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工程的改善措施探究
2017-10-19汪记锋
汪记锋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国度,域内河道网络密布,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并且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使得河道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加之自然因素对河道的冲击和影响,导致部分河道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因而,在建设环保型社会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整治河道问题已经变得十分急迫。文章主要从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重点的论述,以期为河道污染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河道问题;治理工程;治理措施
引言:
从广义上来讲,河道是指包含流经或者分布在广袤土地之上的河流、小型湖泊以及沟塘等,能够给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及其他服务,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自从2007年8月开始实施河长制以来,在河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河道水质有了显著的改善,人们的河道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然而在分布广袤的河道上,依然还有很多严峻的问题在等待进一步处理和解决。从河道治理情况来看,治理工作大多集中在中小河流,都属于县域河道以及四五级以下河道,而对于大中型河道的治理工作一时难以全面开展,因此,不论是出于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现实需要,还是立足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对于河道治理的综合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一、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必所依赖的重要资源,我国地域广袤,人口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尽管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是水资源人均占有率不高,加上我国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类型,使得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因而如何在现实的客观条件面前有效规划和治理水资源,使之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就成为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河道治理是利用现有的技术、物力以及政策等条件支持下对已污染河道或者功能降低乃至丧失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旨在降低水污染情况,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环保化及可持续性。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污染现象严重,加之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从而导致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一些河道逐渐丧失或者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本应服务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河道变成了随时可能侵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为了尽可能降低问题河道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及安全隐患,做好河道的治理工作就显得极为必要。通过勘察河道地形,检验河道水质来对河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改善河道问题,提高问题河道在洪涝灾害发生时的抵御能力和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由此可见,河道治理工程的落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河流改道,降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河道治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河道的通达性,提升河道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河道治理中,往往会过于主观性,忽视河道的天然特征,对河道进行改造,改变了河道断面形状以及周边构造,河道治理缺乏综合性考量,单纯的只为抗洪而治理,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河道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同时也会给河道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埋下重大隐患。
(二)过于依赖硬质材料,破坏生态环境
从以往的河道治理经验来看,借助硬质材料来对河道进行加固等治理能够起到护坡加固的效果,并且实际效果也很明显,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过渡依赖硬质材料给河道生态环境的发展添加了桎梏,不仅会加剧河岸植被破坏,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也降低了河道堤防的渗透功能,一定程度上限制地下水水循环,长此以往会导致河道两岸变为荒地,加之人为倾倒垃圾以及排污等情况,进而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这对河道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建设干扰,破坏了自然景观
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河道有着显著的边缘效应,其将周边环境和城市建设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部分城市为了建设发展的需要,从而大规模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破坏了河道自然景观,破坏了河道生态环境。
三、河道治理措施分析
(一)堤坝治理
对于河道治理工程来讲,需将长远规划和短期治理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短期治理效果来看,河道的硬化及渠化治理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在城市长远发展及不断变化过程中,这种治理方式也就慢慢的暴露出其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使得河道治理工程想从根本上来进行治理变得更难。因此,河道治理需要有着长远的规划,要善于借用现有的新型技术和方法,综合治理堤坝工程,从而达到水资源循环,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局面。
(二)修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河道生态修复对于河道功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生态修复来提升河道功能首先要进行河岸植被修复,在河岸栽植一些能够有助于巩固生态系统恢复的植被,在植被的选择上应注重选取适宜且互补性强的植被,从而提升河岸植被缓冲河水冲刷的效果,提升护坡功效,同样也会保护河岸生物的多样性;其次,对河道的形态进行修复,河道形态的修复应本着接近河水自然流路以及不同流速带水流的原则,修复的重点区域为浅滩和深塘,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以及水的紊流起到很好的保持作用;再次,修复河床断面,在河床断面的修复方式主要是采用水泥混凝土来硬化和改造河床,让河床重新恢复多孔质化,这样有利于河道水生生物的存活。与此同时,对河道护岸进行改造,以打造生态河堤为最终目的。在河道修复改造中,及时制止覆盖和侵占河道的行为,对护坡及护岸结构予以改造,从而形成生态型的护岸。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意识到混凝土护岸的缺陷性,因而需注意利用草皮或地衣植被来对护坡覆盖,一方面能够起到点缀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河岸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严控垃圾和污水排放
社会发展必然会对生態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但却能将这种破坏程度不断减小,过去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现在再回头进行治理,这种方式在特殊时期是不得已为之,然而随着环保、可持续发展、绿色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单元,狠抓水资源污染要从这些基本单元入手,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加强执法力度。对水系内的雨水和污水进行分流处理,经过处理后再加以利用。此外,还可通过水体置换措施来提高水环境质量,在治理过程中,根据河道级别来进行分流疏导。通过生态堤防的建立,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加强河岸周边的植物保护,注重进行绿色植被的种植。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保护首先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充分发挥行政干预的作用,加强干预的手段和力度,切实加强河道水系保护。疏浚河道是为了保持河道通畅,也是防汛抗旱的重点所在,确保河道在洪水来临时水流顺畅,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安全屏障,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河道能够流畅的蓄水泄洪,才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做好河道整体规划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因而,在规划当中,必须要认真细致的调查,要结合实际情况,留足河道宽度,加深河道,确保河道改造治理后能够畅泄一般洪水流量,特大洪水也能排得出;另外,加强河道管理,清理行洪障碍,坚决执行《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的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工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如何进行河道的治理,使河道重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重新恢复河道生态功能,而就目前河道治理的情况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将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重点工程。
综上所述,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河道治理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做好治理规划,疏通河道,充分发挥河道畅泄洪水的重要功能,另外,不断加强河道生态修复及管理,严控污水及垃圾排放,提升河道水系水质,最终提高河道抗洪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洪滨,孙猛.河道工程治理措施的实践与研究[A].国际水生态安全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水生态安全——水务高峰论坛2015年度优秀论文集[C].国际水生态安全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2015:6
[2]吴新元.浅析河道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2:240
[3]赵巍巍.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特点及环境保护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441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