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干预
2017-10-18袁媛
袁媛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理健康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好处,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给学生会给学生造成危害。因此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自我干预,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有益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自我干预
一、心理健康的教師会给学生带来益处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教书育人
一个工人的心理不健康,会损坏机器,出废品,浪费国家财富;而一个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会直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进而影响社会,其危害是不可估计的。谁都希望自己周围的人,心理是健康的,因为“心病亦传染”,与心理健康的人生活在一起,会使人们的心理也健康。学生每天和教师在一起生活学习,他们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就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付客观环境,使教师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关系协调,使个体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平衡,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因此其学习、工作的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任何一个人所显示生理的或心理的现象都影响着其心理和身体的两个方面。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心理健康可以提高教师的机体免疫水平,增加抗病防病的能力。教师要通过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促进生理健康,增强体质。如果心理是健康的,即使身体有了疾病,也会较快地治愈。有的癌症患者正是因为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积极治疗,从而战胜疾病的,有的甚至出现了奇迹。所谓“三分药,七分养”讲的就是要重视心理的调节。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首先,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二、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给学生造成危害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情绪失控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三、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自我干预
作为压力巨大并且具备长期性、持续性的教师职业,具备健康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干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倘若说教书是指知识的传授,那么育人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示范。在与学生交流接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人格方面的示范及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人格的塑造既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健全的人格是学校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部分。它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对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做人应具有的基本精神的价值判断。其中道德价值判断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不损人不害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恪守诚信等就是这种道德共识。它表现在职业道德上就是爱岗敬业。二是人性。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社会属性包括人的阶级性、世俗性、文化性等;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有的,包括同情、怜悯、良心、亲情、慈善、仁爱、救助等。健全的人格认定的是善良人性。三是基本人际态度。既要求尊重他人,不强求、不歧视、不侮辱他人;也尊重自己,不做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不拿自己的尊严、信仰做交易,即做到"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信"。四是民族文化意识。一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其产生支配性影响,民族文化是他的主导文化,具体应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求知"还要"求实"。
(二)增自我干预意识,应对不同压力
1.当角色冲突出现时,学校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念、明确自我角色,明确做好以下几个角色。教育的反思者、终身学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2.接纳现实生活的中平凡、平庸的自己,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不可以“教师”的单一形象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特别是要悦纳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除了追求精神上的完美化,不因忽视自己的生理健康,职业压力导致当代教师生理疾病增多,这些变化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导致消极行为的产生和心理方面的种种不适,因此接纳自己是常人的事实,先从关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自己开始。
3.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做到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人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只有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4.合理安排计划工作、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几率,间接减缓自己的心理压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总结学习灵活的、追随时代变化的教育策略,尽量减少职业适应障碍、工作效率低等状况,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上,有意识做到“着眼于将来,防患于未然”。
总之,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对学校教师来说,知识丰富、观念更新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的教学格言在今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这里的"身"不仅指导教师以身作则,还指对至善人格的追求和良好心理素质外在的表现。可以说,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对大学生是无形的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润物细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