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2017-10-19熊娅

企业文化 2017年21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私德公德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在物质生活小康的同时,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小康。核心价值观是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中央出台的正式文件,到全国各地各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无不显示了我国政府对社会公德建设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市场经济中利己主义盛行等多种原因,造成我国公民道德素质虽有提高,但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交往中公德缺失现象仍然十分明显。我国公民社会公德缺失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文明礼貌行为、待人冷漠;第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破坏公物;第三,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

一、对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受传统社会影响公德意识比较淡薄

梁启超先生说过“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1]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人們的知行更侧重于私德的培养,受益者多限于熟人圈子,而公德则易成为大家品德修行忽视的点。公德是为社会大众所认同的,具有无形监督力,私德系为自己的内在修养,常在个体独处时体现,二者可互相提升,但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公德比私德更具有约束力和影响力。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提高越来越离不开公民公德的培养,但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公德意识淡薄仍然比较突出,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和交往中公德缺失现象十分明显。

(二)市场经济中“重利”思想影响下“轻义轻德”的产生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水平飞速提高的同时,“一切向钱看”的趋利性越来越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导致价值底线处于了被遗弃的边缘,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论、“笑破不笑娼”、道德滑坡现象越演越重,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对失德行为的羞耻感越来越低,情义、义气、美德、公德、品德被抛弃在角落里,越来越被人民所忽略,甚至是轻视。可以说,市场经济对社会公德的缺失有着不可推荐的责任。

(三)经济水平的发展影响市民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迫切性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需要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的需要也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安全需要包含了道德保障需要,尊重需要包含了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包含自身道德素养的追求。这些关于道德的需要都离不开公民自身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任务艰巨,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现实导致大层面上国家社会将更多资源放在经济发展中,小层面上公民将更多精力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最终影响国家对社会公德感的重视程度,影响公民追求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特别是社会公德水平需要的迫切程度。

二、解決社会公德缺失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系统且长效的公德教育

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系统开展公德教育:1.家长要成为培养孩子公德习惯的导师。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可以说,儿童是成为“参天大树”,还是成为“歪脖子树”,很大程度上依靠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通常重私德教育而轻公德教育,因此,现代家庭教育中社会需要引导父母重视公德教育,让他们在言传身教的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公德习惯,引导他们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如排队、文明让行、与陌生人的礼貌用语、保护公物,公物非私有化等等。2.注重公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过程中,施展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双重公德教育。3.全面开展社会教育,强化公民公德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社会公德教育培训、矫正、补充、巩固的重要作用,并在社区教育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行为倡导活动和践行公德榜样实践活动。

(二)健全细化公德法规,加强对公德缺失行为的法律管制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的紧密结合。具体为将社会公德与已有法律法规相结合的部分进行强化,将重要社会公德内容以法律条文形式固定下来,并注重这些内容的宣传教育,普及公民公德法律法规常识,让公民养成“不能犯”的法律意识。其次,细化违犯社会公德的惩戒法规和开展严厉地经济制裁,加大违犯社会公德行为的处罚力度,让公民养成“不敢犯”的意识。最后,加大对遵守社会公德行为的褒扬力度,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倡导良好公德行为的发生,杜绝“见义勇为变讹诈”等恶劣现象的产生。

(三)加强社会舆论对公德教育的宣传与监督,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社会传媒对公德行为的宣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某些媒体对社会不良事件的过度宣传,遏制了良好公德行为的发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恶无善报”的恶劣印象。因此,应正确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大社会主流文化宣传力度,注重正能量的宣传,树立公德榜样。同时,利用社会舆论加大对违犯公德行为的监督,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羞耻感,形成“人人爱社会,社会为大家”的良好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民说[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62).

作者简介:熊娅,女,汉族,1987年2月出生,贵州安顺,中共安顺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私德公德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公德培育的启示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仁爱”与职业教育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