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差异对汉语教师的启示
2017-10-17周炎朋
周炎朋
摘要:韩国与我国地理位置相近,同属于东亚国家。虽然韩国在美国的扶持下依然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但他与中国一衣带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使我们中国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我们国家的总体水平并没有韩国高,韩国依然要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像中国学习。
关键词:中韩文化差异;跨文化;教学
中国现在的发展状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小觑,都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和作用。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都离不开与中国打交道,这也正是汉语热兴起的原因,世界各国人才都纷纷开始学习汉语,有的人到中国来留学,有的学校开设孔子课堂,这些表现都无一例外说明了汉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并炙手可热。在这些国家中,韩国是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汉语水平比较高的国家。
一、韩国人汉语学习情况
韩国人之所以汉语学习水平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我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汉语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而且我们两国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在理解汉语文化方面会更加容易一些。
不论学习哪一种语言,了解语音、词汇、语法这些基础知识都是初学者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初级阶段,文化方面的知识也会有所涉及,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基础知识才是这一阶段学习的关键,韩国人学习汉语亦是如此。虽说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但只有在初级阶段扎实地掌握了基本知识,才能达到中高级阶段的无障碍交流。
相比其他国家的人来说,韩国人在语音、词汇方面汉语学习并不是十分困难,因为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缘故。但并不是说在这方面就没有困难,在个别发音以及四声调上也是会存在一些问题的,只是与语法比起来要好的多,因此本文在这方面不过多的进行叙述。
二、中韩文化差异
(一)语法差异
汉语的语法和汉语的语法顺序是不一样的,因此韩国人在学习汉语语法方面比较困难。汉语语序是“主谓宾”,这一点和英语是一样的,而韩语的语序是“主宾谓”,把最主要的谓语放在句子的后面,因此如果听韩国人说话,你想听明白他要说的是什么就要把句子听完整,尤其是要抓住最后的话。以一个简单的句子为例,我们说“我吃饭”,听到吃就知道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是与吃有关,因为一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主要是在谓语上面体现的,而韩语则是“我饭吃”当听到一半的时候,对方仍然不清楚,韩国人想要表达什么,只有听完了才能明白。由于汉语与韩语语序差异比较大,而且又受自己母语语序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韩国人在汉语语法方面错误百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相比那些说英语国家的人,此时的韩国人并不占优势。
学习第二语言时,初级阶段文化知识是辅助性的,讲解的一般比较少,到了中高级阶段,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是齐头并进的,这也是语言学家们常提及的“先语后文”(即先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文化知识为辅,)还是“语文并进”(即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时进行)问题,最理想化的状态是“语文并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先语后文”,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礎才能进行文化的讲解,既便于学生理解,也能减轻初级阶段学生学习的负担。
到了中高级阶段,文化知识的讲解就多了。对于韩国学习者来说,要想学到地地道道的汉语,就要了解汉语文化即中国的文化,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要想教好韩国学习者,教师自身就要先了解韩国的文化,因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是跨文化交际,为了避免发生一些因文化禁忌而引起的冲突,这些文化的了解是很必要的。在战争年代,常说的一句话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了解对方的重要性。现在是学习一种文化,这句话同样适合,只有了解彼此文化的差异,才能学好文化,才能更好的与对方进行交际。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在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独特行为习惯,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是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果对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不了解,你就不会理解人们的一些行为,有时甚至会触碰到这个国家的文化禁忌,犹如触碰到地雷一样,让交际失败。
红色在我国一直是象征“喜庆”的颜色,白色虽说也有纯洁之意,但在一些有美好意义的场合,白色是不被认可的,人们更多的还是用于与“死亡”有关的场合。过春节,到处都会张贴红色的对联和剪纸,家里还会挂一些红色的中国结,就连放的鞭炮也是红色的,象征着喜气洋洋,驱邪避恶,收到的压岁钱红包也是红色的。新人结婚,张贴红色的对联,新人敬酒也是穿红色的旗袍,此时新房置办的家具都是以红色为主,新房被红色所笼罩。白色运用的最隆重的场合就是“办白事”,此时贴的对联是白色,亲人穿的一身孝衣是白色,红色在此时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否则就是犯了大忌。走进中国的各大商场,你就看不到绿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绿色的帽子,是对男人的一种侮辱,是不好的寓意。红色、白色、绿色这三种颜色在中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有着适合自己的场合,如果弄错了场合就会闹出笑话。
