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鼎钧散文的艺术性

2017-10-19宋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9期
关键词:艺术性散文

摘 要:王鼎均作为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在散文、小品文、杂文、小说等创作领域中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尤其散文成就最令世人瞩目,因为他的散文能突破传统散文的常规束缚,开始散文的新阶段。文章认为王鼎钧散文艺术的表现风格,以及王鼎钧多年的异乡漂泊,造就了其散文独特的语言艺术,塑造了唯美的意象,表达出浓厚的乡愁情怀,对后来的散文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王鼎均 散文 艺术性

一、王鼎钧的背景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兰陵的风气正,风气浓,浓郁的文化底蕴成了王鼎均之后的人生阅历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抗战末期,年少的王鼎均弃学离家,参与抗战,行走于大陆各地,1994年到台湾,1978年受聘任教移居美国纽约至今。王鼎均在年少成长阶段的思想形成主要受三个人影响:父亲、母亲、范筑先县长。

二、王鼎均散文艺术风格的表现

(一)王鼎均散文独特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形成文章的主要工具,文字又是语言的构成要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字文化藏着无形的精神气,生命力持久。作家需要痴迷疯狂劲去摸透文字的瞬息万变,才能运用好语言写出好的文章,成为好作家。

通常来说,一个汉字可能具有多重含义、用法,也许在你写文章时不用出现太多词,但你所运用的字词就能发挥创新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于一个作家来说才是将语言文字发挥到极致的水平。王鼎均在《拾字》写教班上教同学写米字,为了让米字写得好看,纠正他们错误的笔顺。“正确的笔顺是:先写左右两点,再写中间一横,好比一个人戴上帽子;然后写中间一直,下面两点,好比一个人穿上衣服。”王鼎均独特的语言,似人生良药,指引着我们勇敢向前。青少年时读,你读懂了不要怕,古来稀时翻读,你读懂了不要悔。再反复回味,仍觉受益匪浅。他处世坦然的心态,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强大的语言,让人震撼。

能耐天磨真铁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勇。忘记背后,努力面前;人,一生的精力多半用来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

语言虽简洁精练,却能表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王鼎均没有用大段文字就能启迪读者辨是非,鉴善恶。这些语言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可以安身立命。同时,王鼎均一直追求文学革新,语言上讲究句法、意思新。许多作品里运用新的表现手法。试问一个没有深厚人生经历的作家,可能有如此创新性思维吗?

在我眼中你是一团光,光里有声,声里有泪,泪里有叮咛。她把自己哭成情侣,哭成妻子,哭成母亲。我不是餐菊的隐士、吐霞的诗人,我对人文的兴趣大过自然。

上述引文前两句是句法新,突破简单句式运用排比并列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感情也随之升华。最后一句是意思新,一改陈规搭配方式。乍一看,是那个意思,实则只是形似,无形中改变了精神志气。

(二)王鼎均散文唯美的意象塑造

读王鼎钧的散文,总能感受到浓厚的哲学气息。有的作家是为了哲思而哲思,是为了显示自己散文的品味和满腹的学识。没有内在意蕴,纵然有再华丽的语汇,也如一个空壳。而王鼎均的散文简朴平淡,时不时来一些像精灵般的意象,在唯美的意境中歌舞,自然而然散发出哲思光芒,给人以舒适与美的享受。

意象是一种有触感的艺术形象,作家总是将自己主观的情感活动寄托其中,我们通常叫做寄情于物。运用好意象,可以表达出鲜明生动的情感。好比一个诗人写诗,诗意就像一片片精神维生素。一片维生素一片诗意,而他经常将不同口味的维生素供于读者,有的是苹果味,有的是橙子味,有的是蓝莓味。对于读者来说,品诗也能尝尽美味,是一个愉悦的过程。

通過“意象”表达思想是文学的独门功夫。王鼎均是一个将意象运用得几近完美的作家。他运用这些独特的意象,使得散文形式更为优美,象征意义更为强烈,不同于浅薄虚浮的文字,而能表现出一种温厚和深邃。如《网中》中的网的意象。

在《网中》,网的意象既是捕鱼之网,又是追求物质欲望之网,更是人类生活窘迫之网。渔民总是在辛勤劳动后将网晒在外面,丰硕的收获常常能满足他们的生活,一代代的渔民得以生存,子子代代这个渔村联着那个渔村。渔民在渔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天同在,以海为生,他们古朴自然,远离世俗,他们藏在这网里,不与外界相连。直到有一天,另一张大网不期而至,这是一张充满现代文明的物欲之网。如今它收纳的已不仅是古朴自然的渔村文明,还有太阳伞、高跟鞋、鸭舌帽、豪放裸模的现代文明。日复一日,渔人的女儿也被现代文明诱惑了,她们开始在网中挣扎,想要逃离它,发掘网外的世界。都市虽繁华,却是另一种恢恢之网。相机而去的渔女也成了“另一种鱼”,她们在网外的世界跌得满是伤痕,以至于私生子被带回。在文章的结尾,王鼎均不禁感慨“都市如何把吸管插进来;将渔村吸瘦。尽管鱼很肥,网仍沉沉,网锁仍粗,而且被海水浸得更黑,威严如古塞。夜空将星星镶在网沿上方,但这一座透明的长城已挡不住什么。”固守千年的渔村文明跟着物质欲望后面跑,跌跌撞撞,不管跑到哪里,都有一张网,无法逃脱。就是尽全力挣脱,在你逃出网中时,也已精疲力竭。人的生命短暂,而那张网是永恒的,注定逃不出它。

