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用创新思路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2017-10-19方敏
方敏
摘 要: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还是怎样“教”课文,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研读文本时获得的一些感悟。其实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感悟完全是两码事,要求学生去感悟教师的感悟,课堂中教师势必过度辅导,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被教师讲述分析所挤占,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所占用,而原本应该用大量时间完成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边缘化。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实践活动的时间。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确立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习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如何将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化在学生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将是当前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有真正领会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才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时俱进。
合作需要有效的教学组织手段,探究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这不仅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深刻的变革,而且需要教师从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教学方法策略上不断创新,探索适合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从文本资源、教师经验和学生经验的优化重组中探索出适合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需要从教学思想层面、课程理念层面和教学运行层面进行实践探索,创造出具有生命性、生活性和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有效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在教学中要拓宽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在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与多方位以后,更要鼓励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甚至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浅尝辄止的思维,即使具有创造性,其价值意义也不大。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初中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适当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方向发展。另外,在初中阶段诗歌、散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即为体验文本和陶冶情操,这与《新课程标准》的主旨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现代大多数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不能体会意境的精髓。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这种“独特感受”的主阵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双向互动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又是学习的客体,若想要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或是课堂体验,就必须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状态,并且渐渐诱发其情感喷发,从而使学生对于文本中的“独特体验”四个字得以实现。若想要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其中少不了起到主导的地位,通过借助文本,逐渐引导和诱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创设恰当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體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体,显得形象直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新奇感、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整体把握。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认知对中学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文学氛围的营造要求教师要基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不盲目拔高,不降低要求。
四、改进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是一个综合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就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的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鼓励发展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
五、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在语文课里体现语文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化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课吸引力的一剂良方。语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想象、情感体验、评价判断等环节。当然,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着语文学习的多元化,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如开展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等书写练习,开展手抄报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让学生由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这样,“大语文观”一旦形成,学生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周礼云.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