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
——基于南国农期刊论文的NVivo分析
2017-10-18王永军
王永军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
——基于南国农期刊论文的NVivo分析
王永军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本研究目的是总结和提炼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研究选取南先生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借鉴扎根理论编码策略,采用NVivo软件进行文本分析,提炼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这一核心观点,以该观点为主线,研究者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起步、基础理论、实践理论和研究策略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南国农道路的内涵。
南国农;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NVivo;扎根理论
一、引言
深入挖掘和总结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经典人物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于继承和发展教育技术理论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通过总结典型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学术思想和理论高质量的飞跃,避免重复研究和精力浪费。本研究选取教育技术领域典型学者南国农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为教育技术理论发展提供借鉴。南先生是教育技术领域公认的权威专家,电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电化教育学科的创始人,自1978年推动电化教育编入教育学教材以来,一直到2014年仙逝,一生从事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成果丰硕,有着极高的学术影响力。从电化教育学科创办,到电化教育学改名为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整个发展过程始终有着南先生的印记,在学科发展的几段关键时期先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南先生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相伴相随、息息相关,因而,研究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具体而言,本研究以南先生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使用NVivo11(10)软件(刚开始使用NVivo1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后来使用软件新版本NVivo11进行资料分析,以下简称NVivo软件)进行文本分析,借鉴扎根理论编码策略,归纳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分析、归纳、总结和提炼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又认识到南先生学术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研究中又将南先生的学术研究方法纳入进来,实质上,二者是统一的,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的提出必然伴随着学术研究方法的应用。
2.研究假设
本研究认为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南先生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中,这些论文是南先生学术生涯中长期探索、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结晶,深入挖掘这些论文中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能够归纳和提炼出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
3.资料收集
收集的资料是南先生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从中国知网上以南国农为第一作者搜索词搜索期刊论文,去除其中研究价值不高的文献,保留37篇学术论文,论文的pdf文档导入NVivo软件材料来源中的内部资料中,论文检索时间是2015年9月。另外,研究者从《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中摘出中国知网中未包含的30篇期刊论文,以摘要形式写入NVivo软件材料来源中的外部材料中。
4.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借鉴扎根理论开放、主轴、选择三级编码策略,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码,并逐级归纳,从文献中提炼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在开放编码阶段,研究者采用逐字、逐行编码策略,从字里行间体会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整个编码过程采用NVivo软件辅助完成。资料分析过程中,研究者也通过在NVivo软件中写备忘录、建模型、建“另见”链接、写批注等手段辅助资料分析,同时,研究者借助NVivo软件的查询、模型、自动编码、图表可视化等功能辅助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时间跨度为2015年9月文献资料导入NVivo软件开始,一直到研究者完成论文写作为止,期间,研究者尽量让自己浸润在研究资料中,和研究资料进行深度互动,在与南先生所写的学术文本互动中,研究者常常被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染。资料编码过程中,研究者先对中国知网下载的PDF文档进行逐字逐行编码,在此基础上,再对“外部材料”中的论文进行逐段逐篇编码。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所有资料进行逐行编码工作量过于庞大,另一方面,研究者在前期编码基础上,节点结构在理论上基本达到饱和,后续编码可以采用补充性编码,进而提高资料分析效率。
5.与已有研究成果的互动
为了确保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是扎根在资料之中,也就是确保本研究提炼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是从南先生的学术论文中提炼得来,本研究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研究策略,研究者通过与资料互动,从资料中建构理论,没有预设的理论分析框架。根据扎根理论普遍认可的研究思路,本研究将文献互动主要放到资料分析过程之中,也就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加强与已有研究成果的互动,进而充实本研究成果。
三、资料的分析
1.文献来源及作者情况说明
为确保本研究提炼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是成熟的,且是南先生个人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本研究选取的文献都是南先生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且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实际上,南先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都是南先生为“独立作者”的论文。文献的来源有两块,其一是从中国知网中以南国农为作者搜索词,搜索到的学术论文,去除关系不大的论文,保留37篇论文。其二是中国知网中搜索不到的期刊论文,研究者从2000年出版的《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中摘录,共摘录30篇期刊论文。二者相加,共收集67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从中国知网中搜索的期刊论文,除李运林等撰写的“协同创新30年——纪念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30周年”一文,南先生作为第三作者署名,李泽林等撰写的“李秉德先生与电化教育”一文,南先生作为第二作者署名,其余所有论文,南先生都是“独立作者”(1982年发表在《宁县教育》中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文,周卫作为第二作者署名,只是整理了南先生在宁夏教育学研究会的讲话录音),因此,从中国知网上收集的论文完全代表南先生个人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南先生论文集中的所有期刊论文,都未见其他作者署名,可以认为是南先生个人的学术成果。南先生所有研究成果都为先生独立完成,并不代表先生在学术研究中不与他人合作,而是先生总是把成绩让给别人,体现了先生“对社会和集体,要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的高尚人格。[1]实际上,南先生主持的“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就有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众多学者协同参与研究工作。[2]