然而韩国红、白、绿三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和中国却大相径庭。韩国结婚典礼上以白色为主,他们国家认为白色是高尚与纯洁的象征,就连发的红包也是用白色纸包裹着,这和中国就好相反。中国春节的对联是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韩国则是黄纸红字,与中国都不一样。韩国在绿色上面并没有什么禁忌,这一点和中国也不一样。
是想一下,如果韩国人不了解中国在颜色方面的风俗习惯,过年给中国朋友送一个用白纸包裹的红包,或送一顶绿色的帽子,或来中国做生意卖绿色的帽子,这些行为要么会惹朋友不高兴,要么遭朋友一顿白眼,要么就是生意失败。不管是为了学业而学习汉语还是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而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必要的,是顺利交流的基础。同样,对外汉语教师也要了解韩国相应的风俗习惯,这样在和韩国学生交流讲课的过程中才会减少一些冲突和误解的发生,只有自己了解了中韩两国风俗习惯的差异,才能得心应手的给韩国学生进行讲解,在两国文化的对比中进行学习,效率会高很多,效果也会更好。
(三)思想观念的差异
中韩两国虽然都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影响和变化,两国在数字使用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古代是习惯于用单数,天干地支的数字代表,重要的节日等都是用单数来表示的,到了现代人们都趋向于使用双数,常言“好事成双”,送礼金都是双数,以6和8最为常用,取其谐音意6代表“溜”寓意顺利,8代表“发”预示着发财,而韩国仍旧保持着儒家的传统,依旧是单数使用最为频繁,最喜欢3和7。对于数字4的使用,两国倒是一致的,都不喜欢用4,有的中国人买手机号,车牌号,买楼房都不喜欢带有4的,韩国亦是如此,韩国的4楼会有F来表示,因为4与“死”是谐音,人们都比较忌讳。中韩在数字文化上的异同也是需要学习者了解的,对这些数字差异的了解,也算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乐趣。
(四)中韩生活方式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生活节奏一般都比较快,就如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那些一线城市是一样的。韩国属于发达国家,整体的生活节奏都比我国要快。在韩国,人们在工作的时候一般都吃快餐,连走路的速度都比较快,更没有午休的时间。在我国除了一线城市以外,生活的节奏是比较适中的,人们吃饭讲究要吃得有营养、舒适,要吃好,悠闲时可以边走边欣赏周边的风景,中午一般也都有休息的时间,人们普遍认为休息好了,下午工作精力才会更加充沛。
中韩生活节奏的不同,也正是各国人们时间观念的不同,需要彼此理解和尊重。不然的话,有的韩国学生到了中国看到人们节奏慢,会误以为中国人懒散,這样就会对中国有误解,有时会对中国留有不好的印象。有时侯快不一定都是好事,中国有句古语“慢工出细活”,强调的就是工作慢就会更认真仔细,少出错。当然,这个慢也是有一定的度的,只是和韩国那些发达国家比比较慢,而不是一味的慢,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效率在里面的。
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本文主要比较了中韩两国在语言知识即语法方面的不同,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方面的不同,比较这些主要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能进行的更加顺利。学习讲究的是发现问题就要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同理,当我们发现韩国人在语法方面学习比较困难时,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找到相应的方法来减轻韩国学习者的困难对于中韩语序的不同,最主要的就是“强化”,强化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来的,他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形式,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来说,汉语语序是韩国学生的难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教师就需要在他们面前反复强化这种汉语语序,学生们听的多了,大脑里就会有印象,对于使用的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鼓励表扬或给予一些小奖励,这种正强化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对于中韩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讲一些课文时,涉及到中国的某一个文化,或生活中突然遇到了一件什么事情,正好与文化有关,教师就要与韩国的这种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去更好的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比如,中国即将要过春节,教师就可以把两国颜色的文化差异进行讲解,之后学生在体验中国春节时就会更加印象深刻。对于思想观念的不同,教师也是需要贯穿在日常的文化讲解中,比如教师讲解完两国数字使用差异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看看中国的宾馆、商场、汽车尾号等都是哪些数字组成的,对于学生们的这些调查发现,教师可以给予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这种形式锻炼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把课堂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会更加有趣。至于生活方式,主要是让韩国学习者了解,不要误会中国人懒散就可以了,相信他们在慢节奏的生活中会体会到不一样的感觉和快乐。
四、总结
总之,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他们能与中国人进行愉快地交际,具体使用什么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做一些调整,只要最终彼此能互相理解对方的文化,没有冲突,可以顺利的进行交际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宋健.中韩两国家庭变迁的轨迹与特征[J].亚洲学术,2006(4).
[2]欧阳康.文化反思与价值建构:全球化与民族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魏国英.相近与差异——“中韩家庭变化与社会应对”学术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9(3).
[4]陈荣耀.东亚经济崛起的文化效应[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