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休服务管理引入社工服务

2017-10-19袁虹

大社会 2017年8期
关键词:许某社工干部

◎袁虹

军休服务管理引入社工服务

◎袁虹

广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结合自身资源及军休干部的需求,于2015、2016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先后引进东方红、萝岗思源、白云恒福三家社工机构开展专项社工服务。

服务内容

丰富精神文体活动——开展 “万水千山粽是情”、“情暖冬至日,爱在军休所”、“圆我心愿,笑看人生”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组织社工先后链接社区居委、广东狮子会普光服务队、广州市正能量助学促进会、广东慧通香堂、河水幼儿园等社会资源分别开展了“爱在中秋月圆时”、“温馨你我他 和谐邻里家的冬至”、健康义诊、传统香学文化等活动,在丰富军休干部精神文体活动的同时,也为军休干部提供了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的平台。

开展小组活动——教军休干部使用电脑、微信,成立“园艺小组”、“串珠小组”、“摄影小组”等,从社会交往与社会支持等方面满足军休干部的需求,避免与社会脱节。

军休干部健康讲座——通过邀请相关医学专家、教授来所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开辟“健康小贴士”宣传栏、开启天气温馨提示等,动态关注军休干部健康。

家访探视——对高龄、丧偶、行动不便及遇到其他困难的军休干部开展入户探访,并予以日常的生活协助。

转介服务——帮助有需求的军休干部做一些日常的转介服务,如派出所户籍部门、医保社保部门的有关咨询工作、办理老人证、申请老年优待金的相关手续、协助开通申请“平安通”等。

人性化陪伴——陪伴独居、空巢军休干部就医、购物。

个案心理辅导——对有思想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军休干部进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

康复辅助治疗——对有中风后遗症、伤残的军休干部协助其进行康复训练。

社工知识培训——邀请社工专家、教师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授课、培训。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社区家综、社工协会及其他社工机构组织的有关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培训,如城市失智老人及照顾、老龄化与社区照顾模式及服务、“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服务、创新性老年服务及运营等,通过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技巧和专业水平。

引导老有所为——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鼓励军休干部发挥余热,主动参与一些社区事务,继续体现自己的价值。比如担当文明新风的宣传员、卫生环境的监督员、社区治安稳定的巡逻员等,这样不仅能让自己“宝刀未老”,内心还能获得被尊重和被需要感,从而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服务成效

积极引入社会工作人才,科学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为军休干部提供个案服务,引导军休干部、家庭子女进行自我管理,做到助人自助。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服务项目上,由集中服务向社会化服务发展。目前我所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共有300多人,集中安置居住在所内的有67人,平均年龄80岁以上,普遍年老体弱,部分军休干部不仅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有的甚至已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他们的配偶也大多体弱;有的已经丧偶,并且子女经常不在身边,以前自己能办的事,现在做起来则有困难。社工的介入,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细致和人性化”的服务。

——在服务方式上,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1)社工定期上门探访、谈心、征求意见,针对特殊人群及个人采取特殊的个案服务和心理疏导;(2)定期电话慰问,随时随地了解掌握军休干部的实际需求;(3)对居住在所内的军休干部定期上门检查水、电、暖、气是否完好,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4)建立军休干部健康档案,掌握每一个军休干部的基本身体状况,定期上门巡诊,对长期住院的军休干部定期探视,对行动不便者送医送药上门等。

——在服务领域上,由物质服务向精神服务延伸。军休干部长期在部队工作,与外界接触较少,不少人退休后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感到不适,心理上有一种失落感,自我调控能力低,易受外界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军休干部在进入“双高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变化规律,探索提供精神服务的有效途径非常重要。针对军休干部的个人爱好和特长,我所开办了声乐、舞蹈、二胡、太极、钓鱼、门球等文娱体育活动培训班,丰富了老干部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组织优秀军休干部深入社区,发挥军休干部政治优势,向人们宣讲革命传统、讲授国防知识、传播爱国思想,通过用先进的理论思想引导人、用生动的革命故事激励人、用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人,不仅能收到良好的社会和政治效应,而且也使军休干部从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老有所为的生活动力。

