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神经病学核心期刊近11年重症肌无力文献分析

2017-10-20黄攀徐敏何晓英

关键词:神经科肌无力免疫学

黄攀 徐敏 何晓英

国内神经病学核心期刊近11年重症肌无力文献分析

黄攀 徐敏 何晓英

目的分析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文献在国内8种神经病学核心期刊近11年来分布状况和研究现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收录的2005—2016年国内8种神经病学领域核心期刊,包括《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所刊载的关于MG文献,对文献分布年代、期刊分布、作者情况、发文机构、文献类型、文献被引情况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6年该8种期刊刊载MG相关文献共计328篇,以2005年发表文献最多共计43篇(13.1%),其后文献数量基本呈平稳趋势;《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收录文献最多共计147篇(44.8%);按第一作者统计,发文最多的作者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李海峰,共发表论文8篇(2.4%);以第一作者发文单位统计,发文最多机构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发文量23篇(7.0%);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MG的临床治疗、病因学研究、诊断与评估等方面,而临床康复与护理方面的研究缺少。结论《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等8种国内神经病学核心期刊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国内MG文献的重要来源,期刊分布相对集中,作者、机构和地区分布较广,MG的治疗、发病机制、诊断研究在近11年内备受关注。

重症肌无力;文献计量学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率为50/10万,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约3∶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介导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ChR)损害有关,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活动后出现疲劳无力,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缓解以及肌无力表现为“晨轻暮重”的波动现象[1]。MG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2]对我国神经病学领域8种核心期刊收录的有关MG文献分布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了解国内MG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收录的8种已入选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杂志所刊载的文献为研究对象,8种期刊包括《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1.2方法

1.2.1文献检索:登录万方数据(http://www.wanfangdata.com.cn)和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www.cnki.net)进行索索,“刊名”分别设置为上述8种期刊,“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05-01-01—2016-11-30,“标题”或“关键词”或“主题”或“摘要”检索条目设置为“重症肌无力”,检索数据库并下载全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以“重症肌无力”为主题的论文,包括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病例研究、指南、专家共识及经验总结;排除重复性文献,连载或分期发表相同篇名相同作者的学术论文只计1篇;排除有关MG的会议纪要、会议通知、讲座。

1.2.2分析指标:对纳入文献从文献分布年代、期刊分布、作者情况、发文机构、文献类型、研究内容、文献被引情况进行相关分析。

1.3统计学处理用NoteEXPressV3.2.0.6976版本文献管理软件及Microsoft Excel2007版软件录入数据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2.1MG文献的年代分布共计检索出598篇文献,排除不符合要求者,最终8种神经病学领域核心期刊刊载的MG相关文献共计328篇,以2005年发表文献数量最多(43篇,占13.1%),其后依次为2007 年(36篇,11.0%)、2011年(34篇,10.4%)、2010年(32篇,9.8%)、2006年(31篇,9.4%)、2012年(25篇,7.6%)、2015年(24篇,7.3%)、2009年(24篇,7.3%)、2013年(19篇,5.9)、2014年(22篇,6.7%)、2016年(22篇,6.7%)、2008年(16篇,4.8%)。从2005年后文献发表数量基本稳定,保持在20篇/年左右。

2.2MG期刊分布《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所载文献最多147篇(44.8%),其次是《中华神经科杂志》共67篇(20.4%)、《临床神经病学杂志》37篇(11.2%)、《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35篇(10.6%)、《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6篇(7.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6篇(4.8%),《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均为0篇。

2.3作者和发文机构情况所纳入文献按第一作者统计,共有224人发表文献,其中173人仅发表1篇文章,51人发表2篇文章及以上。按第一作者统计,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作者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李海峰,总共发表论文8篇(2.4%),其次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管宇宙、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刘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王莉莉、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王云甫,均发表5篇文章(1.5%)。而以第一作者发文单位统计,发文最多机构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发文量23篇(7.0%),其次是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发文量20篇(6.1%)。

