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天才及其作品的独特性
2017-10-17刘哲
摘 要:艺术作品具有独特不可复制性,天才的作品亦是如此,从灵感的产生到创作过程,再到作品的产生,他们本能地摆脱意识控制,融入到客观世界之中,捕捉到心灵与自然统一的点,达到物我相融、悲中有乐、喜中含悲的境界,他们的作品没有功利性、目的性和实用性,不为人所欣赏,但每一件都是工匠和一人可能从中引出所有的法则和典范,是时代的先驱者,他们的作品在时间中获得认可。
关键词:天才;独特性;先驱;时间
何为天才?叔本华在《论天才》中谈到,天才有别于干才和普通人,他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一面,这是因为天才的头脑比凡人客观、纯粹而明晰之故,所以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另一面世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指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众所周知的特性:典范性、独创性、自然性及不可模仿性。这些特性也给天才及其作品作了一定的定义,在细细琢磨这些特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天才及其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来探讨其与常人之不同所在。
下面,我要从灵感、创作过程及作品三方面来试探他们的精神领域及分析这种精神的结果——作品。
1 灵感
一流的艺术作品不是故意或随便产生出来的,而是出于由于创作者本能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所引导的结论就是所谓的“天才的激发”或“天才的来临”等。这种本能就是所称的才能或智慧。“简单的说,普通人若是由三分之一的智慧和三分之二的意志所组成的话,那么天才这是由三分之二的智慧和三分之一的意志构成,当他的灵感来临突如其来是,其情形就是智慧忽然摆脱意志的羁绊而自由奔放,也就是说智慧不再为意志服务,而且也不是陷于不活动或松弛的状态,在短暂见能够完全独立自发的活动,这时智慧最大的纯洁性,犹如反映世界的一幅明镜,在那时,智慧已完全脱离自己的根源——意志,而集中于一个意识,形成‘表象的世界”在这一刹那,所谓不朽作品之‘魂便附于其上。”[1]这种智慧以心境的完全净化的客观性为基础,能使他们处在不被常人所注意的角度去理解对象的精神:人们只惯于对自己精神的了解,惯于以意志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惯于以主观世界为其活动的中心,而这些智者除了在精神上能自我了解(或许从表面上看有些创作者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自我了解,不过,那仅仅只是“似乎”而已)、表达,更重要的是他可能潜意识地摆脱了意志的控制,融入到客观世界之中,领悟到客观世界的精神情感,辨别其基本性格和特点,达到了自然与心灵的统一。有时这种灵感来自他们随时的思考,但这种随时地思考并不能随时地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算是空想,虽不能付诸于实际行动,这种空想也能作为灵感的前兆或导火索。这些空想可能随时会在他们的作品中闪烁,也可能成为其作品的点睛之处。不断泛起的空想对于创作者来说犹如久居喧嚣城市中的人时常要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来舒缓情感、补给能量一样重要,有空想的人,他就有呼唤灵感的力量,所呼出的灵感,在适当的时机启示他以真理。
2 创作过程
天才在创作过程中,具有不表现某一目的的目的,也不会为特定的某种结果而进行。这种创作的随意性似乎要或可能会得到一种偶然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偶然”只是一个机率的问题,如果天才只是靠偶然的话也就不能将之称为天才。画家把眼前的自然物忠实地再现到画布上,文人以抽象的概念说明所见的社会万象的现在态,或是常人只能意会、感觉的事物用言语文字表达出来,凡此种种都称之为所谓的“熟虑”。而创作者的这种“熟虑”往往置身于“世界”和“事物”的融会贯通,这种贯通在其创作过程中往往是以一种随意的形式表现出来,时而癫狂、时而嗔怒、时而孤芳自赏、时而桀骜不驯等,所有这些表现只是他沉溺于自己的思索之中,这种排他性的思索实际上是将自己融在广大的宇宙中生存。大凡天才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思想跌宕起伏,而“悲”即忧郁就是杰作诞生的助产婆。“天才所以伴随忧郁的原因,就一般来观察,那是因为智慧之灯愈明亮,愈能看透‘生存意志的原形,那时才了解我们竟是一副可怜相而兴起悲哀之念,天才之所以被认为悲哀的象征,他们的情形就像乌云所覆盖的白朗峰顶,但是偶尔——尤其是在晨光曦微时,乌云突然散去,那时,朝曦染红峰顶、穿越云际,景色之美,今人心旷神怡。”[2]创作的过程也就是悲情澎湃的过程,作者在尽情享受由于所带来的创作乐趣,在这种喜悦中进一步来表达、升华自己的悲情,达到物我相融、悲中有乐、喜中含悲的境界。歌德说:“在我遇到幸运、心情愉快的时候,我的诗才的火焰非常微弱,相反地,当我被灾祸胁迫时,诗的火焰炎炎燃烧——优美的诗文像彩虹一样只在雨后阴暗的地方出现,唯其如此,文学的天才喜好忧郁的成素。”激情近似于疯狂的凡高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正因如此,他们才被世人所不理解,甚至要忍受世人评判的眼光(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除了和世人一样都是活着的人以外,他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都不能或都不可能去迎合世人所谓的道德标准或行为,也不能以世俗的生活要求将其束缚在一个所谓正常状况的圈子里),他们要么被世俗磨去了天才的锐气使其光芒尽失,要么更加愤世积俗、孤独一生!
