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梧桐”意象文本解读探究
2017-10-19陈威豪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成的艺术殿堂,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纵观现今初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意象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对一些意象角度挖掘不深。文章以现在高中学情为基点,以“梧桐”作为突破口,研究悲秋意象,对“梧桐”这一典型意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古诗词 意象 教学 梧桐
在当今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编选上,涉及“梧桐”意象的古典诗词有数首之多,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梧桐,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一种树木,也是众多树木中落叶最早的树种之一,因此“梧桐”便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秋天的象征,悲秋的首选。其实,让梧桐成为众多诗人青睐的对象,还在于它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梧桐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2]从中可以看出,梧桐是树木中材质的精品,是做琴瑟的首选材料。桐琴音质清越又显悲凉,弹奏者可用它来抒发悲欢离合的情怀。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梧桐复合审美意象类型
(一)金井与梧桐
梧桐属于阔叶植物,繁茂的枝叶既可以遮蔽风雨,又可以美化环境,所以古人常常将梧桐植于庭院、田地、道路两旁。宋词中有大量作品描写了这一现象,比如“对梧桐,清阴满院,夏初天气”“前庭梧竹,后园桃李,无限春风”“深深院宇小池塘。一径碧梧长”,等等。这里面应着重提到梧桐的一种——“井梧”,在宋词所描绘的庭院里,井与梧桐是一对并举并提的事物。“井梧萧索”“金井先秋,梧叶飘黄”等诗句就是对井梧这一奇特现象最真实的写照。“井可栖龙,梧可招凤”,在井旁种上梧桐,寓意的是龙凤呈祥,同时,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中,井往往也是家园的象征,有“背井离乡”这一说法,所以金井与梧桐便是游子思乡的象征,庭、井、帘、窗这些与梧桐相连的词,都包含着家园的意义,也就是说“梧桐”和“桑梓”一样成为了家园的象征。
(二)落叶与梧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具有“悲”或“愁”的内涵意义,是一个能够感受到世间万物衰亡的季节,是一个递嬗的过程,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作為秋天的信使,以强烈的季节感悟力触动文人敏感的心灵,李煜在《相见欢》中写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看着庭院里的梧桐在萧瑟的秋风中随风飘落,不禁想到了自己的亡国之痛,这种痛是凄婉的,不可解脱的。在这首词中,诗人巧妙地将“梧桐”意象与亡国之痛结合起来,使这种情感有棱有角,有血有肉。
(三)雨声与梧桐
在古代诗词中,雨声和梧桐往往成对出现,不仅耐人寻味,而且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诗人的主观情感。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在《长恨歌》中写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不难看出,这两句诗在意象上,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句将梧桐和细雨两种意象叠加在一起,更深刻地刻画了唐明皇对于杨玉环的思念。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在细雨的衬托下,尽显悲凉,雨不知从何时下起,到黄昏,也没有停止,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化作这落在梧桐叶上的绵绵细雨,雨是那样绵长,那样幽深。温庭筠在《更漏子》中也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诗人在本首词中,也巧妙地将细雨与梧桐结合一起,写出了少妇秋夜不能入睡的情景。
(四)凤凰与梧桐
凤凰与梧桐的连用最早出自《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是美丽、吉祥、高贵的象征。梧桐因其高大俊茂,引来凤凰的啼鸣,《庄子·秋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就是凤凰的意思,这里“非梧不栖”也说明了凤凰高贵的品性,宋代的词坛上有“凤栖梧”一说,如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鹧鸪天》写道:“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凤凰—梧桐”这一意象组合,既体现诗人高洁的情操,又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情怀,或青年男女矢志不渝的爱情。
(五)蛩与梧桐
“蛩”就是蟋蟀、蝗虫,“蛩—梧桐”也是宋词中常见的意象组合,蟋蟀的叫声如泣如诉,秋夜里伴随着梧桐叶落,这种情景便更显凄凉,诗人寂寞愁苦的心境便更加凸显,更加孤苦悲凉。赵长卿在《浣溪沙》中写道:“雨滴梧桐点点愁,冷催秋色上帘钩,蛩声何事早知秋。”雨滴拍打着梧桐,这一场景本就凄凉,加之蛩的叫声时断时续,刚好印证了诗人黯然神伤的心绪。这样一对凄苦的组合,营造了“梧桐声颤,草蛩吟细”的意境,抒发了一个在深秋中凄苦悲凉之人的自我感受。