2.4文献类型328篇文献中,其中论著198篇(60.4%),综述60篇(18.3%),病例报告37篇(11.3%),其他类型文献共计33篇(10.0%)。

2.5研究内容目前有关MG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治疗、动物模型建立、实验室指标、病因学研究、早期诊断与评估、病理生理机制等方面,而临床康复与护理方面的研究很少。

2.5.1MG的发病机制是研究热点:目前认为MG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AChR抗体介导,在细胞免疫和补体参与下突触后膜的AChR受体被大量破坏,不能产生足够的终板电位,导致突触后膜传递功能障碍而发生肌无力。有关MG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如免疫应答反应中的相关抗体及细胞因子、AChR、金属基质蛋白酶等方面。

2.5.2MG的治疗是目前研究重点:在所有文献中,外科治疗文献报道较少,共有文献7篇,主要是胸腺瘤切除方面,包括胸腺瘤切除的围手术期管理、不同病理类型胸腺瘤手术切除的疗效评价等;内科治疗方面较多,主要涉及如抗胆碱酯酶、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方式的单用或者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另有几篇中成药物如雷公藤多苷、黄芪复方治疗MG的研究报道。

2.5.3MG的早期诊断、临床特点:根据典型临床症状、药物试验以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出MG的诊断,但临床中上述指标往往不特异,其诊断也存在一定困难。在本资料中,关于MG诊断及临床特点的报道较多,文献类型以病例报告居多,有35篇(10.7%),主要涉及MG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诊断经验及误诊分析,其次为综述共计38篇(11.6%)。

2.6文章被引情况328篇文献中引用量最高的是2012年发表在《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的“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被引用次数达68次,平均年被引用次数为11.3次;其次是2011年发表在《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共识”,被引用48次,平均年被引用6.9次。按照科学计量学的描述,若1篇文章平均每年被引用4次以上可以称为“经典文献”,则上述二者均达到其标准。被引用次数高于10次的文献见表1。

3 讨论

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是中国目前使用最多的文献检索工具,文献收录全面,更新速度快,故从中获得的文献在数量、质量上均较为完整、可靠,而《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等8种期刊已入选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和(或)北大核心期刊库目录,其收录文章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该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上述8种期刊有关MG文献分布较集中,以《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载文量最多,其次为《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这8种期刊是MG研究者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文献作者分布显示较为分散,提示我国MG研究团队越来越壮大,研究分布较为均匀;发文机构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发文量最多,提示该单位对MG相关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作为参考,而关注文献被引用情况发现MG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其发病机制、治疗上,尤其是免疫学机制,但仅25篇文献引用次数超过10次,提示我国现阶段关于MG的研究水平总体仍较低。

关于MG的诊断一直人们研究的重点。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临床特点是部分或全部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缓解。临床上应与MG相鉴别的疾病包括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肉毒杆菌中毒,这些疾病与早期MG和不典型MG临床表现相似,鉴别存在一定困难。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AChR抗体滴度等免疫学检查是诊断MG的主要手段,而神经电生理如重复神经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等方法的发展为MG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于MG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既往认为MG的发病机制与AChR自身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有关,AChR是MG最主要的抗原,其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各个部分均有分布,而80%MG患者体内存在AChR抗体,该抗体导致突触后膜AChR破坏,进而导致突触后膜传递功能障碍产生肌无力。近来研究发现,除AChR抗原和抗体外,神经-肌肉接头处其他抗原亦扮演着重要角色,临床中有10%~20%为血清AChR抗体阴性的MG患者,在这一类患者中有40%~70%可检测出抗MUSK抗体,MUSK抗体可通过抑制Agrin-MUSK信号造成神经-肌肉接头不稳定,同时降低AChR的半衰期及聚集浓度,进而致病,其致病机制并非补体介导。另有研究发现MG的严重程度与抗Titin抗体滴度有一定相关性[28-30]。而与家族性婴儿型MG有关的基因17p13、中国MG易感基因HLA-DRB1* 0901/1301/ 0401、家族性眼肌型MG易感基因DQA1*0301 等的发现均提示MG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31-32]。此外对细胞异常凋亡途径、雌激素、CD4+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细胞因子、Th17细胞在MG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34-36]。