2.文献的发表杂志
图1 南先生论文发表的期刊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南先生表达学术思想和理论的主要阵地是《电化教育研究》,67篇论文中占到36篇,占总数的53.73%。另外,《中国电化教育》作为南先生表达学术思想和理论的次要阵地,发表南先生论文11篇,占总数的16.42%。其他杂志,《湖南电教》发表过3篇论文,《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和《宁夏电教》分别发表过两篇论文,其余杂志分别发表过1篇论文,这些杂志在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表达阵地中不占主流。《电化教育研究》作为南先生学术思想和理论的主要表达阵地,研究者认为原因一方面是《电化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3]杂志风格与南先生的学术研究风格一致所致,另一方面,南先生作为该杂志主编,更愿意把自己的优秀研究成果发表在该杂志上,出于关心和爱护该杂志所致。事实上,南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引用率都很高,社会评价也很高。
图2 南先生论文发表期刊饼图
3.文献的发表年份
从文献发表年份分析,南先生的论文发表时期为1980年到2014年(2014年发表的论文与2013年一篇论文内容重复,所以文献中未统计2014年文献),未计入2014年,34年共发表期刊论文67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97篇。1980年到2013年期间,除1982年,发表论文7篇,1994年,没有论文发表,其余年份,南先生均有1-3篇论文发表,年均发表论文数量相对稳定。可以说,南先生从电化教育学科起步到先生仙逝,一直坚持学术研究,从不间断,终生奉献给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
4.资料的编码情况
参考扎根理论编码策略,研究者采用归纳法,对南先生论文中的观点进行逐级归纳,这里展现最高三个层级的节点结构。第二层节点包括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应用理论、工作策略和研究方法、个人实践活动四大节点,这四大节点归纳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第三层节点分别归纳为各个第二层节点,比如,这里将教育技术学科定位、概念和理论基础、重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新发展、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中国道路、教育技术专业建设自主创新道路、教育技术理论发展阶段等节点归纳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基础理论。在节点编码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不断比较的分析策略,将相近节点归为一类,逐级归纳,最后提炼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这一核心节点用于统领所有节点。南先生的研究时间跨度长、涉及主题广泛,编码分析中形成的主题相对分散,研究者在编码中重点挖掘论文中的核心思想。本研究的目的是客观归纳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也是固定的,研究者虽然借鉴扎根理论编码策略,但是,编码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理论抽样。整个编码过程中,南先生的学术研究也仅仅是涉及主题编码下的部分内容,不可能涉及主题下的所有研究内容,所以,从主题编码来看,主题节点在饱和程度上不可能呈现完全饱和状态。比如,在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应用理论主题下边,次主题包括有教学改革、概念、电化教育实践、教育信息化实践、电教者(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育技术实践阶段划分等,实际上,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应用理论的次主题非常多,这里的节点只能代表南先生在该主题下的研究,并不能完全填满该主题下的所有内容。
图3 资料编码节点图
四、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
1.立足教育、艰辛创业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起步
1978年,在南先生建议下,1980年出版的教育学公共课教材出现了电化教育专章,这一章由南先生编写,从此,电化教育走进教育学,为学科起步迈出了第一步。[4]南先生在1980年明确提出“电化教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门,是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门学科”。[5]在南先生的视野中,电化教育学科是为解决教育问题而诞生,奠定了“电教姓教”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在一次学术会议中,受到凯洛夫讲话的启发,南先生提出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政治经济和儿童心理特征之外,还有第三个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电化教育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代表。[6]从南先生提议在教育学教材中增加电化教育专章的学术背景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南先生推动下的电化教育学科起步立足于教育,是为了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促进教育发展而诞生。
1979年,南先生负责筹办第一届电化教育进修班,当时,南先生所在的西北师范学院,地处甘肃、条件艰苦,南先生克服重重困难,在孙明经、廖太初等电教前辈,教育部电教局以及西北师范学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筹办半年之久,成功举办第一届电化教育进修班,为我国电化教育学科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1979年,南先生负责筹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办刊之路饱含艰辛,办刊经费“全靠自筹、四处乞讨、收效甚微”,[8]南先生等杂志社同仁艰苦创业,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办为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学术影响力最高的杂志,打造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术交流提供了高水平平台。从这些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南先生视角下的学科起步体现出勇于开拓、艰辛创业的学科精神。
2.立足本土、继承创新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基础理论
在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方面,南先生构建的基础理论特点是立足中国本土、继承而又创新。
在学科名称方面,南先生坚持使用具有中国教育实践特色的本土名称:电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学科初创时期,南先生坚持电化教育学科应该使用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使用至今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化教育这个名称。[9]21世纪以来,考虑到教育的信息化特征,南先生因时而变,建议学科名称改名为信息化教育,该名称依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学科名称定义方面,1985年,南先生给出的电化教育的定义为:“电化教育,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10]20世纪90年代,电化教育的定义为“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11]21世纪以来,南先生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电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12]从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最优化等词汇,不难发现南先生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在继承中创新的理论特色。
