标对因变量状态无聊感的回归.检验系数为c'和b.对c,c'和b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社团参与对生活目标感的回归系数a=1.326(t=2.212,P<0.05).

表4 多层回归分析结果

注:第一层为自变量社团参与对因变量状态无聊感的回归;第二层为自变量社团参与与中介变量生活目标感对因变量状态无聊感的回归;社团参与为二分类变量,可做连续变量处理,参加社团计为1,未参加社团计为0.

经前两步检验,c、a及c’显著,b不显著.因此进行第三步Sobel检验,Sobel值为-1.384,P<0.05效应显著.从以上分析得出,新生参与社团是状态无聊感的显著负相预测源,是生活目标的显著正向预测源.生活目标在参与社团状况与无聊状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 讨 论

3.1新生无聊感和生命意义感现状

调查显示,高校新生的总体状态无聊感水平高于刘勇等的研究结果,即高于整体大学生水平.男生在状态无聊感、逃避、注意缺乏和时间知觉上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使用无聊倾向进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6,19].大一新生的生命意义和目标明显缺乏,这可能与新生由于环境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急剧转变,尚未对大学学习和环境完全熟悉,产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茫然感有关[19].

3.2是否参与社团对状态无聊感和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结果显示,未参加社团活动的新生与参加社团活动新生相比,时间知觉更慢、 注意力更缺乏,存在更多压抑、沮丧、焦躁等负面体验.参加社团可能会促使个体从事活动时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具有耐心等,有效降低状态无聊感.社团活动虽然不能明显提高生命意义感,但参加社团活动能使新生生活目标更明确.大学新生大多将参加社团作为大学期间重要的事项,一般带有发展兴趣、能力提升、规划生活等各种目标动机性.社团由于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目的性及宗旨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等,有效迎合了学生的动机和需求,使得学生乐于参与社团,在社团中获得喜悦感、成就感和充实感,并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27-28].另外,社团要求成员完成目标,社团成员间相互对比,促使他们建立目标,集中注意于目标和任务[28].

3.3参与社团的频率和参与的社团数量对新生状态无聊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1周多次参与社团活动的新生在自主感、注意缺乏、低唤醒、高唤醒因子分及状态无聊感总分上显著高于1周参与1次社团活动的新生.即社团活动次数并非越多越好,数量过多反而可能会增加状态无聊感.参与4个社团的新生未来期待和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参与1~2个社团的新生.参与的社团数量越多可能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有越强烈的期待.

3.4状态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及生活目标因子的关系

状态无聊感与生命意义、生命热忱,自主感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目标因子呈负相关.这意味着生命意义感、生命热忱、自主感越高或越低,状态无聊感越强烈或越微弱.生活目标因子分越高或越低,状态无聊感越强烈或越微弱.这与存在主义理论关于无聊体验的核心要素是缺乏存在目标的观点相吻合[3].有着高无聊状态感的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热忱和自主性虽相对较高,但是目标建立起来不容易.低无聊状态感的学生,生活热忱和自主性相对较低,但是目标建立似乎更容易、清晰或明确.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生活目标在参与社团与无聊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新生参加社团活动是状态无聊感的显著负相预测源,是生活目标的显著正向预测源,因此可通过社团活动影响新生生活目标并降低无聊状态感.

4 建 议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教育途径;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普查、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重视班集体和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当前高校中,无聊感就像“慢性疾病”一样困扰着许多大学生,学生想摆脱但却较难做到.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一种方式,在降低无聊感和预防无聊引发的心理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4.1加强宣传教育,鼓励高无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无聊引发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应在学生中加大无聊感相关知识的宣传,激发学生无聊应对的主动积极性,并定期开展无聊感水平普查,鼓励高无聊水平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4.2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提升社团活动的质和量

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建设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社团.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合理规划社团规模.鉴于男性新生的无聊感高于女性新生,在社团性别适应性方面,可以适当增加男性感兴趣的社团的数量和种类.

4.3心理健康教师参与指导,增强社团的心理健康效果

社团要发挥好减轻学生无聊感,增强生命意义感等心理健康功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指导.从研究结果看,参与社团活动的频率和数量是影响社团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社团可以通过生活目标的建立进而影响无聊感.因此,心理健康教师一方面应开展更多专业研究,对比优劣,选择合适的社团重点挖掘和改进.另一方面,重视社团对学生生活目标建立的重要性,将生活目标内容贯穿于社团活动整个过程,合理对社团活动进行设计、开展和评价.

