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对汤显祖戏曲创作的影响
2017-10-19尹圣洁
摘 要: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戏剧家,他创作的“临川四梦”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兼受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尤为突出。其中“道—万物—道”的循坏思维模式,“人生如梦”的道教宗教观和“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等都在他的戏曲作品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道教 汤显祖 戏剧创作
一、社会环境与家学渊源
在明代,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历任统治者都十分推崇道教,道教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汤显祖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历经“嘉、隆、万”三朝,而明世宗朱厚璁(嘉靖帝)、明穆宗朱载垢(隆庆帝)、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三代帝王皆醉心于道教。其中崇道最笃的是明世宗朱厚璁,他在入承大统后,逐渐黜释而专崇道教,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于是上行下效,社会上形成崇道的风气。
汤显祖出生于临川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懋昭早年多次参加秋试皆未中举,曾四度为人做幕客,因不得志而退身仕途。四十余岁归家隐居,笃信道教,追寻黄白之术。汤显祖有诗序记其事:“家大父早综籍于精黉,晚言筌于道术。捐情末世,托契高云。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1]“祖母魏氏也崇信道教,常常诵习道家经文,她的出生和逝世也带有道教传说的色彩,说她是南岳夫人降世,九十多岁还能看小字本的书籍,能分辨二里外的船只,死后‘颜色如生,轻棺就祖。”[2]
在汤显祖的启蒙老师中,徐良傅和罗汝芳两位业师对他的影响很大。徐良傅是汤显祖的第一个老师,由于仕途不顺而转身追寻山林之乐,其诗有云“夜半敲冰煮石,朝来茹术餐芩。老子解游玄牝,羲之错写黄庭。”[3]他赠诗汤显祖“若不尽捐烟火瘴,教君何处住蓬莱”[4],沉迷于仙道以登仙诱导未成年的弟子。罗汝芳,泰州学派的巨子,一位崇尚仙道兼摄释儒的人物。“师事颜钧,谈理学;师事胡清虚谈烧炼,采取飞升;师僧元觉,谈因果,单传直指……每见士大夫,辄言三十三天,凭指箕仙,称吕纯阳自终南寄书。”[5]汤显祖曾在少年之时受学于他,虽年岁不长,但罗汝芳的思想对汤显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崇道修仙的社会风气、寻幽爱静的家庭祖训以及仙风道骨的良师益友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少年汤显祖的思想和日后的创作观。在汤显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中收录了他12到25岁期间创作的75首诗,有11首都流露出仙道的思想,还有后来的《雍藻》《问棘邮草》和《玉茗堂诗集》等诗集中都有大量重仙慕道的思想。作为一位伟大的戏曲家,道家的思想同样对他的戏剧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对汤显祖戏曲创作的影响
(一)《邯郸记》中“现实—虚幻—现实”的道教循环思维模式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母,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即说明道是万物之源。但他又提出万物是有发展规律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7],万物的生长循环往复,最终复归于道。后来道教继承并深化了这种“道—万物—道”的思维循环式。不论是道教的内丹说还是外丹说,都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道产生,经过发展变化,最终都要“归根反元”,回归根本。“道—万物—道”的循环式成为了道家道教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了汤显祖《邯郸记》中“现实—虚幻—现实”的创作思维模式。与汤显祖同一时期的文学评论家王思任在概括评价“临川四梦”的“立言神旨”时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8]。《邯郸记》以道教作为整部戏曲的框架,是体现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邯郸记》共30出,词曲清新明丽,结构紧凑凝练,艺术成就颇高,仅次于《牡丹亭》。