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两篇
2017-10-18马宝山
马宝山
一剑飞天梦
高适真是大器晚成,直到五十岁了,才被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发现,“深奇之”,荐举做了封丘尉,一个九品小官。封丘尉这个官没做几天,高适对“拜迎长官”、“鞭挞黎庶”很不适应。一次酒醉慨然长叹:拜迎长官乃胸怀王霸大略者事乎。说完脱下官服不干了。
高适十多岁时就手持一柄长剑,怀着飞天梦想,走长安,上蓟门,漫游燕赵。与李白、杜甫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几十年的江湖行走,高适拜访过无数官者、名人。文韬武略,练就一身功夫。胸怀王霸大略的高适,耐心地等待着,酝酿着长剑出鞘,盼着震烁古今的辉煌一瞬。
天宝十四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在一场空前的国家动乱面前,每一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抉择。有人随波逐流去顺应,有人惨遭横祸家破人亡,有人逃脱避离作壁上观。而那些曾经星光璀璨的诗人群体片片凋零,他们手中无比犀利的笔锋远不抵一只小小的箭镞。他们在强敌面前大多的人或是逃避,或是归隐山林。只有少数人走到保家卫国平乱作战的前沿。无疑这场动乱点燃了高适建功立业震烁古今理想的火焰。
其实,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两年,高适已经背负着那柄长剑,在大将军哥舒翰的帐下,正式投笔从戎了。
哥舒翰对高适很看重是因为,高适在收复黄河九曲之地的作战中频频献计,帮助大将军打了几场漂亮的仗。
哥舒翰就把高适推荐给皇上。
举荐贤能的哥舒翰,初战安禄山的虎狼之师的潼关一役不幸战败。皇上要罢免他的大将军职。这时候高适挺身而出,诣阙献计,慷慨陈辞,坦陈时事,他说:“哥舒翰大病缠身,监军诸将不恤军务,战士们的粮饷又被克扣,怎么能打胜仗呢?”
高适还建议皇上长策远图,任人唯贤。这一番话,使唐玄宗龙颜大悦。封高适为谏议大夫。
大将军哥舒翰那边也是十分感激高适仗义执言,秉公上奏,在皇上那儿帮助他解了战败之责。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突发奇想,欲以诸王分镇各地。高适进谏认为不可。玄宗不听高适的意见,终至永王李璘起兵占居扬州。继位的唐肃宗闻听高适论谏有素,便召来寻计问策。高适说:“永王无谋,兵无勇,出师无名,僻地无援,永王必败。”
皇上即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手持利剑奉命讨逆。高适率兵还在路上,永王兵败的消息已经传来,印证了高适的战事分析。
皇上更加赏识高适,凡事都要找他商议对策。高适在皇上那里大红大紫,吃得开呀。与此相反,他的诗友李白此刻正受牢狱之苦。李白因为做永王李麟的幕僚,参加叛乱,以谋反之罪关进浔阳的大牢里。昔日无限风光的诗人,此刻坐在一片破席子上,借着窗外照进来的一束阳光在写诗:万愤结习,忧从中催,举酒太息,泣血盈杯。想到自己一心为国做事,没有想到却成为谋判者,真是冤枉啊。可是有谁为他伸冤救助呢?李白想起高适,提笔给老朋友写信。信是以诗的格式写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此时,高适正在朝廷做御史大夫,李白就称他高中丞。
李白的诗信由张秀才转辗送到高适手里。高中丞看到太白诗笺上依然奔放的文字和凄怆的诗句,回想起当年与李白、杜甫同游宋梁,诗酒唱和的情景,怅惋不已,心中不禁有了几分同情与怜悯:太白兄,你不该错走这一步啊。你不知道永王李麟是个眼界短浅的人吗?他名不正,言不顺,势不强,区区五千人就起事。你却去做他的幕僚,帮助他犯上作乱。在朝廷里做事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三思而后行,这你该知道的呀,怎么就糊涂了呢?
高适愁思百结,走下案头在大堂上跺来跺去。不小心,头撞在梁柱上,抬头看到柱子上挂着的那柄利剑。诗人脸上怜悯温情的表情渐渐退去。无情冷漠的朝官威仪慢慢出现在他的眉眼里:李白,你也是个读书人,奉行的是精忠报国。你却与圣上怀有二心,犯上作乱,谁能救得了你,听天由命去吧。
高适走到案前,一把将李白的诗信撕掉,扔进纸篓里。
唐玄宗对高适“深嘉之”愈加信任重用。这天宫里陈公公来到高府,宣皇上圣旨:侍御史高适,立节贞竣,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瞻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钦此。
高适跪伏在地上听旨,然后起身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谕旨,感到无比荣耀。他送走陈公公,站在院子里,看到长安上空蓝天欲滴,白云如玉,阳光暖暖地照在自己身上,真是心花怒放啊。
“備轿。”高适喊一声。轿夫将一顶华丽的官轿抬到面前:“大人,去哪里呀?”
