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公共体育场地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2017-10-18肖虹
肖虹
贵阳市公共体育场地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肖虹
体育场地不仅是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政府建立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新形势下,如何抢抓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强力推进体育场地建设、充分盘活和开发现有资源,破解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发展瓶颈显得非常重要。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善民生保障的深入推进,贵阳市体育场地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市民健身中心等一批大中型体育场馆设施的建成使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市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上的供需矛盾,为发展竞技体育、开展全民健身和推动体育产业提供了硬件保障和更多选择。而各级体育部门也更加重视体育场地的建设发展,全市体育场地的类型不断扩展,数量不断上升,更为显著的是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不断增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一、贵阳市体育场地规模及现状
体育场地是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必备硬件条件,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及大众体育消费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主要包括对社会公众开放并提供各类服务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专业运动场地(馆),体育教学训练所需的田径场、风雨操场及其他各类室内外场地,以及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所需的体育俱乐部、健身房、体操房和其他简易健身娱乐场地等。
(一)全市体育场地整体数量及分布现状
表1 贵阳市体育场地区县分布一览表
根据贵州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贵阳市体育场地数量为4106个,其中主要场地为3384个,占全省场地总量的10.52%。总场地面积为437.88万m2,占全省场地面积总量的16.15%。贵阳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15m2。目前,贵阳市主要体育场馆3384个,在全市的分布如表1所示。
根据上表所示,可推断出贵阳市在体育场地建设方面的基本特征:全市各类体育场地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过程均受到经济发展、文化特点、行政区域和政策制定等因素的影响。
(二)贵阳市体育场地主要结构分析
表2 贵阳市具备一定赛事举办能力的体育场馆一览表
根据贵阳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全市体育场地主要结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要集中在传统化、大众化的健身运动项目上。数量位于前十位的体育场地为:篮球场、乒乓球场、小运动场、羽毛球场、室外网球场、排球场、田径场、健身房、室外游泳池、足球场。其中,数量最多的为篮球场(馆),共有1800个,占体育场地总数的43.84%。
二是半数以上的体育场地集中在教育系统。全市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有2309个,占体育场地总量的56.23%,其中又以篮球场、乒乓球场为最多。民间投资和各单位投资兴建的体育场地达1676个,占体育场地总量的40.82%,其中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健身房所占比例较大。体育系统有114个,占体育场地总量的2.78%,为体育场地中占有量最低的。
三是与省会城市相匹配、能举办高水平赛事的场地设施不多。贵阳市范围内具备一定赛事举办能力的场馆共20个。其中大型体育场1个,中型体育场1个,小型体育场11个;中型体育馆1个,小型体育馆5个。能举办国家级以上的竞技比赛场地6个,而能举办国际级竞技比赛的体育场馆仅有2个。贵阳市能举办高水平竞技比赛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
(三)贵阳市体育场地现状分析
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贵阳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89m2,经历十年的发展,在2013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贵阳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1.15m2,由此不难看出贵阳市十年来体育场地建设发展较快,整体水平有大幅提升。
一是借贵州省承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契机,省、市、区三级政府都将体育场馆建设纳入重点建设内容,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体育场馆和设施。如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期)、贵阳市市民健身中心、贵州省全民健身馆、清镇训练基地等。
二是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及民办学校为满足办学需要、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新建或改扩建了一大批高标准场馆。跑道大多为塑胶跑道,运动场大多为人工草坪或者天然草坪。如贵阳学院体育场馆、贵州大学体育场馆、贵阳一中体育场馆、贵阳九中体育场馆等。
三是一批大型企事业单位为满足员工健身和企业发展需求,新建了一批体育场地。如贵阳南方电网健身中心、金阳健身中心、植物园网球场等场地设施。
四是大量社会资本注入体育产业,建设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设施。如小车河湿地公园体育馆和游泳馆、保利温泉游泳池等,还有不少社会投入的游泳池、乒乓房、健身房等体育设施。但是,目前贵阳市社会经营性体育设施普遍存在场地规模小、吸纳能力差和收费高的问题,并不能真正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更不能代替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
五是市级专项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修建了多个健身路径设施和户外健身活动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建有健身路径475条,其中,云岩、南明两个中心城区基本上形成了全覆盖的健身网络。
二、贵阳市体育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体育发展程度。从经济方面来看,贵阳市近年来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为全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各级政府加大对体育场地的建设力度,建设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地提高,这让贵阳市的体育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但是,从贵阳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来看,虽然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5m2比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增长了0.4m2,但仍远远低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m2的标准。部分中西部省会城市的体育场地面积人均指数也高于贵阳市。由此可见,贵阳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仍然显著落后。