(三)王鼎均散文浓厚的乡愁表达

王鼎均作为一个散文作家,情感炽烈。他将心中如同醇厚美酒的乡愁简化在笔下,香味弥漫在书中。虽然王鼎均一直未踏上回乡路,但浓郁的乡愁在他追寻“原乡”的底蕴中愈发撩人。故乡对于一个漂泊不定、饱经风霜的海外游子是什么?古往今来,多少海外文人用怀乡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他们在异国他乡讲陌生的语言,感受着生疏的文化和习俗,内心孤独万般,浓烈乡愁怎可能不自然生成?然而王鼎钧开阔的文化视野孕育了他的人生态度,“历经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到哪里都一样,因为人性一样”。

王鼎钧在他的怀乡散文中反复描写梦的场景,他跟许多海外华人一样,用文字呐喊自己对故土的思念,“昨夜,我呼唤这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呐喊后的他,努力让自己平静。他明白,因为就算自己再怎么样,回去后的故乡也不可能是自己当初所熟悉的样子。“后来,做梦回家,梦中竟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进城门就陷入迷宫,任你流泪流汗也不能脱身”。现在的故乡,对他来说,也是另一个异乡。况且等到出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般尴尬得只能仓皇而逃的场景,反而更令人失望忧伤。所以,王鼎均在《红头绳儿》《一方阳光》里回忆故乡,将最初的记忆放在那里,保留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于是,这份回忆便成了寂寞人生之旅的抚慰剂。而王鼎均为了弥补遗憾,就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

王鼎钧在他追寻的精神家园里孕育的“乡愁”使他创作的《左心房漩涡》,1988年被列入“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他在该书的一篇散文《脚印》中说:

人死里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个都拣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此时的王鼎均,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就算生不能还乡,死也要还乡。年老时还能来一个拣脚印的旅行,对他来说,内心更是无比激动。脚印作为意象,其实拣的是回忆,拣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都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生不能回家,只能用鬼魂的身份在回家的路上拣着脚印,拣着回忆,完成“还乡”的心愿,这是多么让人哀痛!王鼎均用独异的乡愁洞见人生,以浓厚的情感呼唤故乡,在我看来,这已经是和祖国母亲团聚了!

三、王鼎钧散文艺术的现实意义

王鼎钧的散文虽然遵循创作的一般思路,但并不表示他忽略创新。在散文创作中,他一改传统散文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散文创作中不断寻求语言、叙述、题材的突破,思考人生,倾诉乡愁。就算同一篇文章,他也能让读者读出不同的感悟;就算同为思乡作品,他也能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变化。就像坐过山车,你不知道作家下一秒用什么语言铺设在轨道上,是左右滑动还是上下翻转,其实你不用管,反正你内心的激动,万分期待着它。

王鼎均在当代散文界的成就可以说是后人难以逾越的。他在实践中寻求突破,不断革新,超越自己。横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使他纵横驰骋于散文领域,名望颇高。然而好的散文,就是将一切写作优点集于一身。它不但需要像诗一样圆满,也需要像小说一样严密,还需要像建筑般紧凑。王鼎均在散文中常常是齐抓共管,有时如诗歌,思虑绵密,音韵和谐;有时如小说,语言细致,情节跌宕。在散文中,他喜欢将不同的文学体裁杂糅在一起,巧妙地将小说、诗歌、戏剧、广播的手法运用到散文的创作中,追求艺术形式的集中。

在文坛上,文学创作需要个性张扬的、有开拓创新的文本。王鼎钧散文看得远,想得深,悟得透,是很有分量的作品,这份力量足以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照亮。幼年的王鼎均出生于战乱纷纷的中华大地,成长背景的艰苦和无奈,无疑磨练了他,使他在文坛上深具良知,也正是这些苦难成全了他。总之,当你已从冰心的清丽温柔、余光中的醇厚隽永和林语堂的睿智幽默中养成阅读散文的悠闲自得,那么,当你走进王鼎钧的散文世界,也许会对他的沉郁稍稍不满,但只要心平气和细细品读,便会感受到独特不凡的艺术魅力:灵动温厚而不生硬青涩,恢弘精致而不滥生枝蔓,苍劲沉郁,神韵无穷。

参考文献:

[1]王鼎钧.“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M].台湾:尔雅出版社,1975.

[2]王鼎均.碎琉璃[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王鼎均.左心房漩涡[M].尔雅出版社,1988.

[4]王鼎均.风雨阴晴[M].南京:文艺出版社,2004.

[5]蔡倩茹.王鼎钧论[M].台湾:尔雅出版社,2002.

[6]范培松.中国散文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7]陈贤茂.海外华文文學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

[8]楼肇明.谈王鼎钧的散文[M].南京:文艺出版社,1999.

[9]曹洪梅.王鼎钧散文主体风格论[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宋妍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

猜你喜欢

艺术性散文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