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函授“互联网+”课堂与面授课堂的教学融合

2017-10-19徐风国,张晖,孟凡美,沙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面授函授互联网+

徐风国,张晖,孟凡美,沙丹

[摘 要] 成人函授课程利用“互联网+”课堂探索函授教学的新模式,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还能缓解函授学生的工学矛盾,是值得探索的函授教学改革措施之一。通过探索函授“互联网+”课堂与面授课堂融合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教学实验证实了该模式与函授的“教与学”都相得益彰。拿捏好互联网课堂与面授课堂的比例,是函授教学新模式探索的关键。

[关 键 词] 函授;“互联网+”课堂; 面授课堂;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192-03

一、引言

成人函授教育满足了成人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追求,得到广泛认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函授教育利用“互联网+”课堂进行教学可以丰富函授课堂教学的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增强上课的“便利性”,因而“互联网+”课堂在未来必然成为函授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研究新型函授教育中“互联网+”课堂的应用问题对函授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函授教育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保障一定数量的面授教学课时,辅助自学环节等,经考核合格后,即完成课程学习。不同于网络教育是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在函授教育中融合“互联网+”课堂与面授课堂的教学实施要有三个重要前提,首先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其次能保障教学质量有提高,最后缓解函授学生的工学矛盾。函授中实施网络教学如何与函授自身课程相互融合?如何实施能够保证函授课程本身的独立性,不至于与网络教育混同?解决好这些关键问题才能实现用“互联网+”课堂手段提升函授教育的质量和层次的最初目标。

二、函授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函授课堂互动难

函授学生来源于各行各业,对函授课程的态度不一,大部分学生将拿证书视为函授教育的唯一目的,班级凝聚力低,许多学生对面授环节不重视,总觉得届时参加考试通过就行,甚至有学生认为函授教育就是混文凭,不到学校来考试也不来上。即便上课也并非自愿,有的学生认为上课也是被制度逼迫的,课堂思考和讨论就更没有积极性了。由于不是出于自愿的原因,函授课堂教学很难形成互动。

(二)函授教育工学矛盾恶化,面授机会少之又少,教师授课热情被打击

选择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习形式的学生大部分有工作单位,一方面是所在单位员工的整体素质、学历及能力提高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个体考虑有利于将来的发展或专业技能的提高,几乎都是考虑利用工作外闲暇时间学习,工学矛盾相对较为突出,学生所在行业的特征、工作外时间不一定相同,很难形成一致,从高校来说,函授教育一般要求每学年200学时的面授教学,折算下来最少也需要20天左右,所以要安排每学期10天左右的面授课堂教学。对有固定工作的人来说,每年要在非工作时间中再挤出20天的时间是非常困难的,必然要占用一部分工作时间,有的学生根本没法请下假来,干脆就不来参加面授。

随着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规模日益增加,首先,安排面授课堂是一项系统繁杂、工作量大的教学的任务。学生缺乏课堂学习的能力和基础,学生本身的文化基础太差,专业知识也非常有限。其次,大学里继续教育学院的师资基本都来自本校的教师,对函授学生没有足够的认知,学生上课往往感觉难度较大,难以驾驭教学内容。再次,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看法也各有千秋,有的非常在乎面授机会,希望老师多多指导,积极教学。也有些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对所学内容缺乏求知动力和愿望,来上课也是浑浑噩噩。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教师的教学热情、教研水平来源于学生的参与和高效的反馈,提升课堂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实践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来源于与学生丰富的互动,有许多常年教学评优的教师甚至坦言,课堂上学生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当堂课老师的讲学兴致和授课绩效,如果能够得到较多学生的反馈,老师的上课热情直线提升,学生和老师都能从课堂中得到满足和愉悦。反之,函授教学的课堂往往是门可罗雀,学生三三两两,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课堂表现,也制约了函授的教学质量。

少量社会力量办学时,对课时要求视而不见,有的甚至就是复习考试环节,没有整体教学过程的规范与实施方案,造成了学生参加课堂面授的信心动摇。

三、“互联网+”课堂与面授课堂融合机制探索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導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互联网+”是移动网络的新型应用平台,信息的传播瞬息之间,获取数据和信息非常便捷,信息获得者可以选择自己的时间、空间及地点等,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视频公开课及在线课堂等大数据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不断发展与壮大,学习终端延伸到移动设备。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继续教育,传统面授课堂对学习者来说,合理、适度推广“互联网+”教学课堂,打破时空、地域等界限,可利用零散的碎片化时间学习,可缓解工学矛盾,在保障函授教学的同时,适当考虑学生学习的安排,让学生自学学习。

高校通过多年的数字化平台与资源的建设,时刻探索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的新模式,搭建依托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教学、学习、互动的数字化资源共享远程教学与培训平台,整合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行业高校间合作、校企合作及区域高校联盟等可利用的数字化资源,在云端提供“互联网+”课堂,为继续教育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手段。

