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10-19姚悦铃
姚悦铃
【摘要】近年来,河道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开展,治污工作效果显著,河道水质得到改善,但到目前的治理阶段,部分河道状况仍不容乐观,接纳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多种混杂污水,水质处于劣V类状态。经过调研搜集数据,本研究选取杭州市7个区54条河流作为水质分析对象,基于单因子指数法为每条河流的状况赋值,对各区的总体水体状况作出判断,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水质状况;单因子指数法;河道治理
1、引言
近年来,杭州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河网众多,而河道整治涉及面又相当广,经过两年多全面撒网式的治理,多数河道水质已摆脱劣V类水的水质状况。但各区治理效果存在差异,原河道生态状况,排污源数量,城市基础设施差异,排水体制差异等都将影响目前制水成效。因此需要进行多方调研考察、数据分析,找出症结所在,进行新一轮有地区针对性、有具体河道针对性、有污染原因针对性的强化治理过程。
2、河道水质分析方法——单因子指数法
目前常用的河流水质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单因子评价法、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神经网络法等。
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现行国家水质标准中已确定评价原则,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选择水质最差的单项指标所属类别来确定水体综合水质类别。
其方法是首先要确定该水体评价标准,再用水体中各监测指标的监测结果对照该指标的分类标准,确定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在所有水体指标的水质类别中选取最差的水质类别作为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该方法简单明了,可直接了解水质状况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环境监测系统划分水质类别的评价方法。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若某项指标严重超标,已不适于饮用却仍评为可作为饮用水源地的一类水,将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威胁。
3、水体治理效果分析
杭州市河网密布,全市分布1400多条河道,本课题研究主要目标为城市河道,为此选择了杭州市七个区分别是上城区(6条)、下城区(7条)、江干区(7条)、西湖区(10条)、拱墅区(9条)、滨江区(7条)、萧山区(8条),处于城区的54条河流,取2017年上半年水质数据均值进行分析,以河道某断面处溶解氧含量、高猛酸盐含量、铵盐含量、总磷含量四个指标作为判断依据。经过调研取值,依据单因子指数法,将每条河道各项指标划分类别。
在此基础上,对各指标在各区的分布情况作汇总,汇总情况如下表1所示。
为考核各区整体水质状况,分别给水质标准赋值,I类水质得分5分,II类水质得分4分,III类水质得分3分,IV类水质得分2分,V类水质得分1分,劣V类水质得0分。以上城区为例,计算含氧量得分:4/6*5+2/6*2=4分,一次计算各区各指标得分即可从整体分析出各区水质治理成果,经计算得如下表所示结果。
由表4可得,(1)萧山区与拱墅区所选河道的含氧量、氨氮、高猛酸盐含量得分较低,而总磷含量江干区与萧山区得分较低;(2)上城区各项指标的得分均最高。
依据上述计算结果,针对目前水质较差的区,对河道进行查看,并查阅相关资料,这几条河道水质不达标主要是铵盐含量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其水质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存在多种原因。
(1)城区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甚至有居民种植蔬菜,污水未完全进行截污纳管,部分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河铵盐、总磷含量迅速上升。例如神龙桥河、山阴河、护城河等。
(2)工业污水与建筑工地偷排泥浆,例如济民河、隽家河、花园港河等严重影响河道水质状况,特别是目前杭州房地产业的发展,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泥浆偷排防不胜防,雨污混流给河道带来了自凈负担。
(3)从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区域城中村务工者集中,此处居民生活密度较大,生活垃圾产生量是一般地区的几倍,河道承受的污染也相对严重。
(4)河道源头同为受污染河道,例如五甲河,水源来自北塘河与解放河,两河水质常年处于氨氮、磷超标的劣V类水水体,加之暴雨时雨水会裹挟部分生活污水进入河道,造成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增加和沉积,所以在北塘河与解放和达标前,五甲河治理指标不治本。
4、建议及措施
(1)从制度上,继续推行河长制,加强巡河力度,严惩偷排泥水、工业废水的单位;河道信息公开,呼吁全民护河,建立奖惩制度,鼓励民众治河积极性;对于水质达到目标要求的河道,后期管理体制亟需完善,以防再次遭受污染。
(2)从污染源上,做到彻底截污纳管,对沿河可能的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关注其排污动态与排污量,将三级管网就近接入敷设在城镇道路下的污水管道系统中即二级管网中,并转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分析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分布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于一些无视环保条例、乱排废水污染环境的工地,应采取严厉的手段,直至其改善废水排放情况。河道旁的企业,与其签订排污合同,尽量削减排污总量,若无法做到限量排污,可实施处罚甚至停产整顿处理。
(3)从治理技术上,从生态修复和重建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治理污染,目前实施生态修复技术已成为有效手段。从河道驳岸形式、从岸边亲水设施布置、从植被类型分布,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设计,将城市河道建设成居民休憩,娱乐,健身的活动平台,真正以城市河道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添彩。
参考文献:
[1] 徐玉萍.上海市河道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研究及生态治理效果评价[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4.
[2]朱丽清.杭州主要城区河道的污染特征与污染危害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12.
[3]杨玉珍,王婷.水环境中氨氮危害和分析方法及常用处理工艺[J],山西建筑,2010,36(20):356- 357.
[4]季永兴,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245-247.
[5] 陈如海,詹良通等.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J],中国环境科学,2010, 30(4): 493-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