——在服务质量上,由粗放服务向精细服务深化。虽然军休干部的总体需求增多,但个体差异较大,有的需要一般服务即可,有的则需要精细服务,诸如康复训练、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因此,在社会化保障模式下,需要我们区分对象,因人而异,提升服务档次,提供亲情服务、人性化服务,尽可能满足每个军休干部的生活需求。

案例一

军休干部林某,82岁,年轻时由于被错划“右派”,对他的一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人和事经常产生不信任感,自己也缺乏安全感。来到广州市军休所后,经常为一些小事到市民政局、市政府甚至到民政部上访,成为民政部、市民政局有名的上访户。我所引进社工后,社工介入了解了林某的情况,从精神与情感关怀上着手,不定时对其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探望,与他聊天沟通,倾听他的故事,化解他的心结。一开始由于他对社工的不了解不信任,表现得不太好沟通。在社工人员多次主动介入后,他每次见到社工都非常开心,有时还自己主动跑来找社工聊天,当他身体不适时也会通过军休所请求社工的帮助,社工也多次陪伴他去医院看病治疗,让他非常感激。社工的真情关爱和细微服务让他慢慢改变了对军休所工作人员的看法,不再抱怨也不再上访。

一次,他因为在电话中与在外地的子女发生争吵,赌气将自己反锁在家中,两天不吃饭、闹绝食。所里工作人员听说后,四处寻找不见其踪,打电话又没人接听,后来报了警,撬开门锁后才发现他独自躺在家中床上不吃不喝,声称不想活了。所里工作人员与社工一道反复劝说,全天候陪伴,悉心照料,社工还个人掏钱为他买食物劝他吃。同时,社工还与其在外地的子女联系,摸清他心病的症结,对症下药开导化解。在大家真情的感召下,林某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并与子女重归于好。

案例二

军休干部许某,女,78岁。几年前,同为军休干部的老伴吴某突然中风导致左半身偏瘫,脾气开始变得很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和许某发生争执;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曾扬言要杀了许某,和她离婚等等。许某因此变得抑郁寡欢,精神几近崩溃。社工介入后,以“情绪疏导”为重点,帮助许某梳理了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其一,由于自己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也不如以前,许多事情都做不了,觉得自己很没用,心理落差感很大;其二,觉得在军休大院的群体中没有可以聊知心话的朋友,和隔壁邻居关系处理得也不是特别融洽;其三,目前生活状态、生活氛围不尽人意,对保姆的意见大。

社工利用“矛盾对应方式”和“转移关注焦点”的方法介入,使得她认识到人际矛盾对自己情绪的负面影响。社工在了解了许某的一些过往经历和兴趣点后,建议她不妨试着参加一些义工活动,并联系了在临终关怀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广州区的负责人,推荐了许某加入十方缘义工,为临终病人进行爱的呵护与陪伴,将她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上。许某参加一段时间的义工后,在十方缘的感恩、求同尊异、和而协同的核心文化理念感染和熏陶下,她变得特别温柔,不像之前情绪易怒和暴躁。她说在十方缘时看到很多临终的病人,她们之间只是一个微笑,轻轻的握一下手,都觉得让她很温暖,这使得她觉得心态需要豁达,不要纠结于家庭矛盾中。

当前,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引入社工服务还属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进一步的实践。但是,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引入社工服务是顺应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方向。运用专业知识、技巧、态度及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制订服务计划,提供有品质的、精细的军休社工个案服务,并将其链接社会资源,建立军休干部邻里互助、社区关怀、社会关注的支持系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地方生活的归属感。同时,在进一步总结和研究社会工作者介入军休服务的经验和成果中,凝练适合军休干部特点的社工服务模式,从而有效拓展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力度创新服务管理工作手段,开创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广州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

猜你喜欢

许某社工干部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许某案罪与罚的反思
拆东墙补西墙的客户经理
协议房屋归我, 被继承人不配合过户怎么办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