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2017-10-19赵明杨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2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大学生

赵明 杨云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对青年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新形势下,社会需求对合格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多元化,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只有坚持遵循教育规律,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现代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094-02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新的时期,能否科学、全面地认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对于我们能否深入探索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职业素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职业是指人们根据社会需求,利用自身能力,进行劳动并创造出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依法获得一定报酬,从而满足自己正常的物质或精神生活需要的工作。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时展现于外的综合的修养表现,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多个方面。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其职业过程中将其综合素养通过工作折射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内化素养在职业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包含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范畴,由内而外,对外化素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外化素养指一个人通过后天的练习,掌握的包括语言、专业知识、微机操作等技能范畴的素养,主要在于后天的学习,并在实践中日渐成长。

现代职业素养体现了现代职业特点,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要求,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是后天养成而内化于心、外表于形的一种表现形态,在人一生中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涯发展过程中逐步学习而形成、强化和完善,职业技能不同于前三部分,前三部分无法度量,但职业技能是职业世界對一个人的客观要求,可以通过数据等模型进行检测,是社会招聘人才、员工任职的最基本条件之一。现代职业素养的内涵体现了教育方针的规定性要求。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对自身发展具有未知性。现代职业素养的培养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做好铺垫,是保证全面而深入地贯彻教育方针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棵大树,这个人的职业素养就仿佛这棵大树的根系,用以吸收养分,补充能量,而这个人外在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状态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枝和叶。只有根系发达,才能实现枝繁叶茂。

二、人的全面发展观与现代职业素养的辩证统一

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结合我国国情而提出的,因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法理,它不仅为现代职业素养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也是对中国教育优良传统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是一致的。现代职业素养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现代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大学生就人作为主体而言对内、对外共同成长发展。对内需要理性认知自我,完善人格,明确发展方向;对外需要结合自我特质,适应周围环境。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掌握适合未来需要的职业技能,在坚持因材施教的同时,又有适合个性特征的发展方式,这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现代职业素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现代职业具有时代鲜明特征,同时也继承了我国传统行业经过历史发展而留存下的文化精髓。现代职业素养非常注重从传统教育中挖掘和汲取育人智慧,在丰富现代职业素养内涵的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特质的传承和发扬。现代职业素养是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特质需求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框架,它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大学生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的继承和发扬,彼此相辅相成,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三、大学生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的新举措

社会发展对学生评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已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启发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通过新的措施,不断巩固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社会环境基础以及法制基础,这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而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这里的“新人”也就是“完人”。

(一)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为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敢于担当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在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的全过程中贯穿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高校在教育实践中,第一,要充分掌握好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认知,实现自我提高;第二,努力搭建教育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工作的成效,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好为学生全方位服务的工作;第三,通过政校企融合,加强技能训练和考评。通过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职业准入意识,满足社会对劳动者的有效需求;第四,要强化法治法规教育,教育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正确的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加自律意识;第五,要开展立体化的德育,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依托“互联网+”,创新教育方式和形式,让“平面化”的德育工作向“立体化”转变,要加强对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引导,教会学生如何筛选信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以学生为本,实现教育发展观与学生发展观的和谐统一

教育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其前提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教育一盘棋的思维理念,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为本,面向所有学生,尽可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谈心、交心,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求、所思、所为,成为学生的知心好朋友。二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会在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反转课堂”,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于细微之处探索对学生的高素质培养。三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对文理科学生都非常重要,因此要打破障碍和束缚,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构建有效团队。四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容易给年轻人带来无形的压力,因此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手段,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合理、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五要贯彻“爱”的教育。这里的“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情感,而不是狭义上的“爱”,它能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

(三)做好统筹兼顾,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培养出能满足未来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原则,全校上下一盘棋,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与价值,关注学生个体与个性特征的发展,量身订制,实施个性化发展战略。二要采用差异化的课程教学,找准适合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切入点,整合资源,总结经验,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同时,结合学生生源的新情况、新变化,融入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工作过程的系统要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开展差异化教学,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三要强化校企深度融合。为了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加强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會及学生的融合,在政策对接、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师资混编队伍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资源共享,为行业内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贡献。四要注重能力发展,突出技能养成。创造条件,把教学的一线课堂前移至生产的现场,在现场结合实际,详细讲解操作要求并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感受、提升,此外,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把他们塑造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社会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个性化发展已然不能作为“发展个性”的代名詞,而现代企业更多要求以“90后”“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具有比较专业的职业技能,更要求其具备完善的职业素养。现代职业素养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包含了思想道德发展、社会责任感、法律素养等内容。高校应当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出更多人格独立完善、贴近社会需求、个性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龙银成.基于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的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通讯,2013,4(8):48-52.

[2]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龙银成.论现代职业素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2,12(S1):102-10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大学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爱的职业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