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反复辞格形成的动因

2017-10-19徐美珠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9期

摘 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中“反复”辞格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其在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章思想、表现语言特点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章以反复辞格运用为切入点,尝试从心理学、语用学、哲学等方面来阐释反复辞格形成的动因。

关键词:反复辞格 心理学动因 语用动因 哲学动因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给反复辞格下定义,他指出:“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1]运用反复修辞手法,能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鲁迅小说中频繁使用反复辞格,显示了作者独特的修辞追求。本文将尝试从心理学、语用学、哲学等方面来阐述反复辞格形成的动因。

一、心理学动因

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的一种表现就是言语现象。修辞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活动,和人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反复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表达者心理环境和心理期待的一种外化表现。主要表现在:

(一)强化读者的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其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刺激本身的特点,如刺激的新异性等;另一个是人本身的狀态,包括人的需要、期待、兴趣等。[2]鲁迅的小说有意识地建构反复修辞文本,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激起读者的兴趣,强化读者的不随意注意,并且这种反复修辞文本比常规的语言表达更具备新异性,从而引发其在文本接受过程中的“不随意注意”的心理机制。

(1)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是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友邦惊诧”论》)

(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例(1)中,作者连用两个“读书呀”,构成反复修辞文本。从这一反复修辞文本建构的角度看,这段修辞文本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一方面要学生安心读书,另一方面却下令枪杀学生的欺骗手段,表达了作者对此种卑劣行径强烈的愤怒和讽刺之情。从接受上看,同一刺激(读书呀)的反复出现,本身具备新异性,刺激读者大脑皮层最适宜兴奋灶,引起读者的兴趣需要,迎合读者的心理,从而使其产生文本接受中的“不随意注意”,加深对鲁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的印象,更好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2)中,作者反复用“沉默”这一词语,满足了作者的心理能量释放和情感抒解的需要,表达了刘和珍的牺牲给其带来永久的悲恸。读者因此产生不随意注意,加深对此事的印象和理解,达成与作者的情感思想共鸣。

(二)增强读者记忆

记忆是个体经验在头脑中识记、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作为个体保持和积累经验的心理过程,可以分成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时间上前后联系的阶段。根据长时程增强作用,突触前神经元收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迅速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兴奋电位的增强。可见,经过文本的反复刺激,读者的记忆效果会更好。

(3)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野草》)

(4)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孔乙己》)

例(3)中,“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鲁迅使用这同一语句,间隔反复,前后照应,增加了读者在修辞文本接受时大脑皮层的受刺激频率,使其大脑由感觉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强化了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情趣,与建构者达成情感共鸣,凸显了表达者继续战斗,追求光明的决心。

例(4)中,咸亨酒店的掌柜不关心孔乙己的死活,只在意他欠了十九个钱,反复说了两次,言语中透露了在封建腐朽制度毒害下,国人的自私冷漠,麻木不仁。“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反复刺激读者的大脑,给读者留下清晰牢固的印象,识记便会出现良好的效果,便于读者解读文本的内涵,加深了读者在文本接受中的理解。

(三)激发读者情感

情感是人的各种现实关系(即需要的主体与他有意的客体的关系)在他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情感的产生首先来源于人们对客体事物的感知。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是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人的大脑皮层就会受到各种刺激而活跃起来,就会调动各个器官参与思维活动。情感是思维的产物,大脑受到的刺激越多,产生的情感越强烈。因此,反复修辞文本可以充分表达这种强烈的感情。

(5)“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疥病都包好!”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

“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药》)

(6)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我不信;但是屋子里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但一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只坐卧在广大的空虚里,一任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死的寂静有时也自己战栗……屋子里还是空虚……(《伤逝》)

例(5)康大叔明知道人血馒头不是药,也不能治愈疾病,还反复地说“包好”,最终,小栓在“包好”中死去了。从接受上看,作者在小说中连续使用了八个“包好”,突破了惯常的语言逻辑定式,使读者在文本接受时,对这一连串的“包好”产生了初步的感知,大脑皮层受到这一反复修辞文本的持续刺激,就会调动各个器官参与思维活动,从而引发思维联想的空间,由此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即对刽子手康大叔那虚伪狡诈、厚颜无耻的嘴脸愤怒和对小栓苦难遭遇的怜悯之情,从而加深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endprint

例(6)文中“空虚”“寂静”或“虚空”“寂寞”等词,或单用,或成对使用,反映了主人公涓生内心的苦楚和孤寂,暗示了她和翁子君被封建束缚的爱情悲剧,使全文笼罩着凄凉与悲哀的氛围,增添了小说凄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引起读者在文本接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动,从而激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语用动因——确保信息传递

修辞上的反复修辞格是靠重复原来的信息,使信息量激增,以达到突出事物、强化感情的目的。从广义信息论来看,人们的社会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相互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代码。香农在其信息传递理论中提出了他的第二定理,认为信源编码(选择语言形式)时适当增加冗余度(剩余信息),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7)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8)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孔子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魄的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老子仍旧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大家都从此没有话,好像两段呆木头……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出关·故事新编》)

例(7)语义信息消除了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传递的信息量越多,其确定性越明显。丈夫去世后,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家时,“两颊却还是红的”,还有生命的活力;但当她惟一的儿子离世后,第二次她出现在鲁家时,两颊上的红色消失了。通过两次外貌描写的反复,读者根据生活经验和语义补充,可以想象封建社会对祥林嫂的残酷迫害。如果没有第二次冗余信息(第二次她出现在鲁家时,两颊上的红色消失了),人们很难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体会和了解。

例(8)文中一共反复了六七次这样的句子,这些信息仿佛是冗余的,但正是这些重复信息,使信息量激增,使读者直观地认识了小说的对象老子与孔子,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同时他们呆滞、冷漠的神态形象地出现在读者脑海中。

三、哲学动因——深化读者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也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每一种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都由不同的表现发出不同的信息,这些不同的表现和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人的认识,运动后信息量远远超过静止状态的信息。因此,词语的反复抑或语句的反复,数量的增加变化,形成了物质运动,更能刺激读者的感官,使他们产生对小说更深层次的认识。而鲁迅特别擅长利用这一理论建构反复修辞文本。

(9)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就要負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她虽是想在严威和冷眼中负着虚空的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伤逝》)

(10)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的许多兵丁……大约过了烙好一百零三四张大饼的工夫,现状并无变化。(《采薇·故事新编》)

例(9)“为子君,为自己”“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等这些内心独白的反复,构成了数量的增加和简单的位移,语义上强化了涓生对子君离世的自责,引发读者对涓生浓烈情感的认识并且这些词句的反复形成了物质运动,突出了文章哀婉的情调,使小说的修辞效果大大增强。

例(10)鲁迅对小说时间的运用进行全新的改造:“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大约过了烙好一百零三四张大饼的工夫”,这样一种特殊的时间表示法反复运用,形成一种运动形式,刺激读者的感官,使读者对时间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也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添整篇小说的诙谐与幽默感。

四、结语

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有许多运用反复修辞的语料,显示了作者对反复辞格娴熟的建构技巧。本文尝试拓宽反复辞格研究的视野,从心理学、语用学、哲学三个方面来阐释反复辞格形成的动因,以更全面综合性的角度来研究反复辞格。

注释: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页。

[2]游旭群:《普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3]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吴礼权:《修辞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茅维:《吴然<天使的花房>中反复辞格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第34-35页。

[7]矫健鹰,马东峰:《浅析鲁迅小说的辞格运用》,延边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第76-77页。

(徐美珠 江苏徐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