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评价
——基于Malmquist指数

2017-10-18洪功翔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技术生产率国有企业

杨 芸,洪功翔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经济管理研究

国有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评价
——基于Malmquist指数

杨 芸,洪功翔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构建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效率是保障高技术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因;规模效率是制约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率变化的因素不同;高技术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利用能力一直没有提高。

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绩效;DEA-Malmquist模型;国有企业

一、引言

目前,创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强调,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继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迫切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效率,继而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做贡献。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拥有较大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和表率。因此,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未来创新战略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创新投入资源不断增加,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创新效率却一直都是令人饱受诟病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大量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进行分析,但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样本具有差异性。其中,大部分学者分别针对国有企业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创新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很少有学者从自主创新效率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创新绩效。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效率进行系统评价分析,进而为我国国有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

基于此,本文在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经济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并选取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角度运用DEA分析法对高技术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创新效率分行业分地区详细评价分析。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有企业创新绩效评价备受学术界关注。大部分学者针对国有企业创新效率分析。而讨论最多的就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效率的比较。近年来,随着创新成为整个社会所讨论的重要议题,大量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绩效比较,但由于研究样本、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不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且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优于民营企业。如:Chen等(2013)运用Tobit模型对2005~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创新效率高于私有企业。李政等(2014)运用OLS估计法对201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企业的创新绩效明显高于民营企业。李春涛等(2010)通过对1 483家制造企业进行调研,并运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有企业效率更高的结论。Choi等(2011)使用2001年548家上市公司数据并运用负二项回归法对国有企业的国家持股与专利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得出国家持股与专利之间呈正向关系,并有一定的延迟[1-6]。

另一类学者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创新绩效明显低于民营企业。如:董晓庆等(2014)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11年高新技术行业的创新绩效动态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创新绩效普遍低于民营企业。吴延兵等(2012)通过调查1998~2007年2 394家非上市企业,并运用统计分析和OLS回归法分析得出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创新效率损失大大高于民营企业。曾铖,郭兵(2014)以2008~2012年上海市3 761家企业创新调研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李冲,钟昌标(2015)通过对我国2005~2011年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虽然获得了较低的融资成本,但国有企业创新产出效率反而比民营企业低[7-12]。

通过对上述研究综述发现,首先,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主要是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样本、研究范围不同所造成的。且现有研究鲜有系统考虑国有企业创新效率问题,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效率研究不足。同时,很少分析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其次,现有研究大部分都在讨论国有企业创新绩效问题,对于自主创新效率关注不足。但现实是国有企业要想突破现有创新瓶颈,必须要提升自身自主创新效率。而区别于传统企业的具有高风险、高创新、高投入特征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问题显然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最后,现有研究所用数据年限大部分都集中在2010年以前,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处于一个变化十分迅速的环境中,故由过去数据所得出的研究结果的时效性也就大幅下降了。综合以上几点,本文选取2009~2014年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选取合适的指标体系对2014年高技术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自主创新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近年来起自主创新效率的动态分析结果。

三、数据处理与指标建立

(一)方法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是由美国的Charnes、Cooper和Rhodes3人与1978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给予被评价对象间相对比较的非参数技术效率分析方法。它是一种能处理多输入、多输出同类决策单元的有效性评价,同时在避免主观因素、简化算法、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越性。因此,本文选取DEA方法进行分析。通过DEA方法得到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效率。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在结合高技术产业特性和国有企业属性的基础上,将投入指标分为2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3个三级指标。同时,将产出指标分为2个三级指标。具体情况见表1。

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科技部公开数据。同时,本文还将数据样本进行细分,分别按照地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以及按照行业将高技术产业分为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然后对不同组进行对比详细分析高技术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效率情况。

表1 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主创新效率评价指标

四、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静态效率评价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突出强调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基于此,本文尝试运用deap2.1软件分行业、分地区分析2014年高技术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自主创新效率,揭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目前自主创新效率现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4年高技术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主创新效率评价

综合效率是指对决策单元的资源利用情况和资源配置能力的综合评价,可以分成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如上表2所示,从区域视角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主创新效率普遍低下,说明在现有投入角度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有提高空间。其中,我国东部综合效率值为0.767,相较于其他三个地区有一定的优势。虽然技术效率值为1,达到DEA相对有效,但是在规模效率方面效率值却是最低的,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规模没有达到现有资源所能达到的最优生产规模。中部、西部、东北三个地区总体综合效率值相差不大,其中中部地区不管在技术效率还是在规模效率方面都优于其他两地区。

从行业角度分析2014年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可以看到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很大。只有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综合效率都达到1,DEA相对有效。五大行业形成了三个梯队,分别是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第一梯队,医药制造业和航天、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为第二梯队,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第三梯队,且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的影响。

表3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注:变化指数是以上一年为基数得出的相对比值, 因此只能从2010年开始计算。

从规模效益来看,201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四大地区五大行业仅仅只有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规模递增。这一现象与以往学者研究结果不一致,主要原因是由于样本数据年限原因。为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将运用基于Malmquist指数DEA动态分析法研究2009~201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变化情况。

(二)基于Malmquist指数的DEA动态效率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Deap2.1软件对我国2009~2014年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地区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表3、4、5、6所示。