表1 国内8种神经病学核心期刊所载被引用高于10次的文献

注:—表示该文献作者为专业学术团体

关于MG的治疗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目前主要包括药物、血浆置换、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胸腺治疗等方式。胆碱酯酶抑制剂为治疗MG的主要药物手段,适用于各型MG患者,能有效改善肌无力症状,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毒蕈碱样反应如腹痛、流涎、呼吸困难、视力模糊,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处理;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自身免疫,减少AChR抗体的生成及促使运动终板再生和修复,也适用于各种类型MG,但使用时有加重风险。此外,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者,血浆置换仅适用于肌无力危象和难治性MG,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为辅助治疗以缓解病情,而对于伴有胸腺瘤、抗胆碱酯酶药治疗不满意、年轻女性全身型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术,往往能取得满意效果。

关于MG的预后一般良好,但肌无力危象的死亡率较高,对于危象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临床中对MG患者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还可有效防止误吸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本组资料缺少对MG康复及护理相关的研究,今后还需注意开展一些康复护理研究,为丰富MG的康复护理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结果显示近11年来有关MG的文献量处于一个基本平稳发展的状态,表明我国MG的科学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级,对MG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逐步提高,这与我国神经内科专业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密切的关系,其结果可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该领域热点内容及选择投稿期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从事MG的研究者广泛利用这些核心期刊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MG的研究工作;然而尽管在MG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病因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且无法治愈MG,因此需要广大从事MG研究科研工作者为此付出不懈努力。

[1]许会军,陈晓芳.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6):677-679.

[2]邱均平,赵蓉英,马瑞敏,等.我国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07,117(3):56-59.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19(6):401-408.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5):368-372.

[5]刘卫彬,门丽娜.我国南方152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特点[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6):326-330.

[6]谢琰臣.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为主综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评价[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12(8):511-515.

[7]刘敏,邢昂,丛志强.血浆交换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疗效的评价[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0):65-66.

[8]孙英晶.糖皮质激素为主综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6):64-65.

[9]杜俊,杨丽,刘东戈.胸腺瘤WHO 新分类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8,15(5):384-391,391.

[10]许文华,韩莹莹,汪思应,等.鼠源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97-116肽段免疫Lewis鼠诱导实验性重症肌无力模型[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2(2):179-180.

[11]刘萍,张静生,郑菲,等.黄芪复方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的影响[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5,12(2):76-77.

[12]阎志慧,徐东,刘凡英,等.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连接素抗体与临床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18(6):409-411.

[13]常婷,李柱一.重症肌无力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5):357-360.

[14]刘爱东,林宏,李柱一.重症肌无力和胸腺的关系 (综述)[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7,14(6):327-340.

[15]张勇,李柱一,宿大军,等.树状突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中的变化[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5,12(2):70-72,125.

[16]陈斌,侯江涛,杨晓军,等.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多因素分析(附 252 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7):390-392.

[17]李作孝,赖成虹,荣本兵,等.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8):803-805.

[18]高枫,梁芙茹,郝洪军,等.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抗Titin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1):15-17.

[19]刘银红,许贤豪,侯世芳,等.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绝对评分和电生理检查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5,12(2):67-69.

[20]李延峰,李永红,管宇宙,等.重症肌无力相关抗体的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1):27-30.

[21]胡钰,杨欢,肖波,等.树突状细胞负载Tα146-162预防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4):224-228.

[22]范欣,杨丽,杨春生,等.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1):770-773.

[23]刘绛光,王晓辉,张宏,等.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 (综述)[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5,12(2):90-92.

[24]景筠,贾建平,马山,等.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基因的表达[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5):322-323.

[25]徐漫欢,王小同.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 (综述)[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7,14(6):324-326.

[26]张巍,李柱一.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8):564-566.

[27]任惠民,涂红龙,都爱莲.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中减少的25000蛋白即为碳酸酐酶Ⅲ的论证[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2):764-768.