第2出《行田》头段唱词[破齐阵]:“极目云霄有路,惊心岁月无涯。白屋三间,红尘一榻,放顿愁肠不下。展秋窗腐草无萤火,盼古道垂杨有暮鸦。西风吹鬓华。”[9]描写现实世界中的山东学子卢生科举失利,形容落魄,此为现实情境描写。接着在第4出《入梦》写吕纯阳在赵州桥北的一家小店遇到卢生与他话谈,卢生向吕仙叙述他生平之志“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然后可以言得意也。”[10]接着吕仙赠与卢生一枕,助其入梦,从第2出到29出写卢生在梦中经历六十余年宦海沉浮,从初入仕途青云直上,到被人陷害仕途受阻,再到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虚幻历程。最后卢生梦醒,回到现实,店小二告诉他黄粱米饭还差一把火才熟,吕仙告诉他他梦中的儿子皆鸡儿狗儿所变,妻子为青驴所变,“一辈子君王臣宰,都是妄想游魂,参成世界”。于是卢生才知一切富贵荣华,皆是云烟,遂悟道:“人生眷属,亦尤是耳,岂有真实相乎?期间宠辱之数,得丧之理,岂有真实乎?期间宠辱之数,得丧之理,生死之情,尽知之矣。”[11]从现实到幻境再到现实的循环模式与道家“道—万物—道”的循环思维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人生如梦”的道教宗教观影响《邯郸记》“人生如戏”的创作观
最早提出“人生如梦”的观念的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他在《庄子·齐物论》中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12]他在此文中提出了生死物化的观点,人生真假难辨犹如梦境一般。后来“庄周梦蝶”被道家演化成了“人生如梦”的代名词。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就在《满庭芳·述怀》中说:“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争知道庄周梦蝶,蝶梦庄周。”[13]而人们常言“人生如戏,浮生若梦”,后世文学中没有比戏曲文学更热衷记叙梦境了。
《邯郸记》由唐传奇作家沈既济的《枕中记》改编而成,他继承了元代以来神仙道化剧的模式,以梦入戏。梦中穷困的卢生偶遇富家小姐,在半推半就中被逼成婚,买通李建和满朝显贵而状元及第,后一路荣升,深受皇恩。但又被谗言陷害,被发配蛮荒之地,妻离子散,后来沉冤得雪,奉召回朝,从此荣耀以极,位极人臣。做了20余年宰相,最终年迈衰颓,病死床榻。这六十余年的光阴对卢生来说是他的一生遭遇,而实际只不过是吕仙为他编造的一个梦境,是作家为观众编纂的一部戏剧。也就是说,梦对梦中人来说是真实的,但在现实中人看来是虚假的;梦对剧中的演员来说是真实的,但在看戏的观众眼里是虚假的。这同时还体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道家思想,在老子看来,所谓的有和无,都只是道的存在形式而已。
(三)“崇尚本真”的道家思想对《牡丹亭》的影响
《牡丹亭》之所以借重道教,是因为道教所宣扬的强烈生命意识很好地呼应了汤显祖对张扬自我、尊重个体生命、解放个性之理想人格的追求,所谓“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渔父》篇说:“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14]大自然既是美的体现,又是真的体现,美与真是统一的。庄子认为只有在纯天然、本真的状态下的“真美”才是“大美”的形态,任何人为的伤害破坏本真天全的美的行为都会使美受到破坏。《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云:“自然为真,自然之道。故曰:道法自然。所谓道之自然,与物之自然,名同义异。世所谓自然者,乃不变之称。”[15]道教强调“真”为“情”的表现内涵,所谓“真者”,就是拥有真心,真情不虚与委蛇,不虚假造作。只有“真”才能使人的个体情感得到真实、自由的发挥,真是自然的,是道的要求,它受之于天,丧失真就等于丧失人的自然本性。
湯显祖继承和阐发了道教“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思想,提出“尚真色”。他在《玉若堂批评焚香记·总评》中说:“填词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动情,有情者肠裂。何物情种,据此传神手!”[16]“尚真色”即尚真情,创作时要有真情在其中,才能真正打动别人,“神”“情”和“真”不可分割。杜丽娘是情的化身,她对情出生入死的执着追求体现了现实中迫切而普遍的情感需求。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将他对“情”的理解借杜丽娘之口生动地表达出来,第十出《惊梦》写到:“一生儿爱好是天然”[17],由此可以看出汤显祖的“情”也就是自然,其发乎生命,但又不限于个体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放大,具有多重意蕴。这种情是合乎人性的天然,此情让人饿了想到吃饭,病了想要治病,长大想要婚配,这就是合乎人性的真情,而不仅限于男女之情,应是生命本能的反应。这与道家提倡要遵循自然本性、追求本真的思想不谋而合。