高适坐进轿内,稳稳坐定:“去相府赴宴。”
这时,高适的好朋友李白,正行走在流放夜郎的路上。太阳渐渐滑下山去,一阵寒风吹来,李白把头缩进褴褛的披风里。面前烟水茫茫,他不知道今夜将投宿何处......
相府的客人
唐朝诗人王湾的诗不多。名气却不小。
王湾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主簿是县里掌管文书的佐吏,是个很小的官。掌管文书的王主簿每年替县令写“考绩表”呈报到朝廷吏部。王湾一笔好字,又一手好文章,让吏部考官看了无不称赞,常常呈报到皇帝案上,让皇上御览。皇上也是赞口不绝。这时候朝廷要编辑一套官府藏图书《群书四部录》二百卷。
王湾就被招进宫里,做编撰辑集工作。
与王湾一同做编撰的有十多人,其中还有和他一同进士及第的同乡人彦辉。彦辉长的清秀,一笑一颦透着机敏乖巧。在编撰工作上却力不从心,彦辉就做一些打杂的事。
编撰每五册,都要派人送到礼部尚书那里阅审,这个差事就落在彦辉手里。彦辉乐此不疲,上传下达,把编者的意见报告给尚书大人,再把尚书大人的指示下达给大家。这样一来二去,指手画脚,彦辉似乎成了大家的领班,吏部尚书那边也是这样认为的。
《群书四部录》九年成书。编书有功,朝廷升了大家的官职。王湾受任洛阳尉,从七品,其他人大约也是这样的品级,只有彦辉一人升职正六品文散官承议郎。endprint
淡薄仕途的王湾,自然不去多计较洛阳尉这个官职,喜欢诗词作文的王湾更有闲暇交接文人墨客,游历山水,以诗酒为乐。大约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王湾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诗情迸发,当即展纸挥毫写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再提诗名《次北崮山下》罢,饮酒陶醉于诗酒里。
这时候,阳光普照青山绿水,一行飞雁正从天上飞过。
《次北崮山下》风靡当时的诗坛。
在王湾游历山水,行走于诗情画意的十几年里,他的同窗乡友彦辉凭着机敏和伶俐的口舌,在仕途上走得异常顺畅。在张说为相的第一年就升任为礼部尚书,成为相府的常客,也常常进宫见皇上。一颦一笑地说一些让圣上高兴的话,博得皇上一笑。
王湾也是年老,走不动了,就想进京谋一个闲职,安安稳稳地度晚年。这事就拜托同窗彦辉帮忙,便修书至彦辉。彦辉不日就来信说:静候佳音。
说来,一个七品小官进京城,对一个二品大员来说是易如反掌,只要彦辉在宰相张说耳边随便叨咕一二句就成了。可是,问题就出现在王湾写的那篇《次北崮山下》一诗上。
原来,宰相张说也是个喜欢诗词的人,看到王湾的《次北崮山下》诗,爱不释手,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还“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彦辉看到宰相亲手书的《次北崮山下》展示在政事堂里,示为能文,又当楷式。嫉贤妒能的尚书大人就改变了主意,给王湾回信说:宰相大人甚不喜欢舞文弄墨,更厌恶因文废事的官员。说王湾四处涂鸦,荒废政事,老夫不免他洛阳尉,是留给他一个面子……
王湾看过彦辉的信,对宰相张说虽有怨意,过些日子就淡薄了。那年仲秋,王湾进京城与荥阳、咸阳等外地进京的官员一起到相府,拜望张相。王湾在相府政事堂看到,张相亲手题写的《次北崮山下》,正在愕然。这时候张相再次夸赞这篇诗文是诗中楷模,诗苑奇葩。有人便说:“写诗人就在此啊。”说着就把王湾推到宰相面前。张相上前握住王湾的双手,很是激动地说:“王先生啊,久仰大名。做洛阳尉多年了,不觉得委屈吧?”
王湾一笑:“不委屈。不委屈,宰相记得王湾,就不委屈。”
那天,张相只留王湾一人,在府上小酌。宰相告诉他:朝野上下有不少人举荐他做州府道官,我没有答应,为什么?这些地方官员俯拾即是,就是在朝里做个大夫、尚书的官,也不难找啊。可是能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艷丽千秋诗句的人,天下有几人啊。我提任一个官职,却毁掉诗坛一代耀眼新星,其罪可口诛可笔伐的呀。
宰相的这番话,让王湾深为感动。在王湾对宰相的误解消除的同时,对同窗乡友彦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时候,喜欢附庸权势的彦辉,攀附上太平公主,还参与进她废掉太子的阴谋集团,事情败露,彦辉与团伙的许多人锒铛入狱。
这个案子由张说宰相审理,张相知道彦辉是王湾的同窗,又是同乡,对彦辉一定有些话要说的。一次闲谈,提起彦辉案的事情,张相问王湾:“彦辉在先生眼里是个怎样的人啊?”
王湾说:“彦辉在我眼里是怎样的人,已经不重要了。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付出代价,宰相大人按大唐律例裁判就是了。”
宰相看出来了,王湾是个品行端正,又是个行事严谨的人。可惜,这样的人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地方官员里都不多见啊!
这天,宰相请王湾在府上用餐,两个人再一次小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