高校在函授教育面授课堂中引进“互联网+”课堂是对传统教育效果的拓展,不是替代关系,更不是有了“互联网+”课堂就不要面授课堂,而是结合面授课堂面对面教学与“互联网+”课堂个性定制自主选择的各自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探索“互联网+”课堂与面授课堂的融合机制,高校继续教育学院通过样本实验考查课程融合的机制。方法是选取一些专业课程,在保证总教学课时的前提下,适量减少面授课时,一开始减少大概五分之一面授课时数。通过实施“互联网+”课堂的来补充五分之一的面授课堂课时,待到一段时间课程结业后进行问卷调查,百分比八十八的学生愿意通過平台学习(见表1),且效果并不比面授课堂的效果逊色,更多学生愿意完全用纯“互联网+”课堂来完成函授教育的学习,并表示愿意尝试时间安排在网上授课课时,为了证实互联网授课是否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继续教育学院通过样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尝试,将授课比例改变为3∶2,增加了互联网的授课比例,结果学生还是愿意更多网络教学(见下表)。

在访问中,学生也坦言老师互联网面授的方法比较新颖,教学方式灵活,他们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学习,希望学校多安排这样的课程方式。比起枯燥的自学方式,他们更喜欢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推出的“互联网”面授的方法,老师模拟上课进行全程录像,学生可以从平台进行跟评,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跟帖的方式向老师提出,老师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解答。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也没有降低课程的吸引力。

四、“互联网+”融合的实践探索

用五分之一的面授课堂教学课时,用“互联网+”课堂来补充,一般会形成“面授课时10天=面授课时8天+互联网+课堂6天(折算面授课堂教学2天)”,经相关函授教学班尝试数据显示,能够提高到课比例十分之一左右,学生学习内容或纯授课的效果比传统课堂更佳。

在函授入学教育的环节,辅导学生进行远程网络学习,借助于“互联网+”课堂从事课前、课中、课后复习,满足部分学生在课程结业后的还想进行有关知识点学习的愿望,提供给学生进入远程平台ID及KEY等,开通相关专业涉及的所有课程,要求学生每门课程至少保持60课时(折算6天左右)的学习,通过视频课堂学习、提出疑问、完成相关学习章节的作业及定期测试等,边学习边巩固,消化掌握后再学习后续的内容,远程学习平台全过程记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节点,在课程学习进度上显示学习情况,并按规则计算学习的考勤分。

课程教学质量指数的分析显示,纯面授课堂教学,没有实施“互联网+”课堂,课程安排教学40课时,到课率整体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三左右,考试出勤率百分之八十五左右,课程考试通过率百分之九十五左右;面授课堂一直没有参加的学生比例千分之四左右,课程的学习跟其他年级补课程学习;实施“互联网+”课堂与面授课堂教学融合,课程安排面授教学32课时,“互联网+”课堂学习安排30课时学习(折算面授课堂教学8课时),到课率整体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考试出勤率百分比九十二左右,课程考试通过率百分之九十七左右,两种方式混合一直没有参加的学生万分之十五左右,课程的学习跟其他年级补课程学习;整个班级毕业率较以前同类班级提高百分之三左右,获得成人学位率提高百分之二左右。

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函授课程的“互联网+”教学中非常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素材与社会实践的内涵,教师授课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课堂氛围灵活,质量有显著提高。

五、学生对“互联网+”教学的认可度和感受

通过将传统课堂融合,将课前自学、授课内容与社会实践反映的知识需求挂钩,学生选择学习时间灵活,不影响学生本身固定职业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高校提前1个学期就将下学期的授课计划、“互联网+”学习课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自学。面授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与练习,通过问卷调查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疑惑,平台学习时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评分标准,以督促学生预习科目。

各课程面授课堂的调查问卷交由具体管理人员,分类统计后,在面授课堂教学前20天左右反馈给老师,授课老师针对难点和疑惑做好授课准备。除了理论讲解之外,重点给学生讲解问卷统计的难点和疑惑,学校将每次问卷内容装订成册,作为学生学习课程的辅助学习资料,真正做到授课内容与工作实践的知识需求挂钩。

学生参加学习的时间的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质量比以往提高了很大层次。同时,学生表示为了督促相关课程的学习,面授也是不可或缺的,老师可以在面授课堂上针对学科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也可以当面辅导学生的课后练习,学生感觉到面授课程更加重要和有意义。受访学生向学院反馈,比起以前完全没有准备的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把课本从头到尾讲一遍,听得云里雾里,因为短时间内要把全书的内容过一遍,因而老师讲得很快,学生全程都很吃力,互联网课堂迫使学生在讲课之前就做了预习,已经了解基础知识点后,再来听老师上课就感觉有的放矢、读写自如了。

六、结语

高校探索函授“互联网+”课堂与面授课堂的教学融合,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社会效果,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兼顾个性化的需求,具有灵活性、方便性、实用性,打破了教育在地域和时空上的限制,保证了更多的学习者同时在线,对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当然,探索函授“互联网+”课堂与面授课堂的教学构建融合需要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高校积极利用各类资源丰富“互联网+”课堂内容,在政策和许可的范围内认真钻研,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张银玲.“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新形式及其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

[2]徐风国.高校远程教学联盟平台及课件资源共享建设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2(6).

[3]骆玮.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应用型技术院校“互联网+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7,27(1).

[4]陈友.网络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职业能力体系研究[J].亚太教育,2016(4).

[5]陈琳.中国教育信息化20大庆之年新发展: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6(2).

猜你喜欢

面授函授互联网+
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成人学历教育网络教学
自学
自 学
回忆《诗歌报》函授
最新速生芽苗菜生产技术快速致富函授
加强管理,促进高师函授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