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逆境中抗逆力的作用机制
2017-10-19王凯旋
王凯旋
[摘 要] 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对就业逆境的应对措施和心理调节能力仍然很薄弱,究其原因,是学校对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教育力度不够。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所陈述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大学生逆境中抗逆力的对策,旨在为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大学生;就业逆境;抗逆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066-02
2015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季”,而2016年被称为“更难就业季”。我国自1999年以来开始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截至目前,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已由2001年的114万人激增到2016年的765万人。根据人社部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毕业人数加之中职毕业生和去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2016年待就业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之多。根据教育部的调查,我国留学生人数已经由1978年的248人增长到2015年的40.91万人,回国人数累计达到221.86万人。在调查中,有79%的留学生回国发展意愿强烈。而在回國的留学生中,80%具有硕士学历,10%为博士学历,“海归”的加入无疑使新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上一层楼”。在国家化解过剩产能造成的职工下岗和经济下行重压之下的企业缩减用工量的背景下,2016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毕业即失业”这部分群体我们称之为新失业群体。相对于旧失业群体,他们拥有更加丰富的基础理论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但在重压之下很可能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不但会对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也造成了我国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在当前的就业逆境中增强毕业生的抗逆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大学生存在就业逆境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要从家庭、学校和毕业生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从家庭方面看
家长对大学生的期望过高,给自己的孩子压力过大,总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个收入高、稳定的、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这个因素直接导致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好高骛远,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浪费了很多就业机会。
(二)从学校方面看
1.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授课方式老套,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课堂氛围极差,睡觉、旷课现象极其普遍。
2.重理论,轻实践。许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沿用老套的“灌输式”方法,而很少涉足实习基地或实验室的建设。
3.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笔者与他人的交流得知,现在很多大学对就业指导重视程度很差,就业指导教师也是才毕业的毕业生,本身就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特点很模糊,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很难形成系统化、合理化的认识。由于缺乏训练,很多毕业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等能力都不是很理想,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是很不利的。
(三)从學生方面看
1.缺乏就业准备。通过笔者的调查,毕业生对于个人今后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很明确的仅占一成,比较明确的占五成,有四成的毕业生仍然处于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很迷茫的状态。
2.定位问题。定位是否明确对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会起到非常直接的影响。通过笔者的调查,有的学生在个人能力、学历、学校知名度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对薪资、对单位抱有较高的幻想,这其实是很不实际的。
3.能力。孔夫子曾经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大学生在就业遇到瓶颈的时候很多都是在怨天尤人,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事情的缘由。就业竞争拼的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当前求职人数来说,职位供给远远不成比例,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仍然有人能得到一家甚至多家公司的青睐,而这恰恰说明了个人能力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说不要怨天尤人,反省自己有没有从事这个职位的能力才是关键。
4.心态。心态问题主要反映在面试环节上。这里主要会出现两种状况:(1)在等待面试的时候了解到竞争的对手要么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要么是研究生,这时求职者就会有心理障碍,影响临场发挥,最终导致失败。学历固然是用人单位考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却不是唯一因素,因此求职者要摒弃等级观念,做好准备,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2)在面试过程中,面试者无法很好地回答面试官所提出的问题,面对此种正常现象,很多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会出现思维情绪的混乱,影响其求职面试结果。
二、抗逆力的作用机制
抗逆力(resillence),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或韧性”。在物理学上,抗逆力指物体在受到另一物体压迫时的恢复能力。抗逆力最早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用来描述个体通过一系列行为使自己免受伤害或挫折影响的能力。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态过程,是可以通过培养进而完善的一种良好能力。