3 作品
人类作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或使我们生活得更方便,但唯有天才艺术家之作除外,他只是为他自己的存在而创作。他们的作品没有功利性、目的性和实用性,进而它们与一般作品在本性和关系上的差异化为了它们的美的差异,因为唯有真正美的对象,才会被沉思而不是被使用。这些作品在我们体验它的过程中,它让我们大家赏心悦目,在我们的单独体验中它立刻赋予知性以恰当的对象、赋予意志以神圣的自由。这种没有任何实利目的的产物,我们不能拿实用的标准来衡量,就像音乐的演奏、哲学的思索、画家的绘画或诗的产生纯粹都是为作品自身、毫不计较实利为何物。“所以,欣赏这些作品可使我们心胸开阔,忘却一切的穷困烦恼,犹如脱离尘世的骚扰——美和实利是不容易结合的,高的而美丽的树不结果实,果实都是生在丑而矮小的树上;庭院盛开的玫瑰也不结果实,而那些小而几乎没有香气的野生蔷薇却可以结果实;美伦美奂的建筑并不实用,琼楼玉宇并不适于居住。”[3]这种自由性和可鉴赏性使得天才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沒有任何秘而不宜的意图和结果,每一件都是典型的、有着它自己不能被降格为某一法则的不可缩小而又充满生命的特点,每一件都是工匠和艺人可能从中引出所有的法则和典范。
天才的作品一般属于第四维空间,即时间。以艺术为例,大半天才的艺人,都是时代的先驱着,他们与他们以灵感战胜的时代相距甚远。普桑在路易十三统治下制作的杰作,已告知未来的路易十四时代的高贵典雅的特征;夏尔丹与格勒滋描绘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虽在君主专制的王朝,却已表现着民主社会的气息;神秘、柔和、颓废的普吕东在皇政时代的雄壮威武的乐声中,诉出他的求爱、自怜及梦的情绪,他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不是说这些艺人把精神上的感应确定了时代的大潮,而只是说他们是无意识地形成未来的时代。除艺术家外,还有哲学家、小说家等等,他们的思想不为当时的民众所接受,有时他们的整个生涯都化在与因袭的战斗之中。他们的天才愈高,即愈不被人了解,例如柯罗、库尔贝、米勒等已都是到了生命之終途才获得民众之同情与认识的人。叔本华说:“……干才像腕力强的射手,射到常人所射不到的靶,天才则连射出去的箭头去向常人都找不到,只有等到他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发现,到那时侯,一般凡人才信赖它和认识它。”他们的作品本身及其付之于情感(精神)的前瞻性往往刺激着当时的人们去怀疑、鄙视甚至封锁它们,使得它们只能在某一角落默默注视着时间的流逝,在时间的冲刷中越来越闪亮。
天才从其认识到作品的产生,都是以客观为依托、主观精神(流动的情感)为活动领域,以外象的材料作为媒介通过空间的概念展现出来,他们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的自然,但笔墨之间所显现的是在天地之外别构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有了这种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表现,他们的作品才得以丰富世界,才得以有价值并为世人所流传!
注释
[1]叔本华《论天才》第48页
[2]叔本华《论天才》第53页
[3]叔本华《论文集》第59页
参考文献
[1]鲍诗度著.《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
[2][法] 罗丹述葛赛尔著 傅雷译.《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德]叔本华著 陈晓南译.《叔本华论文集》,白花文艺出版社.
[4][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哲(1979-),女 ,湖北武汉,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讲师。