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绵城市概念下晋江市水利建设的几点看法
2017-10-19吕小妮
吕小妮
【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推进晋江水利建设发展,对海绵城市的构建具有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晋江市;水利建设
引言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因此,对如何从水利方面加快推进晋江海绵城市建设,发挥海绵城市的社会、生态、环境、资源、防灾等方面的效益,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洪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量和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大而深远。
1、晋江水资源现状分析
1.1水资源贫乏
晋江年平均地表水资源3.34亿m3,按照2010年常住人口198.64万计算,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8 m3,为全国及福建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0%以下,水资源十分缺乏。参照国际公认的水源紧缺指标标准,属于绝对贫水区。
1.2水质污染
随着晋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对水环境的破坏,沿河污水吐口数量众多,工业废水偷排排时有发生,城市面源污染直排入河,大多数水域的水质不达标,基本为劣5类,部分水体甚至发黑发臭。
1.3水安全不高
晋江市多数河流属独流入海,源短流急且降水集中,河道现状防洪标准较低,区域排洪排涝均靠自排,尚未建有规模较大的排涝排洪泵站,防洪排涝体系相对薄弱。
1.4水文化薄弱
滨水景观整体风貌呈现单一、乏味、破碎、不成体系,未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水文化设施、水文化景观,距离新型城镇化差距较大。
2、海绵城市内涵特征
国外海绵城市的本质是对雨水的管理,如美国低影響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等,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内涵一致,都是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具有自然循环的“绿色海绵”雨水系统。
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3、晋江海绵城市水利建设几点看法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结合晋江现状,水利建设应是将 “工程治水”变为“生态治水”,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促进城市顺畅“吐纳吸收”。
(1)从城市总体布局来讲,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河湖水系等作为导引,来优化城市总体布局,让“城以水为脉、城依水建、城水相连”,让水自然循环流动起来。
具体来讲,就是要立足当前水系、城市的发展现状,重新梳理规划城市水系,然后据此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总体布局,使城市水系、绿地、湿地、河湖、海洋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通畅的自然循环生态系统,减少因城市规划建设造成的水脉隔断,让人、水各安其位、各行其道。
(2)从水利建设来讲,就是要有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围绕水系的软化、柔化、净化,因地制宜、分区施策,让水渗、蓄、净、亲起来。
一是要围绕软化水系,提高亲水性。要以硬质护岸河段生态软化改造为重点,加快软化、美化市区水系岸线,同步增设一些亲水平台、亲水步道、生态浮岛和小型精品景观,提升水系的可达性、亲水性,建设生态优美的城市滨水休闲空间。
二是要围绕柔化水系,保留自然性。要积极践行“低影响开发”模式,转变浆砌石、混凝土的人工河道护坡整治理念,尽量避免河道裁弯取直、护岸硬化渠化涵洞化的现象,保留河道的自然蜿蜒,同时加强城市池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
(3)从水服务功能来讲,就是要立足解决河流源短流促,季节性断流问题,规划建设一批城市蓄水、调水设施,让水活起来。
一是蓄滞雨洪。要充分发挥水库、山围塘的蓄水、调节作用,以“一库一公园”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雨水生态蓄留绿地和洼地,增强库塘的蓄积雨洪、调节补水能力。同时,规划建设一批人工湖(滞洪区),提升雨洪资源利用率。
二是引调活水。要依托现有157km农业灌溉渠系、抽排水泵站和引供水工程等,规划建设全市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将乌边港北部水域(由南低干渠补水)、南高干渠(待引水第二通道建成后,将成为备用水源)富余的水量,由北向西、向南调度循环至全市河湖水系,增加河道生态基流,提升河流自我修复能力。
(4)从水生态文化来讲,要以水为脉、串珠成链,融合特色文化景观,建设城市生态文化景观廊道,让水美起来。重点建设三大水文化廊道:
一是中心城区水景观廊道。依托九十九溪流域,串联第二体育中心、江滨公园、绿洲公园、晋阳湖和田园风光区,通过打通九十九溪的绿道、水道以及实施九十九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鞋坊城人工湖等项目,全面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景观风貌,打造中心城区水景观廊道。
二是晋南水生态廊道。依托龙湖、虺湖,串联前村水库、钞井溪、虺湖、龙湖、湖漏溪、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等周边水系,构建十字型水网体系,通过实施龙湖虺湖水资源保护、钞井溪生态水域治理等项目,连片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还原虺湖原有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风貌,建设晋南水生态廊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5]7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R]
[2]住建部(建城函[2014]275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S]
[3]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