(六)鸳鸯与梧桐
“梧桐双待老”,古代梧桐往往与爱情联系一起。提到爱情,不可避免会谈到“鸳鸯”,鸳鸯是中国古代传统中文学中爱情的象征,在宋代词坛中,梧桐常常与鸳鸯并举,如宋代词人史达祖《燕归梁》:“西风今夜梧桐冷,断无梦、到鸳鸯”,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诗人描写了在经历爱妻亡故后,自己孑然一身的悲苦情状,体现出对于妻子的思念,正如诗作中写的那样,如清霜后的梧桐,如失去同伴独自徘徊的鸳鸯。
此外,在与梧桐相关意象的组合上,还有梧桐—竹、梧桐—月亮、梧桐—残照等意象的组合,在此不再赘述。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梧桐这样的意象在运用时,往往和其他意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象丛,更好地渲染了清冷凄苦的氛围,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具有内在的情感搏动和外在的审美形象体验。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梧桐意象思想意蕴
(一)韶光易逝的人生之苦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悲秋作为个人意识特征的一个类别,其中的生命意识能较为典型地反映文人的心理。梧桐以鲜明的节令感,较为深刻地表达了韶光易逝、人生不再的悲秋感慨。宋代文人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其心态普遍具有忧伤的色彩,这种忧伤既源于政治理想的幻灭感,又源于仕途出路难寻的迷茫感。endprint
晏殊在《清平乐》中写道:“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这一“来”一“去”,既体现出季节的更迭,也表示了时间的流逝。秋,是人人都惧怕但又不可避免的,梧桐的叶落也正好印证了这一景象,所以诗人的诗情才油然而生,诗人对秋的思考,也是对生命的思考,而梧桐,也正好也成为诗人悲秋的一个媒介,体现了韶光易逝的人生之苦。
(二)仕途坎坷的君子之悲
两宋时期的时代背景是内外交困、积贫积弱,整部宋史是一部不断落后挨打不断衰亡的历史,时代的悲剧在人们的内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导致了社会文人群体产生感士不遇的君子之悲。提到感士不遇,不得不提的就是柳永,柳永垂垂老矣之时,才做到地方小官。看到衰败的秋菊,叶落的梧桐,一种人生失意的情感便涌上心头,悲秋的情景恰好成为了抒发情感的媒介。
(三)背井离乡的乡关之思
在《全宋词》中,用梧桐来借指家园的占有很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超过四成的作者曾把梧桐作为家园意义来表达,家园意义最常表现的一个点就是“乡关之思”,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把这种乡关之思描绘得淋漓尽致。“正井梧飘砌,边鸿度月,故人何处,水远山长”,井是家园的象征,梧桐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诗人挥洒着思念故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生离死别的爱情之殇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情”,而词中很大一部分作品表现的便是男女之情。当男女之间爱情道路遭受挫折的时候,情感细腻的词人往往譬喻人生经秋,内心情感的触动与心灵深处形成情结,产生情感的流泻。
在爱情悲剧中,最为凄惨的便是心中挚爱的逝去,贺铸的《鹧鸪天》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被称为宋悼亡词的双壁,词语“梧桐半死”这一典故,以连理枝失去一枝,霜降后梧桐树叶飘落,来比喻自己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的状态。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梧桐意象文化底蕴
(一)“孤高几百寻”梧桐与人格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山水比德”的传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因其美好的自然属性可能会成为君子某种品格的象征,[3]如松、梅、菊等植物,因其傲霜斗雪的自然品质,成为了众多诗人笔下坚贞不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的象征。
梧桐自古以来也是文人笔下君子的象征,《诗经》中写道:“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4]以桐起兴,来赞誉君子的威仪。梧桐既有外表的疏、秀、高,又有内在的孤、直、虚,这种既有才,又有德,既能观赏,又能实用的树木很自然地就被诗人用来比喻君子的才德。古代的知识分子,既追求“外才”,又追求“内美”,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在人格魅力是“德”,实现理想政治抱负必备的条件是“才”,只有这样,知识分子才可以做到“德才兼备”,在唐诗中,诗人便用梧桐这一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德才或对友人的评价。如窦常《求自试》:“仙禁祥云合,高梧彩凤游。”诗人以“高梧”自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窘境,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德。
在朋友间往来唱和的诗词中,梧桐也常常用来表达朋友间的钦佩、爱慕之情。如刘威《赠欧阳秀才》:“桐上知音日下身,道光谁不仰清尘”,表达了对于友人清廉美好品质的景仰。
(二)“岁晚琴材老”——梧桐与音乐
