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中时问词“刚”“刚刚”“刚才"的偏误分析

2017-10-17于蕾

现代交际 2016年21期

于蕾

摘要:本文选取了一些外国留学生使用“刚”“刚刚”“刚才”发生的偏误,将其分为四类:误加、内部混淆、外部混淆、语序不当。并从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的角度逐一分析产生该类偏误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三条教学建议。旨在对实际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 “刚”“刚刚”“刚才”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199-02

一、留学生的偏误类型以及原因分析

(一)误加

(1)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刚刚出生以后,没有什么能力自己活下来。

(2)因为我刚到中国以后,看到许多人都在公共场所吸烟,这让我感到很意外。

(3)至于学历方面,我刚在三年前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已成功地取得了一张大学凭。

(4)我青少年的时候,看到抽烟人时,感到很了不起的感觉,所以我跟朋友们才刚开始了抽烟。

(5)有一天,刚放学回家时,有几个同学不回家,仍在教室里。

分析:这一组错句都是在不该使用“刚”“刚刚”“刚才”的时候使用了这些词,造成了偏误。(1)应当去掉“刚刚”,也不能替换成“刚”或“刚才”;(2)可以去掉“刚”或者将“之后”改为“的时候”;(3)和(5)应当去掉“刚”,也不能替换成“刚刚”或“刚才”(4)可以去掉“刚”或换成“就”。

值得关注的是,留学生“刚+vp+以后/之后”这一类的错句比较多,有些可以替换为“刚+vp+的时候”,而有些不能,如,(2)可以,(1)则不可以。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比较复杂。例句中可能是由于替换之后定语过长。

(二)内部混淆

(6)刚才学习汉语的时候,很是辛苦,但是也觉得非常有意思。

(7)不过刚三个人一起抬水时没有注意到。

(8)爸爸刚才升职,我们一家的生活变好了。

分析:这一组错句都是“刚”“刚刚”“刚才”这组词内部的混用。(6)应当将“刚才”改为“刚”;(7)应当将“刚”改为“刚才”;(8)应当将“刚才”改为“刚刚”。

猜测留学生发生此类偏误的原因可能是不了解这一组词意义的区别。“刚”没有具体参照时间,表示主观上认为事情发生不久,实际上的时间可能可长可短,范围较大。“刚才”有具体参照时间。表示的是比较具体的时间。意义比较客观,表示的时间范围较短,不超过10小时。“刚才”可以组成“刚才+的+名词”和“刚才+指示代词+名词”的形式,不能与“刚”替换,但可以与“刚刚”替换。“刚刚”和“刚才”还可以后接否定词,而“刚”不可以。而关于“刚刚”,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认为“刚刚”是“刚”的重叠形式,宁晨先生将“刚刚”分为“刚刚1”和“刚刚2”认为,“刚刚”既有时间副词的词性(刚刚1),又有时间名词的词性(刚刚2)。“刚刚”与“刚”相比。更强调动作的速发性。时间间隔比“刚”短,与“刚”相比。“刚刚”不能组成“刚一……就……”结构。

(三)外部混淆

(9)有人喜欢跟自己性格相同的,有些人刚刚相反。

(10)所以我们应该先提粮食的产量,先给饥饿的人吃,刚可以想吃绿色食品,虽然我们知道吃粮食,那这个粮食被农药污染是不好。

(11)刚选择历史时,我也考虑了多次,可是最后决定了选择历史这一门。

(12)汗刚才出来了。

(13)刚刚能修好。

分析:这一组错句都是“刚”“刚刚”“刚才”这组词与其他词的混用。(9)中,“刚刚”应改为“刚好”;(10)中,“刚”应改为连词“才”;(11)应改为“开始”“最初”等时间名词。(12)可以改为“立刻”;(13)可以改为“马上”。

留学生发生此类偏误的原因可能是不明确这一组词的词性和词义。如,(10)和(11),句中应当使用连词和时间名词,但都误用了副词。(9)是因为“刚刚”和“刚好”的语义有重合的部分,所以发生了混淆。“刚刚”和“刚好”都有“不多不少、不大不小正好”的义项。但是,句中的意思并不是表示程度合适。不大不小。而是表示“巧合、正巧、恰好”的意思,有这方面意思的不是“刚刚”而是“刚好”。这是由于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造成的负迁移。

(四)语序不当

(14)刚我一个人独立的那时候,我大学一年级吧,当时我眼前的都是很新鲜。所以我不太想家里的您们父母亲。

(15)刚他走。

分析:这一组错句中是由于“刚”“刚刚”在句中使用语序偏误。“刚”是时间副词,只能出现在动词前作状语。“刚才”是时间名词,可以在主语前、主语后,还可以作主语。而(14)(15)都是把“刚”放在主语前,应当改为放在主语后。

二、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的偏误分析,对于这一组词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可以不必急于逐一归纳用法,来区分这三个词,由于这组词的关系较为复杂,在刚刚接触时,不宜讲解过深,否则反而容易因为教学方法不当而产生混淆。可以根据使用频率与难易程度一个一个教授。打好基础,等一个掌握扎实之后,再引入下一个。

(2)在讲解“刚”时,应讲清句法关系,强调其在句中所做的成分以及在句中的位置。

(3)对于中高级学生来说,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为其讲解这组词的区别,可以用典型的例句来解释,例如。我们可以说“小明刚才吃饭去了”“小明刚刚吃饭去了”,但是不能说“小明刚吃饭去了”。可以说“我刚毕业”“我刚刚毕业”,但不能说“我刚才毕业”等。但仍然不建议罗列用法,机械记忆。

(4)采用对比分析进行研究和教学。在制定教学方案上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认为对比分析法是很好的研究和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采用两种对比:一种是语际对比,也就是在具体的时间副词上,通过汉语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之间对比。指出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5)加强词汇的重现,巧妙设计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遗忘,而且“刚”的语义非常复杂。因此完全掌握“刚”的过程极其漫长。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刚”的掌握情况,抓住学生的遗忘规律,提高日后“刚”的重现率,适时地对“刚”的用法进行复习。首先,提高只针对“刚”语法意义和使用方法的作业量,让学生真正掌握“刚”的用法和意義。然后,我们可以将“刚”与其他容易与其混淆的词语放在一起共同练习。比如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完整语段或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大家对所学词语选词填空。其次,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实际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语言环境中使用“刚”,体会“刚”的用法。最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作文内容,争取让学生在完整的写作中练习“刚”,也利于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刚”在书面语中的用法。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