表4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注:各指数的平均值是表3中各年指数的平均值;各地区平均是指各地区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从表3、4、5、6总体来看,2009~201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Mlamquist生产率指数平均值大于1,表明生产率提高。其中,东部和西部生产率下降,中部和东北生产率提高。高技术产业下的五大行业生产率除了医药制造业保持不变之外,其他四大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在提高。我们通过对2010年至2014年各地区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各有差异,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也不尽相同。本文将详细阐述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情况。

从区域视角来看,首先,虽然东部地区Malmquist生产率平均指数小于1,但其生产率却是在稳步上升。即使在2013年有所回落,但通过深化改革后,2014年反弹起来。在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的过程中,研究发现,从2010年开始,东部地区的技术变化效率不断提高,但是2014年有所回落。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几乎保持不变,维持在1左右。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一直在不断下降,直到2014年才有所反弹。其次,中部地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从2010年开始不断上升,但是2014年有所下降。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2011年降下来,随后几年稳步上升,但到2014年又降下来了。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不断下降,直到2014年才有所回升。因此,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制约因素也是规模效率。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先升后降,规模效率指数变化幅度很大,这也是造成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上下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东北地区技术变化指数不断上下浮动,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不断下降到0.955,2014年回升到1.147,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不断下降,最后在1附近波动。

从行业视角分析,我们从表5、6中发现,五大行业全要素平均生产率相差不大,但每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情况都有所不同。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说明。首先,医药制造业Malmquist平均生产率指数为1,表示生产率不变。纵观这几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达到1.034。其中,技术变化效率从2010年开始不断上升,纯效率变化指数在1上下浮动。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其次,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趋势类似于医药制造业,先下降后增长。其中,技术变化效率变化呈现波浪形。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呈阶梯下降趋势。再次,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变化频率快。其中,技术变化效率指数逐年增加。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一直都是1,但规模效率指数变化幅度大,这也是导致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原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类似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都处于波动状态,技术进步效率稳定增长,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在1附近徘徊,规模效率的波动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最大因素。最后,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波动幅度很大,且没有收敛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效率稳步增长,但是2014年回落。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波动大,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规模效率指数一直下降,但在2014年有所回升。

表5 各行业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注:变化指数是以上一年为基数得出的相对比值, 因此只能从2010年开始计算。

表6 各行业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注:各指数的平均值是表5中各年指数的平均值;各行业平均是指各行业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运用DEA分析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地区分行业进行自主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

(一)技术进步效率是保障高技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因

通过对2009~2014年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研究发现近几年以来,技术进步效率指数大体上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状态,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表明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生产率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企业也应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加大对新技术开发的投入。

(二)规模效率是制约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分别从总体角度和分行业分地区角度研究高技术中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规模效率变化趋势,虽然不同行业和地区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变化不同,但总体上规模效率呈现出递减和上下波动趋势。这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强调供给侧结构改革,企业开始重视并对自身生产规模进行结构调整,因此使得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规模效率有所回升。但我们在对企业甚至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不能顾此失彼。

(三)高技术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利用能力一直没有提高

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旨在描述决策单元对技术的利用效率。通过DEA分析法对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析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无论是分地区还是分行业都没有增长的趋势,且并没有收敛趋势。结合上述对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进步效率分析。本文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更注重对新技术引进和开发,但对如何利用现有技术资源最大化转换为创新产出问题并没有引起关注。因此,企业不应仅仅只关注技术引进,还要关注如何将其消化吸收从而加以利用。企业要成立专门机构或组织研究如何更好地将技术资源与企业自身组织、战略导向等联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利用已有资源,从而将其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企业发展。

[1]Chen Y, Zhang B.How does ownership promote innov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ina[Z].Xi’an:Chang'an University,2013.

[2]李政,陆寅宏.国有企业真的缺乏创新能力吗:基于上市公司所有权性质与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与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2):27-38.

[3]裴改.环境技术对全过程管理的影响研究:来自2001-2010年我国省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研究,2014,(6):105-109.

[4]李春涛,宋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所有制和CEO激励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0,(5):55-67.

[5]韩春蕾,高婉君.我国月度CPI的组合预测及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1):11-13.

[6]Choi S B, Lee S H, Williams C. Ownership and firm innov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ina[J]. Research Policy, 2011,40(3):441-452.

[7]董晓庆,赵坚,袁朋伟.国有企业创新效率损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2):97-108.

[8]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3):15-27.

[9]李罗.内蒙古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6,(2):46-51.

[10]曾铖,郭兵.产权性质、组织形式与技术创新绩效:来自上海微观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12):128-139.

[11]初海英.内蒙古科技创新效率研究[HTK]:以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J].财经理论研究,2016,(1):34-43.

[12]李冲,钟昌标.融资成本差异与企业创新: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基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7):98-103.

[责任编辑:刘炜]

10.3969/j.issn.1672-5956.2017.05.011

F279.24

A

1672-5956(2017)05008707

201611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14AJL001)

杨芸,1992年生,女,安徽和县人,安徽工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国企改革, (电子信箱)100070521@qq.com。洪功翔,1964年生,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为国企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高技术生产率国有企业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