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价值和原则

2017-10-18董伟

智富时代 2017年8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原则能力

董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问题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方法。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兴趣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不断提高问题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设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设计的内涵

“问题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材结合时代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怎样设计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指望依靠随机应变回答学生的问题,除非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否则很难胜任。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对教学内容中现成的问题作出计划,还要考虑怎样设计问题,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引导师生之间的讨论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学进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自身教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设计”重要价值

中国著名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设计”是多么重要。教师成功的问题设计,能够更好地体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当代教育理念,通过师生共同的探讨思考問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也有助于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塑造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一)“问题设计”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手段的设计等等,需要“问题设计”来进一步细化实。课堂教学是师生思维和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一言堂”教学不可取,学生也不是可以直接灌输信息的机器人,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共同分析和解决的过程。连接师生之间纽带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问题”。设计一节课中的重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采用何种方式,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有先有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思路清晰。由此可见,“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使得教学设计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二)“问题设计”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思政课的主要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理解掌握的,没有思考能力灵魂也无法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不能靠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而是在“问题设计”的教学中被激发出来并得到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促发学生对未知和疑问进行思考。通过探讨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而且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的提升。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也能获得进步的成就感,提高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形成思维和学识增长的良性循环。可见,“问题设计”教学使学生思考人生与世界,是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三)“问题设计”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方法

“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的惊讶开始”。良好的“问题设计”能让思政课课堂讨论问题展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分析过程,不仅让学生透过问题现象看本质,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思想上发生观念的转变,学生会惊讶于思考的魅力,相信思考的价值,追求思考的快乐。“问题设计”如此重要,需要很高的教学技巧和经验,也是教师磨练教学能力的主要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原则

在具体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意识到问题设计的复杂性,掌握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问题设计的能力。

(一)兴趣性原则

思政课现有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太过抽象,学术味太浓,远离学生的生活话语,因而觉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问题设计”首先要遵循兴趣性原则,把教材的政治概念转化为学生好理解的生活化语言问题,把教材上的宏观抽象的政治问题转化为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可以理解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听懂问题,才会关心问题,才能产生对探讨问题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设计”是失败的设计。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问题设计时要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考虑本节课的基本问题,并如何展开讨论这些问题。“问题设计”应把问题可以分为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在三者中,基本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而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是基本问题上面生长出来的问题。内容问题较为贴近学生生活最容易展开讨论,基本问题最抽象宏观。问题设计遵循整体性原则,是为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两种极端,培养学生既具有宏观思维也有微观思维,既能从现象发现问题,又能透过现象认识问题的本质。

(三)差异性原则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原则是指设计问题是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环境、同学朋友关系等差异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思政课上经常出现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少部分人积极参与讨论,大部分人提不起兴趣的情况。这说明问题设计对差异性原则重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思维能力等差异。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遵循差异性原则,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个性需求,设置适宜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原则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