梧桐是我国多民族乐器制作的主要原料之一,应用最广泛的应该是古琴、琵琶和箜篌。琴是古代朝廷举办大型祭祀活动、宴会活动的首选乐器。如徐彦伯《金奏》:“瑶姐既列,雕桐发声。徽酞永远,比德皇英。”从本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用梧桐做成的乐器,起到了称颂功德的作用。
在诗人笔下,琴运用最广泛的是日常生活的怡情养性。《礼记》中写道:“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撤县;士无故,不撤琴瑟。”在尊奉儒道的士阶层,在那个时代,琴瑟是不离身的。原因在于琴瑟是“德”“才”的象征,琴声可以使人逐渐追求完美,达到道德的一个至高境界。而制琴的主要材料是“梧桐”,不难发现,在所有咏琴的唐代诗歌中,都不会忽略梧桐的存在。王昌龄在《段有厅孤桐》中写道:“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稿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在这首诗歌里,琴在传达一种有声的音乐,而梧桐则无声地传达出一种精神、一种道德、一种品格。
(三)“梧桐双待老”——梧桐与爱情
梧桐这样一个意象,经常被文人吟咏。在爱情诗中,梧桐用来表达相思离情,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在闺怨诗中,梧桐象征着宫女和嫔妃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在唐诗中,经常会看到“双梧”“双桐”的形象,暗喻男女之间相依相恋、不离不弃的爱情。在爱情之路遭遇挫折的时候,文人也多用雨滴梧桐和风吹梧桐来表现内心的痛楚。温庭筠在《更漏子》中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诗中梧桐树的叶落意味着男女之间爱情的失意,令人感伤。
在许多悼亡诗中,诗人也以梧桐这一意象,表达心中挚爱的逝去。李商隐在《西亭》中写道:“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在一个月圆之夜,诗人失去爱人本就难眠,梧桐滴露又更惹相思,诗人对逝去妻子的思念就愈加明显。
在古典诗词中,怨诗主要有两类:宫怨和闺怨。宫怨诗中主要写孤独终老的宫女们凄惨的生活,而闺怨诗多写独守空闺的少妇寂寞孤单悲凄的生活。之所以有那么多闺怨诗,应该与唐朝的社会背景分不开。唐朝战争频发,无数征人离开家乡到万里之外去戍守边关,造成夫妻之间长期分离,而纵观闺怨诗中,梧桐这一典型意象,频出诗作中。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空闺怨》中写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诗中少妇独守空房,与她做伴的,只有窗外的梧桐,和其他少妇一样,她也会为自己的丈夫制作棉衣,而由于长期孤单的生活,冰冷的剪刀让他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冰冷。而在宫怨诗中,梧桐叶是寂寞感伤无奈幽怨的宫女们对美好愛情强烈向往的最好见证,王昌龄在《长信怨》写道:“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炉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被召入宫的宫女们,不能享受人间正常的爱情生活,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在等待君王的临幸中逝去,而岁月留给她们的只有无尽的泪与怨。
(四)“井上双梧桐”——梧桐与民俗
梧桐与佛教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因为梧桐有着更广泛的接受层面。首先,在寺庙的日常活动中,离不开一件法器,那就是木鱼,而木鱼,便是用桐木制成的,所以木鱼又称桐鱼。其次,佛经又称作“贝经”,在古印度,佛经是写在多罗树的树叶上的,多罗树又称为贝树,而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由于造纸术的发明,所以佛经开始传抄在纸上,但也有不少文人雅客,将佛经写在树叶上,而这个树叶,便是桐叶。梧桐在民间作为广泛种植的物种,经常成对出现于门前、井边,即可遮蔽阴凉,又有一种对称美。同时,桐花与梅花在寓意上都是一样的,折桐花与折梅花都是朋友之间传递友情的一种方式。[5]双桐还与五柳相提并论,也是君子高风亮节、隐逸脱俗的象征,这与梧桐的人格象征意义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语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梧桐意象,如散碎的珍珠,零星散布在教材之中,教师的拾掇整理,能使之成为整串的珠链,使学生对梧桐意象的内涵有更清晰的感受,对梧桐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尝试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意象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重点分析悲秋之典型意象“梧桐”的内涵、情感意蕴、文化底蕴,希望能为悲秋主题意象带来一些教学参考,为中学一线意象教学中的意象解读提供新的思路。
注释:
[1]本文所引诗歌选自《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袁愈:《诗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刘红梅:《唐诗中梧桐意象的君子意义》,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袁愈:《诗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陈威豪 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830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