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处理旷课学生的劝服艺术研究
2017-10-19江文澜
江文澜
[摘 要] 由于高职高专类学生的自身特质,较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在自律与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旷课行为。随着旷课现象的增多,这也成为辅导员谈心谈话教育工作的重灾区,劝服学生戒除旷课恶习是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如何有效地改变旷课学生的固有态度,从而制止旷课行为的发生是此类谈话教育的重难点。
[关 键 词] 劝服艺术;谈心谈话;传播学;大学生旷课;态度改变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257-01
关于“改变旷课学生的态度,进而转变行为”的话题与传播学中“态度改变”研究相近,早在20世纪中期,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曾对劝服艺术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探讨“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能够最有效地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某种态度”。
教育第三步“纠正观念”体现辅导员的劝服能力,劝服方式与技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谈话教育的最终效果,然而劝服方法无定则,应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制定独立的方式方法,比如适合于甲同学的劝服方式,未必就适合乙同学。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劝服方式也在与时俱进,这里根据工作经验总结了三种常用方法。
一、刺激法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更渴望被周围人认可或赞扬,争取荣誉、攀比较劲、不服输的心态是他们的青春特质。优秀的学生以此谱写人生篇章,旷课学生则呈现在学习以外的环境,比如常见的追求物质的虚荣和对金钱的攀比。因此,辅导员化心态为力量,力尽其用,谈话教育中适时引入旷课学生周边的榜样案例,通过分析榜样的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引导学生认识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找出自身不足,借青春特质激发对学业、素养的追求,重燃学业激情。
二、定位法
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少大学规划,有些学生从选择院校到专业填报都是父母经手,缺少学习兴趣性、主动性、目的性,在旷课学生群体中尤为严重,他们普遍不清楚现在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未来想做什么、打算如何实现,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因为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他们的前进方向模糊,极少部分是存在厌学和退学的态度,针对前者,辅导员此时的谈话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帮助學生理清学习思路,解答学业困惑,就相当于清除学生的路障,让他们尽快找寻到方向。
此类学生较多出现在临近实习的前一个学期,由于实习工作的压力,学生心态容易变得浮躁,急于提前就业实习。我曾碰到一名旷课学生在学业和工作之间摇摆不定,因今后无意从事专业对口工作,所以急于实习工作。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我给他指明学业和实习之间的权重关系,指明当前最重要的目标是顺利毕业,否则肄业、结业影响未来就业实习。简言之,优质实习的前提是完成大学教育。
三、驳斥法
驳斥的目的在于修正学生对待旷课的偏见,通过调查旷课
学生发现:他们一致认为“只上对就业有用的专业课,不愿上对就业无用的非专业课”,对非专业课如公共课、人文素养课等,普遍报以“不重要、无所谓”的态度。这种以“实际效用”评定课程的方式,则透露出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功利主义”心态,凡事看得见效果、利益的,就去做,一时看不见效果、利益的,就不愿做,这受当前浮躁、快节奏、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人都急于求成,加上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人们缺乏耐心,缺乏忍受寂寞的心性。类似于“专业课有用,非专业课无用”的思想,还有一种关于“读大学无用论”的观点也盛行于旷课群体中,此类思想很难凭借辅导员自身经验进行劝导,而我们的人生经历又不足以让学生产生信服感。
针对此种情况,一般采用名人名言的劝导方法,引荐一些社会权威、知名人士的话语或思考。比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在某次公开演讲里,提到“有人讲比尔盖茨大学没读完,还有杨致远,全世界也就一个比尔盖茨和杨致远,我认为这种概率不能去学,大学不读,出来创业,总有一天是要后悔的,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关于专业课和非专业课有无作用之争,我们也能从马云的一番成功言论中,找出充足见解:“尽管大学里你学的东西未必对你有用,或者你大学学的东西跟你的成功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大学体系学习对你是有帮助的。我见过很多成功者,所有成功者都是学习能力很强,都很乐观,都不抱怨别人。”
参考文献:
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