(一)场地发展不均衡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贵阳市体育场地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其中,云岩、南明、乌当区的体育场地明显多于其他区(市)县,但云岩、南明两个中心城区5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居住的常住人口就约200万人,健身场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其他区(市)县的体育场地设施就更为匮乏。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县县都有公共体育场”的目标以及《贵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的相关要求,大部分区(市、县)的体育场地状况明显不符合要求。
(二)场地量少质差
贵阳市体育场地设施不仅总量少,而且大多数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场地设施。以六广门健身区域为例,六广门是贵阳市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相对较完善的,但大部分场馆都档次不高、设施陈旧,且接纳能力有限。已规划建设的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距离市中心城区较远,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挥的体育服务功能也较有限。
(三)群众受益场地少
目前我市属于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建设的对外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约占总量的43.6%,而多达56.23%的体育设施分布在贵阳市各大、中、小学校。虽然部分学校已陆续开放体育设施,但开放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学校出于各种顾虑而未能对外开放或有诸多限制,客观上造成了公共体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场地设施结构不合理
贵阳市位列前十的体育场地中,室外体育场地占据绝大部分,为3883个,是体育场地总数的94.57%,室内体育场地仅有223个,占体育场地总数的5.43%。室外体育场会受到风、雨、温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室内体育场地的缺失会极大限制群众健身活动的开展。而贵阳市所有体育场地中篮球场地数量共1800个,占体育场地总数的43.84%,健身活动项目类别单一化。作为群众参与热情较高的游泳、羽毛球等项目场地较少,不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三、贵阳市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对策
通过调研分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大健康理念的传播,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健身需求也在显著增长。近日,贵阳市颁发了《贵阳市群众体育工作实施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m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的38%,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200万。由此可见,贵阳市将面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相对短缺的场地资源之间的严重矛盾,而规划建设和科学利用好体育场地设施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
(一)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规划
加大贵阳奥体中心二期场馆、贵阳网球中心等一批大型场馆的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推动各区(市、县)规划建设“一场一馆一中心”,即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健身中心,并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居民住宅区的公建配套中规划建设相应的文体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居民集中居住区,适当规划建设健身广场和健身路径,配置健身器械,让居民健身就近就便。
(二)提高盘活现有场地设施的使用率
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是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关键,可在运营机制上尝试多种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的场地资源。如公共体育场地可考虑实行区域性、时段性和针对性的收费制度。免费健身针对最低端的消费人群,只提供最基本的体育服务保障;其他中高端的体育健身,由健身人群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埋单,这样不仅能增加场馆经营收入,也能真正促进健身场馆使用率的提高。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场地建设及管理
体育及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引进社会资金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或投入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民间资本投入的社会类体育场地虽然不能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但却是政府提供社会体育服务的有益补充,它们能让市民在选择体育服务需求上更丰富、更多元化。
(四)积极加快场地设施改造和更新的步伐
随着贵阳市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贵阳市与国内、国际上的高级别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也得到促进发展。近年来,贵阳市成功举办了“2015年第41届国际田联世界越野锦标赛”“中超足球联赛”和“贵阳ITF国际网球赛”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赛事,客观上对体育场地标准和配套设施水平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按照现代体育的需要,更新和改造一批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如六广门体育场、市体育训练馆等一批设施陈旧的运动场馆,以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五)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
中心城区要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几乎已无地可用,可因地制宜地打造群众健身广场和健身步道。依托森林、绿地、山体、公园等自然资源,规划建设健身步道、路径设施及户外运动等项目,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中心城区健身设施不够的供需矛盾。结合贵阳市打造“体育生活化社区(乡镇)”与“15分钟健身圈”的相关要求,在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内建设文体活动中心,让市民下楼就能简易健身。同时可加大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乡村文体活动点,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实现社会均等化。
(六)逐步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学校体育教学场馆是最大的体育场地资源,但目前我市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程度不够,制约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因此,在现有条件下鼓励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无疑是弥补我市体育场地资源不足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可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从市场环境、安全保障、经济补偿和学校内、外部管理等方面予以保障,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多重功能,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贵阳市市民健身中心)
责任编辑:陈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