(四)道教术语与仪式在戏剧中的运用
汤显祖参加过多次道家活动,并拥有丰富的道教知识,因此在他戏曲作品中有不少道家的术语和仪式。《邯郸记》第3出《度世》中写吕洞宾的师父正阳子钟离权有飞升黄白之术,可以点石成金。道教认为影响人成仙的有“三尸”“五累”,卢生正为此所困,最终他被吕仙点化,得道成仙。书中描写吕仙用的磁瓦枕头,“是黄婆土筑了基,放在堰月炉,封固的是七般泥,用坎离为药物”“扇风囊随鼓铸,磁汞料写流珠。烧的那粉红丹色样殊,全不见枕根头一儿丝痕路”“枕头上面的窟窿”,是按八风开地户,凭二曜透天枢。有甚的空笼样枕江山,早则是连环套通心腑。”[18]以上都是作者对道家“丹鼎派”的烧炼之术生动细致的描写,除了丹鼎派的法术之外,《邯郸记》中还有道教“符鉴派”的法术,吕纯阳就是用“口翼诀”对卢生施法。剧中的皇帝唐玄宗即是一个道教迷,年过八旬的赵国公卢生“希求进用,献了个采战之术。三个月前,偶然一失,因而一病跷蹊”,皇帝“分遣礼部官于各宫观建醮祈祷,王公国戚以次上香。”[19]以上这些细节描写,都充分展现了汤显祖深厚扎实的道教功底。
其实在汤显祖的早期创作中他就把少年时浸透的道教思想点染其中了,如《紫钗记》第七出《游仙》写小玉之父霍王“画毂朱丹,爱炼紫金黄白”,抛妾别女入华山修道,侍妾郑姬到金飚门外的西王母观中做了女冠。这是当时上流社会求仙慕道之风的折射。剧中还有一些道教的影子,如第四十四出《冻卖珠钗》中西王母观中道姑和水月观音院尼姑互相蔑视对骂,争相标榜自家的神最灵。这些游戏之笔,在插科打诨中增加了谐剧的效果。另外在汤显祖的杰出代表作《牡丹亭》中也有一些道教元素的应用。其中通过石道姑的形象直接展现了道教色彩,第十七出《道觋》石道姑在自嘲中出场,杜丽娘因梦而病,请她来修斋祈禳以驱鬼魅。杜丽娘死后,杜府割取后园,起了座红梅观,安置小姐神位,派石道姑看守。第二十七出《魂游》石道姑在杜丽娘死后三年为其做道场。此后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恋发生在道教的清净之地梅花观,而石道姑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道徒,在为杜丽娘做道场时,她祈求“仙真呵,威光无量,把一点香魂,早度人天上……做儿郎,做女郎,愿他永成双,再休似少年亡”[20]。并与柳梦梅一起偷香窃玉劫坟帮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美好姻缘。
纵观汤显祖个人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道家思想已然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个人的思想必然会影响他的创作,反之,他的思想也会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因此,《邯郸记》中“现实—虚幻—现实”的循坏发展模式和“人生如戏”的戏剧观念,《牡丹亭》中“崇尚自然”的思想表达以及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大量出现的道教术语与仪式,均可看出道家思想对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注释:
[1][3][4]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第24页。
[2]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5]四库全书(第457册),545-546。
[6][7]《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8页,第102页。
[8]《汤显祖集附录·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凤凰传媒出版社,2011年版。
[9][10][11][17][18][19][20]汤显祖:《临川四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70页,第376页,第443页,第143页,第373页,第436页,第185页。
[12][14]方勇:《庄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7-38页。
[13]《全真道文化丛书(丘处机集)》,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69,70页。
[15]《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第一册)》,道藏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25页。
[16]汤显祖:《汤显祖全集·玉茗堂批评焚香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6页。
(尹圣洁 福建泉州 华侨大学文学院 3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