[28]Romi F, Skeie GO, Aarli JA, et al.The severity of myasthenia gravis correlates with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titin and ryanodine receptor antibodies[J].Arch Neurol,2000, 57(11):1596.

[29]张祥,乔健,吕传真.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 Ryanodine受体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36(6):39-42.

[30]Garchon HJ.Genetics of autoimmune myasthenia geavis,a model for antibody-mediated autoimm unity in man[J]. Autoimmune, 2003, 21(2):105-110.

[31]杨宏伟, 孙兆林, 张明义, 等.家族性重症肌无力与 HLA-DQB1 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6, 23(4):437-439.

[32]王淑辉, 孙兆林, 丛志强, 等.家族性重症肌无力临床特点及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DQA1 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38(2):91-94.

[33]Pacholczyk R, Ignatowicz H, Kraj P, et al.Origin and Tcell receptor diversity of Foxp3+CD4+CD25+T cells[J] .Immunity, 2006, 25(2):249-259.

[34]Zhang Y, Wang HB, Chi LJ.The role of FoxP3 CD4 CD25 Treg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yasthenia gravis[J]. Immunol Lett, 2009, 122:52-57.

[35]Terenghi F , Allaria S, Nobile-OrazioE.Circulating levels of cytokines and their modulation by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J]. Peripher Nerv Syst, 2006, 11(1):67-71.

[36]Baggi F, Ubiali F, Nava S, et al.Effect of IgG immunoadsorption on serum cytokines in MG and LEMS putients[J]. Neuroimmunology, 2008,201(201-202):104-110.

Analysisonliteraturedistributionandresearchstatusofmyastheniagravispublishedindomesticcorejournalsofneurologyfrom2005to2016

HUANGPan,XUMin,HEXiaoying*.

*DepartmentofNeurology,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SouthwestMedicalUniversity,LuzhouSichuan646000,China

HE Xiaoying,Email:102050228@qq.com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myasthenia gravis(MG) in domestic core journals of neurology from 2005 to 2016.MethodsThe literatures on MG published from 2005 to 2016 in 8 domestic core journals of neurology includingChineseJournalofNeurology,ChineseJournalofNeuromedicine,ChineseJournalofNeuroimmunologyandNeurology,ChineseJournalofNervousandMentalDiseases,InternationalJournalofCerebrovascularDiseases,JournalofClinicalNeurology,JournalofApoplexyandNervousDiseases,ChineseJournalofGeriatricHeartBrainandVesselDiseaseswere collected from Wanfang data base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 The retrieval results were analyzed.The type of document, authors, publication year, journal distribution, institutional information, citation frequency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bibliometrics.ResultsFrom 2005 to 2016,328 articles about MG were published in the 8 journals.These literatures were published mostly in 2005(43 articles,13.1%),and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literatures was the most inChineseJournalofNeuroimunologyandNeurology(147 articles,44.8%). The author who published the most articles was LI Haifeng from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8 articles,2.4%),the institution which published the most articles wa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23 articles,7.0%).Most researches focused on the fields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MG,etiology,early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MG,pathophysiology,while the progresses i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and nursing were lacking.ConclusionsChineseJournalofNeurology,ChineseJournalofNeuromedicine,ChineseJournalofNeuroimmunologyandNeurology,ChineseJournalofNervousandMentalDiseases,InternationalJournalofCerebrovascularDiseases,JournalofClinicalNeurology,JournalofApoplexyandNervousDiseases,ChineseJournalofGeriatricHeartBrainandVesselDiseasesare the important source to acquire domestic literatures on MG for medical workers. The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author, institution and region in these articles are dispersed. Studies on clinical treatment of MG,early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treatment of MG,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nearly 11 years.

myasthenia gravis;biblometrics

10.3969/j.issn.1006-2963.2017.05.011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黄攀、何晓英),内科(徐敏)

何晓英,Email:102050228@qq.com

R746.1;G353.1

A

1006-2963(2017)05-0357-06

2016-12-12)

(本文编辑:时秋宽)

猜你喜欢

神经科肌无力免疫学
预防护理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效果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六)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药师参与3例神经科临床药物治疗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