在学科理论体系方面,南先生坚持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经验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南先生提出了由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和管理论组成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13]2005年之后,因应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需要,南先生提议重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给出了新理论体系重构路线图,从理论体系重构的理念、策略、途径、融合、目标五个方面做了研究,提出由总论、基础论、技术论、模式论、方法论、管理论组成的教育技术新理论体系设想。[14][15]重构视野下的教育技术新理论体系,是立足中国实践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同时,也是对以往学科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创新,先生明确提出新理论体系要通过融合已有的两类理论体系发展而来,一类是以美国AECT94定义为依据的理论体系,一类是总结本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的理论体系。[16]新理论体系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这和南先生以往建立的理论体系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一脉相承的,这也体现出先生在继承中创新的理论特色。
在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南先生明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走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中国道路,走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自主创新之路。[17][18]在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定位上,南先生根据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在回顾教育技术学科定位历史基础上,提出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双重定位,体现出立足中国实践、继承创新的理论研究特色。[19]
3.立足“教改”、引领实践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践理论
南先生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践研究立足于“教改”、引领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立足于“教改”是指,南先生认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电教工作者要做教育革新者,要做教育战线上“二炮”战士。[20]引领实践是指,先生在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事业或实践发展的关键时期,总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引领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事业向前推进。
先生在研究过程中,时刻体现着这样的思路,电化教育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南先生在1982年就明确提出“电教事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深入学科领域里的教学改革”。1984年提出“教育改革要以电教为突破口”。[21]2001年提出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22][23]2007年给出了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24]从文献数量来看,共有11篇文献专题论述电化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或教育教学改革,比如1982年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文专题论述教学改革。在其他文献中,电化教育促进教学改革都是论文中隐含的学术思想。
先生始终情系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事业,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细致入微的专业判断,引领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实践。1981年,在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先生给出电化教育下一步的走向为抓好“教学软件的制作与交流,电教人员的培训,电教科研和实验”三件事情。[25]1986年,先生对电化教育的走向提出“深入课堂、走向社会、搞好自身的改革和建设”的发展思路。[26]1996年,先生提出了科研兴电教的发展思路,“办电教靠三材,兴电教靠科研,没有三材(器材、教材、人才)办不了电教。没有科研,三材水平提不高,电教兴不了”。[27]2002年,先生给出了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给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提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28]2011年,先生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者肩负新使命,建议采用“建立两种理念、使用两件法宝、发扬两种精神”三条策略完成使命。[29]
4.总结、借鉴、创新的研究策略
通过对南先生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南先生从事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有总结、归纳、借鉴、创新、直觉和比较等。最主要的研究策略是总结、借鉴和创新。
总结是指,南先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总结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理论。比如,南先生在2000年通过对22年电教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成功的电教必须遵循两种理论、必须处理好两种关系、要从两个出发、要实践两个公式的四条经验。[30]再比如,南先生对重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论述,实质上也是总结已有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在南先生整个学术生涯中,常常可以看到南先生对已有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以及对未来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预测。对未来一段时期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预测,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基础上,没有总结,谈不到科学预测。
借鉴和创新是指南先生在学术研究中,积极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和理论中借鉴成果,进而创造性地用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中,也就是南先生谈到的“拿来、拿去”策略。[31]在电化教育走进教育学的过程中,南先生受到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启发,提出创办电化教育的思想。在提出电化教育E*S=T公式过程中,[32]南先生受到罗杰尔·斯佩里“人脑‘二轮’”理论的启发,提出“两只翅膀理论”,也就是电化教育要成功,必须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技术媒体的结合。[33]在重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过程中,在重构理念和方法论上,南先生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创造性地用于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甚至于在论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过程中,南先生将“盖浇饭、盒饭、扬州炒饭、手抓饭”等现象创造性地用于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融合,而非混合,是把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34]