1990年,Richardson等人通过资料总结和实务研究,提出“抗逆力模型”。
(一)抗逆力是激发的结果
抗逆力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它始于生命的开始,终于生命的终结,当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抗逆力就像没有被发现的宝藏潜伏在人的体内,并不会被激发。而一旦困难、挫折来临时,抗逆力就会被激活,它会像我们的白细胞一样,在危险的时候聚集力量帮助我们平稳地渡过难关。抗逆力可能被唤醒,可能被埋葬,而帮助我们唤醒抗逆力,激发潜能的外在条件则为逆境和压力。
(二)保护因素在生命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如果外部的压力和挫折出现时,个人和环境的自我保护因素将自动响应,这些内部因素会与外在因素交互作用。如果个体或环境具有适应性、有效性和适当的保护因素,则可以产生两种能力:(1)自我平衡能力,它会确保个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保持镇定;(2)抗逆力,它可以使我们进行自我调整、处理压力,从而获得健康的发展方式。
(三)功能失调不是逆境的唯一结果
个人的心理扭曲意味着保护因素不能够很好地抵御和应对压力与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方式可能会出现如下变化:(1)功能失调,比如,出现酗酒、吸毒甚至犯罪或自杀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2)丧失性重构,自我认知不明确。比如,自尊心差导致的自卑甚至自我否定,从而丧失生活的激情和某种能力的缺失等;(3)平衡性重构,个体能够保持稳定状态;(4)抗逆力的重构,激活生命潜能,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进而战胜逆境,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四)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个体抗逆力的形成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可以协助个体形成抗逆力的内在保护机制,因此,它对抗逆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现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它犹如一粒种子,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对种子的生根发芽更加有利。如果个人面对压力与挫折能夠展现出良好的抗逆力,主动调整个人的状态和方向,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那么他就可以顺利渡过难关。
三、提高大学生的抗逆力的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前文提到,现代大学多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老套,因此教育效果十分不理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教育模式不无关系,单一进行理论的传授的缺点一是课堂内容多且集中,学生消化有困难;二是课堂环境索然无味,学生学习没兴趣;三是实践环节落实不强,学生毕业没出路。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安排中夹杂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
(二)“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
当前很多学校对于招生工作十分重视,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就业问题却极少问津。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人才培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说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包分配已经不可能实现,但学校一定要把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进行结合,了解社会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培养计划。
3.社区和家庭要帮助大学毕业生重塑自我
当代毕业大学生数量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心理落差比较大。这会对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造成极大的打击。针对这一现象,家庭和社区要积极开展工作,帮助毕业生找到自身的优势,发掘自身潜力,树立积极的个人形象,重塑就业信心。
(四)注重个人提升,尤其注重心态的调整
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获得社会的认可。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情况,首先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加强个人的建设。其次要把个人的努力方向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点常常產生冲突,比如,企业比较关注求职者的学习能力、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同时抗逆力的作用机制说明大学生在就业逆境过程中出现消极的情绪是正常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相信人类自身的力量,放缓就业速度。
(五)合理确定择业目标
在择业定位上,首先要明确定位不能太具体,不要局限在某一个职业点上,只要从大的方向上基本吻合即可。很多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只关注自己感兴趣或者薪资比较优厚的职业,这样就会使自己的择业面大大缩小。但是如果一些学生从小的梦想或是出于家庭的原因想做某一件事,并且自身和家庭也为了自己的理想做好了准备,那么笔者认为是这种途径是可行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只要自身的就业方向和用人单位的基本相求相符合,不妨可以考虑签约,在工作当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种方式比较现实也比较实用,不要去寻找唯一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拓宽思路,扩大自己的求职面。
参考文献:
[1]高中建,李鹏军.“新失业群体”就业困境的“抗逆力”介入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1):6-9.
[2]李旭培,时雨,王桢,等.抗逆力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积极应对和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3(1):114-119.
[3]刘劲松.论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的激发与培养[J].江苏高教,2013(4):127-128.
[4]朱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3(9):94-101.
[5]王克.浅议新时期大学生的抗逆力[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4):36-38.
[6]王克.优势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状况研究[D].西北大学,2011.
[7]张婷婷.大学生逆境应付方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