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2017-10-19吴兰花
吴兰花
【摘要】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依然存在着许多敝端。课堂提问简单随意,针对性不强,以此造成课堂提问效率低。教师应对课文内容由浅入深,连贯追问,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不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灵活多样的进行课堂提问,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比较好的掌握知识与能力。同时要给予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空间,学生才能成为课堂上提问的主人。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73-01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简单,对学生来说,没有思考的价值,比如:有些老师总是很喜欢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虽然学生能够对答如流,但达不到提问的效果出来,这样的提问就会变的毫无价值,也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者说过于抽象,让学生感觉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教师就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写的又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而此时的学生,大多数是还属于糊模状态,还没有对课文内容有感性的全面认识,那怎么会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呢?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启的。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在自己所听过的小学语文课中,对其中一位老师的印象很深,这位老师讲课很快,提问题也很快,但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却很少,在课堂上,学生并非在看书认真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在翻自己买的参考书,看看老师提的问题能不能一下子从里边找出来,这樣子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并不能起到提问题的启发性。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在听其他老师的课,第一堂课听的是四年级的《桂林山水》,在听的过程中,自己总是可以听到这几个问题的提问,“文章可以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接下来,第二堂课听的是三年级的《蚂蚁的救助》,可听到的提问还是以上几个雷同的问题。这样子,我们可以看出,就算是不同年级的课文,但教师总会提差不多相同的问题,长此以往的下来,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没有兴趣听语文课。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
(1)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国内曾有学者做过调查,一般教师每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也就是说,一堂课上,还有44%的提问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2)教师只是按教案上所提的问题进行提问,却没有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上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引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得提问到点子上,而不会变成无用的提问。
(3)不充足的期待时间。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量。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也失去了思考的意义。
过去,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对"问题"的研究角度出现了偏差。从"精讲"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掰开、揉碎、深挖细掘,讲深讲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从而养成一种惰性:学生不愿意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
(1)集中一个问题发散提问。集中一个问题的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如《飞夺泸定桥》中,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引申式的提问。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蚂蚁的救助》可提问: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3)设悬念的提问。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通过字,词理解提问。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
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条件
(1)学生要有敢于提问题的勇气。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积极性,而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2)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改变学生不爱问"问题"的习惯。老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问多答,一问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3)要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不能轻视,要适时解答,不然就有可能让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降低。在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而不是包办代替,束缚学生的思想。
(4)形式多样,每日有疑,持之以恒。要让质疑落到实处,教师一定要多想办法,不断变换形式,天天有疑,并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如同桌之间相互质疑,前后、左右四人质疑,小组讨论质疑,全班集体质疑,教师课堂质疑,教室后墙上开辟"每日一疑"等方式。
五、结论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可见,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邦佐主编.优秀教师的成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2]钱焕琦主编.教师职业道德论[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3]杨中全、陈燕文[J].教师之友,1996年9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