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问题及建设策略分析
2017-10-19梁瀛尹
梁瀛尹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坚持以社会主义办学为宗旨,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地位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国情、思想道德、法律常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长此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创新性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难点。从现阶段的慕课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问题着手,系统化地从学校、师生、平台自身建设几个维度分析,从而对慕课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136-01
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以及学习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上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阶段的教学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采用一种辅助教学模式——慕课。在慕课浪潮的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进行创新性变革,许多师生因此而受益,但也仍需要不断改进。
一、慕课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实践困境
(一)课程平台层面
与传统课堂不同,慕课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设计的慕课讨论社区平台还不足以形成一种严肃的学习氛围和班级载体,然而讨论社区平台所包含的信息化技术支撑能力有限,学生的学习激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学多媒体加载过慢或视频出现卡顿现象,学生的学习持续性和学习兴致会大打折扣,学习质量也因此无法保证。
(二)教师层面
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慕课化的课堂中教师较少与学生面对面接触,而在视频观看过程中师生无法直接进行问题解答,仅仅依赖学生在组件设计的平台讨论区中发布的相关问题进行留言解答,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大量交流。从教学方式来看,虽然“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是慕课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的主要方式,但很多学生反应教师“换汤不换药”的视频教学方式并未体现出明显的革新。因此,任课教师无论是面对线上视频教学还是线下实体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等方面都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三)学生层面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学生都依赖于被动式接受教师的讲课内容。在慕课模式下这种形式已基本上改变,学生需要自主在线上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线下学生需要在讨论课搜集资料以解决问题,并且自己做展示准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能力是该教学模式重点强调的,但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共同组成的考核方式,学生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面对和适应考核方式的新变化。
(四)学校层面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切实承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然而部分高校对在线课程教学仍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慕课教学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若学校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投入难免也受到限制,导致建设高水平的慕课课程成为无稽之谈。
二、慕课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策略分析
(一)课前准备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可与部分擅长该内容的教师合作录制大约4段微课程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间控制在8~10分钟为宜,构成1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可在学习平台上发布课程信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在網上注册学习。教学团队的教师统一管理汇总学生的注册信息,并依据注册情况进行班级管理。学生可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引导下进行某一课时的线上自主学习。
(二)课中阶段
组织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是慕课化教学实体课中教师的重点工作,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可利用慕课平台实现有问题的实时解答。可利用诸如人人网、博客、微博、朋友圈、易班等网络平台,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笔记。对人文类课程来说,此类的线上互动和讨论非常重要,在学习平台上不同观点的交流往往能激发新的灵感和火花。
(三)课后阶段
学生在慕课模式下的期末考核仍旧采用线上测试的方式参与完成,此方式可避免空间的限制。此类考核方式要求教师和教学团队必须设置一套完备的在线试题库,进行合理的试题管理。主讲教师安排授课专题,设计调研内容,助教带领学生小组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PPT、视频、调研报告或其他载体的形式将师生实践教学的精彩过程呈现出来,发布在平台中的论坛或社区上进行公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