5.总结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明显地刻有南先生的印记,也可以理解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南先生直接推动电化教育走进教育学,又走出教育学。南先生推动下的电化教育学起步立足教育、面向教育改革,奠定了“电教姓教”的学科格局。
在学科理论发展过程中,南先生始终关注学科理论建设,对于学科建设中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等给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奠定了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石。南先生视域中的学科基础理论发展立足中国本土实践,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代表了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发展的本土路线。
在学科应用理论建设中,南先生立足“教改”,让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事业发展始终服务教育教学改革,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南先生的学科应用理论研究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引领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事业发展,推动着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实践。
教育技术学科研究中,南先生采用的研究策略主要是总结、借鉴和创新。总结是指南先生不断总结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践和理论,进而创新理论成果。借鉴是指南先生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创新是指南先生时刻聚焦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创新,通过创新推动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南先生的期刊论文的“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借助NVivo软件强大的文本挖掘功能,提炼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这一核心观点。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代表着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道路,尤其是学科的理论建设道路。南先生的论文中反映的学术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体会和感受最深刻的是,本研究所表达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这一观点,但是,该观点并不代表南先生学术思想和理论的唯一观点。研究者这里提供的是一种视角,读者可以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这样一种视角去理解和体会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这里提出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南国农道路,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否定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其他道路,各类学科发展道路理应相互争鸣、相互促进,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研究更没有止境。本研究对南国农学术思想和理论的研究,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视角,在南先生学术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更需要我们分门别类进行微观透视,更需要我们沿着南先生的足迹,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道路上勇往直前。研究过程中,在与南先生学术文本互动的过程中,研究者有感动也有困惑,在艰难的步伐中缓缓前进。这段路途虽然艰辛,但是,研究者不曾后悔,因为研究者能够感受到先生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之光辉,让我常常既激动又感动。限于研究者的学术经验和理论积累,本研究仍然需要在理论的全面和精确上进一步提炼,但是,研究者相信,借助于扎根理论编码策略、NVivo软件强大的文本挖掘功能,以及质性研究思想的指导,与南先生学术文本的这样一次对话会给我们不一样的学术收获。
[1]南国农.世纪之交,电教者的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1998,(1):3-7.
[2]南国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研究情况汇报[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14-16.
[3][7][8][31][32]南国农.我与电化教育:旧事追忆[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01-106.
[4][6][33]南国农.追踪电教:难忘的回忆与未来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1,(9):1-3.
[5]南国农.论电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J].电化教育研究,1980,(1).
[9][25]南国农.谈谈电化教育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1981,(2).
[10]南国农.我们对电化教育知道多少[J].电化教育研究,1988,(2).
[11]南国农.对我国电化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1997,(12):5-9.
[12][14][20]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9
[13]何克抗.向我国电教界的光辉榜样南国农先生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9):18-19.
[15][16]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0,(4):5-7.
[17]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8.
[18]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6-9.
[19]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究竟应该怎样定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3):1-7.
[21]南国农.电化教育与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 1984,(1).
[2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2-45.
[23]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4-17.
[24]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5-8.
[26]南国农.当前电教理论和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1986,(1-2).
[27]南国农.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电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1996,(3):3-8.
[28][34]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29]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
[30]南国农.80年代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3-6.
(编辑:郭桂真)
G434
A
1673-8454(2017)20-0006-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中小学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CCA16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