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2017-10-19吴文鴶

当代医学 2017年29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肺冠脉

吴文鴶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吴文鴶

(赣州市立医院麻醉科,江西 赣州 341000)

目的 探究冠脉搭桥手术患者非体外循环下治疗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后LVEF、FEV1、PEF及FVC具有明显降低,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手术后LVEDD及血浆NT-proBNP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对照组比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影响相比体外循环方式更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冠脉塔桥手术;非体外循环;心肺功能

冠脉搭桥手术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对治疗冠心病效果较好。一般主要采取体外循环下手术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两种方式下的手术均能实现治疗的目的,但不同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细微的差别[1]。本次研究通过选取近年行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探究两种方式下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上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6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冠脉搭桥手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8±8.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7.3±8.2)岁。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5~7 d开始停用抗血小板类药物,术前采用静脉复合麻醉,麻醉完成后气管插管,手术过程全程以0.8~1.5 μg/(kg·min)泵注硝酸甘油,正中切口开胸骨,去左侧胸廓与大隐静脉内的动脉备用,于手术断开乳内动脉前给予肝素化(体外循环3mg/kg,非体外循环1 mg/kg)。对照组方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阻断患者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使用心脏停跳液使患者心脏停止跳动,采用7号Prolene线吻合乳内动脉桥远端与大隐静脉桥。开放升主动脉,当心脏恢复跳动后,采用6号Prolene线完成近端吻合;观察组方法:将心包切口后,显露靶血管,利用CTS固定器实现靶血管的局部固定,通过橡皮牵引线将靶血管近远端阻断,切开血管,完成局部术野处理,利用7号Prolene线完成连续缝合,实现端侧吻合,在升主动脉侧壁开4.0 mm的孔,采用6号Prolene线连续吻合近端。前降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桥。吻合顺序先后降支、钝缘支或回旋支,然后是对角支大隐静脉桥远端,最后完成近端吻合。常规实现关胸止血,并置入心包纵膈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量PEF及用力呼气肺活量FVC)改善情况,所有指标均为术前24 h和术后48 h测定的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研究结果,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脏功能比较情况 两组治疗后患者的LVEF、LVEDD及血浆NT-proBNP水平均有所改变,LVEF明显降低,而LVEDD与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LVEF降低更明显,LVEDD与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心脏功能指标变化情况(x±s)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比较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后肺功能指标均出现明显降低,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肺功能指标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x±s)

3 讨论

随着医学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手术方式和手术器械上不断得到改进,在跳动心脏上实现血管吻合成为可能,这使得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用越来越广[2-3]。相比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非体外循环方式的手术效果与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手术都会患者的心肺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手术前后的心肺功能指标发现,在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表现出一定的心肺功能受损情况。体外循环因采用的是完全的肝素抗凝,且凝血因子丢失、发生全身炎性反应,造成患者出血量增多[4-6]。而非体外循环方式的手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完全肝素抗凝,降低了术中出血量,同时也避免了体外循环时心内吸引给细胞带来的负压破坏与挤压破坏,降低了对心肺功能的影响[7]。BNP作为心脏神经激素,可反映心室容积、心室超负荷情况,也能反映出患者心脏功能的损伤情况。NT-proBNP是N末端脑钠肽原,相比于BNP,其稳定性更好,比BNP分子量更大,定量分析效果更理想,方法更简便,是心脏功能标志物种的重要组成。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LVEF降低,LVEDD、NT-proBNP明显升高。对照组指标变化差异更大。考虑为非体外循环下手术过程应用固定器导致心脏受到压迫,及冠状动脉的阻断存在关联,而体外循环手术造成心脏功能损伤,可能是因心脏停跳、主动脉阻断造成心肌缺血和缺氧,导致心肌顿抑及心律失常,造成心肌受损。相关研究[8]表明,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还在搭桥支数方面存在差异,因非体外循环搭桥是在心脏跳动条件下进行的,既需要保证搭桥完成,又不能限制心脏活动,因此简化手术操作,控制搭桥数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本次研究中并未对搭桥支数方面作出研究,但笔者认同该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搭桥支数的合理性,尽可能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手术风险。

综上所述,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方式下的冠脉搭桥手术均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体外循环下对患者心肺功能损伤更大,而非体外循环效果更为理想。

[1] 佟春盛.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9):1296-1298.

[2] 吕瑛,张哲俊,王文斯,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6,7(5):9-11.

[3] 周嘉莉,郑晓铸,卢星,等.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机体损伤的观察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3):495-497.

[4] 李静华.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J].当代医学,2016,22(23):13-14.

[5] 张沁,谢晓莉,曹凤梅,等.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人长期生活质量比较[J].全科护理,2016,14(3):259-261.

[6] 薛亚军,朱志军,胡思远,等.探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及预后[J].医药前沿,2015,5(13):33-34.

[7] 齐瑞,周凌云.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2):178-18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9.063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心肺冠脉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心肺血管病杂志》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