[1] EASTWOOD J E,CAVALIERE C,FAHLMAN S A,et al.A desire for desires:boring and its relation to alexithy-mia[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6):1 035-1 045.

[2] 陆建良.无聊、空虚、自责、迷茫: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21):167.

[3] 黄时华,张卫,胡谏萍.“无聊”的心理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3-139.

[4] 周浩,王琦,董妍.无聊:一个久远而新兴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98-107.

[5] 王岚,曹燊,杨保守.大学生无聊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5,60(14):143-144.

[6] NEWBRRY A L,DUNCAN R D.Roles of boring and life goals in juvenile delinquency[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1(31):527-541.

[7] 韩丹.无聊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心理学的视角[J].黑河学刊,2012,185(12):173-174.

[8] 姚梦萍,贾振彪,陈欣,等.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间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3):453-456.

[9] 李雪果,易仲怡.广州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无聊倾向性的相关研究[J].科教文汇,2014,291(27):193-194.

[10] 向思维,魏琦雯,郑少丹,等.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522-525.

[11] 田志鹏,刘勇,滕召军.中学生无聊倾向特点及其与自恋、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1062-1067.

[12] 赵宇,陈健芷,刘勇,等.无聊倾向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特质愤怒和冲动性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2):312-316.

[13] 赵鑫,李莹莹,金佳,等.大学生无聊倾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64-68.

[14] 朱燕菲.90后大学生的学习沉浸体验与无聊倾向性的关系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5,110(6):36-40.

[15] 江帆,何伟强.大学生无聊症候群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兼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17):79-82.

[16] 高健.大学生无聊状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C]∥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西双版纳: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2013.

[17] 姚向颖,高家兴.大学生休闲障碍及休闲无聊感的调查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8,15(1):25-27.

[18] 黄时华,吴广宁,钟泳如,等.高职新生无聊倾向性 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习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57(7):86-92.

[19] 崔玉霞,周晓芝.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0):50-52.

[20] 刘勇,刘健芷,姜梦,等.多维无聊状态量表中文版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4):558-561.

[21] 宋皓杰,李艺敏,李永鑫.多维无聊状态量表在中国学生中的试用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5):774-778.

[22] 彭维.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无聊倾向性的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3] 向思维,魏琦雯,郑少丹,等.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522-525.

[24] 令旗,高健.励志教育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无聊状态的影响[C]∥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西双版纳: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2013.

[25] 任波,高健,宋金凤,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对无聊状态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3):79-86.

[26]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高校社团活动开展状况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8,10(4):54-57.

[27] 张智昱.高校学生社团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社会科学家.2010,163(11):65-66.

[28] 聂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6(3):22-24.

[29] 刘明前,胡三嫚.大学生社团参与状况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63-67.

[30] 肖蓉,张小远,赵久波,等.生活目的测验(PIL)在大学生中的应用及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309-311.

[31] 温忠麟.候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TheInfluenceofCampusAssociationParticipationontheBoredomandtheSenseofLifeMeaningofFreshmenatColleges

YUAN Wenwen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Fuzhou Polytechnic, Fuzhou 350007, Chin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402 freshmen at some universities in Fuzhou by using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tate boring scale and the revised Song Qiurong's life goal test. The aims we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level of the college freshmen's boredom and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ampus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on freshmen's boredom and meaning of life, thu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boredo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shmen's boredom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male freshmen's level is higher than female's, and the score of freshmen participated i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who did n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ention lacking, time perception, high arousal, low arousal and the overall boredom state. The overall sense of life meaning was less than 92,which showed they lack goals and life meaning. The score of life goals in those who participated in assoc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ho did no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frequency and the number on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nd boredom. The boredom stat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life enthusiasm and sense of autonom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fe goal factors.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campus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and the boredom st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mpus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could negatively predict state boring significantly, whereas it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life goals significantly.

campus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sense of boredom; sense of life meaning college student

2017-06-16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Z170237).

袁雯雯,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E-mail:309135943@qq.com

G444

A

1009-1734(2017)08-0089-07

[责任编辑高俊娥]

猜你喜欢

新生社团量表
缤纷社团
重获新生 庇佑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K-BOT拼插社团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